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时候,我为那些在大学边租房苦读三年、熬出白发方考上研究生者不值。他们如此辛苦地在考研考场上搏杀,最终换来的一纸证书的含金量,恐怕还没有那些一分钱不花、一堂课不上的人高。拿着那纸证书,卑微的他们还得四处投简历、找工作,而那些人却可以在官场高升。
不花一分钱,不上一堂课,就能拿到硕士或者博士证书?这不是天方夜谭吗?然而,这天方夜谭般的故事,每天都在中国高校上演。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花一分钱,指的是不掏个人的腰包,大学还是要钱的,但不会管钱从哪里来。能够做到不掏个人腰包,就把大学学费交齐的,必定是“双高”无疑,要么是高官、要么是高管。
对于“双高”来说,要给自己再增“一高”—高学历,运作的方式有上中下三种路数,路数往往与“双高”的成色有关,成色越高,路数的档次也高。
最高层次的路数,是一切如常,其他学生有的,“高官”、“高管”都有,同进考场,正常录取,至于考多少分无从知晓;隔三差五上课,也在同学面前混个脸熟,但是否做作业,写论文,只有导师知道;论文按时答辩,顺利获得学位,在“代笔”满天飞的时代,纵有人背后怀疑,但由于你情我愿,学位也就顺利到手。走通这条路,需要打通关,非一般“双高”所能为,否则,学校各环节岂能高度配合?
中层次的路数,是合理利用政策,只要“双高”能拿出足够数量的钱,或者给学校相当的课题经费,学校会按规则运作,只不过相对于高层次路线,“双高”获得的文凭证书,成色要差一些,换句话说,明眼人一看,就知是“运作”的结果。
这一路数,众所周知的,有EMBA,不需要参加统一的招生录取考试,只需缴纳20到30万不等的学费,就成为研究生,虽然最终不能像全日制考生那样获得毕业证书,但硕士学位证书是实打实的。
还有不为普通人知晓的中层路数,就是“论文博士”。很多网友以为这是清华大学特别为高官们深造制造的一个“博士品种”,或者是为回应舆论质疑创造的一个概念,但其实,论文博士在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都有。网友们直到现在才知道,真是“孤陋寡闻”。
将众所周知的EMBA和不为人所知的“论文博士”结合起来,就把中层招数用到了极致。不考试读EMBA,拿硕士学位;以硕士学位申请论文博士,也无需考试、无需集中上课,最后凭论文拿博士学位。虽然一路走来,学历不变(还是本科学历,没有研究生学历),可学位已是博士了。只要“双高”自己认可,今后晋升就看学位,谁管得着呢?
最低层次的路数,则是公开违规操作了。前不久武汉理工爆出同等学历硕士造假事件,有朋友就告诉我,这实在太小儿科了,迟早要出事,就是造假,也要弄得像真的。
现在,最低层次的路数已经被“从长计议”的大学摈弃了,还这么做的,也被同行认为“水平太低”,砸自己的牌子。而走高层次路线,现在也特为不易,一来,这只能适合少数高层次“双高”,二来,全日制的,现在也被各界盯得紧,有高校已摆出主动清理门户的姿态,清退超期的硕士、博士。于是,中层路数,现在成为运作者的钟爱。据公开报道,有的高校已经准备招收工程博士,招生的对象为企业高管。这摆明了就是做学位生意。
大学可能忘记了一点,不管是全日制博士,还是论文博士,这都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其质量代表是学校的品牌,把论文博士运作得越好,给一批“高官”、“高管”解决了学位问题,吸引更多的“双高”追逐,搞好了“论文博士”牌子,却可能砸了学校的品牌。这里说的搞好“论文博士”牌子,不是指学校严格按照博士培养质量授予学位,而是“经营好”这一业务。
其实,在国外大学,也有论文博士,没有入学考试,也无严格的听课要求,但要求论文必须达到博士水平方可授予文凭,这种培养方式,因其灵活性,且鼓励终身教育得到认可。可为何在我们这里,就被学校开发为赚钱的工具、权学交易的手段,完全变了模样呢?
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有《大学有问题》等。
不花一分钱,不上一堂课,就能拿到硕士或者博士证书?这不是天方夜谭吗?然而,这天方夜谭般的故事,每天都在中国高校上演。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花一分钱,指的是不掏个人的腰包,大学还是要钱的,但不会管钱从哪里来。能够做到不掏个人腰包,就把大学学费交齐的,必定是“双高”无疑,要么是高官、要么是高管。
对于“双高”来说,要给自己再增“一高”—高学历,运作的方式有上中下三种路数,路数往往与“双高”的成色有关,成色越高,路数的档次也高。
最高层次的路数,是一切如常,其他学生有的,“高官”、“高管”都有,同进考场,正常录取,至于考多少分无从知晓;隔三差五上课,也在同学面前混个脸熟,但是否做作业,写论文,只有导师知道;论文按时答辩,顺利获得学位,在“代笔”满天飞的时代,纵有人背后怀疑,但由于你情我愿,学位也就顺利到手。走通这条路,需要打通关,非一般“双高”所能为,否则,学校各环节岂能高度配合?
中层次的路数,是合理利用政策,只要“双高”能拿出足够数量的钱,或者给学校相当的课题经费,学校会按规则运作,只不过相对于高层次路线,“双高”获得的文凭证书,成色要差一些,换句话说,明眼人一看,就知是“运作”的结果。
这一路数,众所周知的,有EMBA,不需要参加统一的招生录取考试,只需缴纳20到30万不等的学费,就成为研究生,虽然最终不能像全日制考生那样获得毕业证书,但硕士学位证书是实打实的。
还有不为普通人知晓的中层路数,就是“论文博士”。很多网友以为这是清华大学特别为高官们深造制造的一个“博士品种”,或者是为回应舆论质疑创造的一个概念,但其实,论文博士在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都有。网友们直到现在才知道,真是“孤陋寡闻”。
将众所周知的EMBA和不为人所知的“论文博士”结合起来,就把中层招数用到了极致。不考试读EMBA,拿硕士学位;以硕士学位申请论文博士,也无需考试、无需集中上课,最后凭论文拿博士学位。虽然一路走来,学历不变(还是本科学历,没有研究生学历),可学位已是博士了。只要“双高”自己认可,今后晋升就看学位,谁管得着呢?
最低层次的路数,则是公开违规操作了。前不久武汉理工爆出同等学历硕士造假事件,有朋友就告诉我,这实在太小儿科了,迟早要出事,就是造假,也要弄得像真的。
现在,最低层次的路数已经被“从长计议”的大学摈弃了,还这么做的,也被同行认为“水平太低”,砸自己的牌子。而走高层次路线,现在也特为不易,一来,这只能适合少数高层次“双高”,二来,全日制的,现在也被各界盯得紧,有高校已摆出主动清理门户的姿态,清退超期的硕士、博士。于是,中层路数,现在成为运作者的钟爱。据公开报道,有的高校已经准备招收工程博士,招生的对象为企业高管。这摆明了就是做学位生意。
大学可能忘记了一点,不管是全日制博士,还是论文博士,这都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其质量代表是学校的品牌,把论文博士运作得越好,给一批“高官”、“高管”解决了学位问题,吸引更多的“双高”追逐,搞好了“论文博士”牌子,却可能砸了学校的品牌。这里说的搞好“论文博士”牌子,不是指学校严格按照博士培养质量授予学位,而是“经营好”这一业务。
其实,在国外大学,也有论文博士,没有入学考试,也无严格的听课要求,但要求论文必须达到博士水平方可授予文凭,这种培养方式,因其灵活性,且鼓励终身教育得到认可。可为何在我们这里,就被学校开发为赚钱的工具、权学交易的手段,完全变了模样呢?
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有《大学有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