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基础教育改革倡导一纲多本的原则下,英语教材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新目标》英语教材的编写关注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具体体现在教材编写的变化、教师角色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及信息技术辅助工具的变化。
【关键词】回归生活世界 《新目标》英语 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78-03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师生课堂教学活动的中介是教材,教材作为教学目标的最直接体现者,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目标。《新目标》英语教材的编写关注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采用“功能——结构——话题——任务”相结合的途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和基础,选取学生感兴趣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设计主题,并贴近现代社会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
一、《新目标》英语教材编写的理念及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材的编写问题作出明确的界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1]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使基础英语教育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纲多本”原则的鼓励下,以《标准》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我国教材多样化局面逐渐形成。其中《新目标》英语教材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编写的,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英语》的系列教材之一,2002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合作改编而成,于2003年进入试用阶段。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的依据,它对教材的基本内容分学段作了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取内容,进行教学要求的设置。[2]《新目标》教材采用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首先体现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上。面对12~15岁这一年龄段的初中生,为了满足他们的兴趣、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活动设计都是围绕初中生比较感兴趣或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来组织开展活动。教材内容的选择不仅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状况,具有时代性。
《新目标》教材在以《标准》为指导下编写,根据新课程“三个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的目标定位,《标准》提出了六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些理念强调英语课程编写应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改变以教为主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英语教学目标应该在保证课程面向每一个學生的同时,积极地创造条件,满足有更多潜力的学生的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在英语教学中,创新教育涉及为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本功,合理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再则提倡学生体验参与,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获得感知和体验,领略学习的艰辛与乐趣。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单纯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确立英语课程的开放性体系。英语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教材形式、课程资源、学习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4]《新目标》英语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方法来组织内容与安排结构,教材的设计和编排的程序由在情景中学习使用和进入活动入手,逐步发展到用英语真实地做事和完成具体的任务。同时,使学生认识和掌握英语规则;教材的内容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包括言语活动、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
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5]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从而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及文化意识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可能;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语言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成为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和学习者。学习任务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提供了一条理想途径,给予了学生体验语言学习意义、培养完满人格的机会。
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对《新目标》英语教材编写的内容分析
“生活世界”的理念,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确立了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要求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状态。[6]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7]现代教学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作为学生和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就是其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使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自我的价值及自我的存在。新课程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单因素的状况,把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个因素整合起来,构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为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根据课程“生态环境”理论,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创设仿真的、现实生活的活动,使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各因素和谐地发展。[8] 《新目标》教材的编写注重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前提
教师的角色问题是新课改中关注的焦点之一,教师角色的改变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的前提。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材观,要求教师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用,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可以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式等依据需要进行调整或取舍,使教材真正能“为我所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倾向,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才能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之中,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书育人功效。《新目标》英语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加工为既有可操作性又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语言学习任务,并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来运用语言、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材编写的改变——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奠基石
课程标准与教材联系密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而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在新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中小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新目标》教材就可以看出:
第一,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渗透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选择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话题,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勾勒出真实的生活氛围,如介绍自己、自己的家庭及朋友等。注重选编富有鲜明的时代感的语言材料,如影星成龙、球星贝克汉姆的介绍,电子邮件的书写,麦当劳快餐的经营之道以及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等。
第二,教材中多采用结构、功能、话题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地说,教材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三条平行线:一是功能意念项目,即问候、介绍、告别等;二是话题项目,即个人情况,周围的环境,日常生活等;三是语法项目。教材强调功能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设置话题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讨论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可谈论的话题;安排结构使学生具备运用语言交际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最终将三者融于任务活动之中,通过活动的完成力求实现功能与结构的和谐发展。[9]
第三,教材的编写注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特别是年龄特征,重视从教材内容、编排体系到呈现形式等方面提高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翻开《新目标》教材,便进入图画世界,图画总数超过达700幅,有真实的图片、逗人喜爱的卡通画、鲜艳的色彩使教材别具特色,适合12~15岁年龄段的初中生。教材的图片不仅在于数量众多,更在于其设计编排新颖独特,导学特色突出,教材将每单元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与功能用生动的图画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通过图画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有助于学习。且教材较多地设计了听做、问答、角色扮演、卡片制作、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形式,活泼有趣,充分调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教材活动设计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标准》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与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際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主动思考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10]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新目标》教材编写较之于以往的教材,无论是从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征,关注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采用大量图片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学习方式的改变——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真实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总体而言,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知识和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的局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标准》指出“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构知识、提高技能、磨练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为此,《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新目标》教材以设计各种情景化活动和任务型活动的方式将探究学习纳入其中。任务型教学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情景和机会,学生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需要主动、积极地做出计划,采用各种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大胆实践;任务型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英语的情景和机会,任务型活动提出的任务或问题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就会激发学生动机和探究的欲望;任务型教学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英语的情景和机会,活动常常以小组或两人活动为主,学生在讨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分析、综合、归纳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较多的合作机会;此外,任务型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运用英语的实践情景和机会。因此,《新目标》教材采用任务型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合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突破单纯接受的被动方式,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1]
(四)信息技术的变化——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辅助工具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特网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加快了获取信息的速度。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随之带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料等许多变化,自然也会改进教学效果。《新目标》教材编写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变化带来的方便,以不同形式来学习真实、鲜活、实用的英语,帮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运用互联网进行英语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微观,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模式向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立体化模式发展。[13]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比如教学信息源的变化,学校和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随着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大量光盘、各类图文、声像并茂的软件、电视教育节目、外语新闻节目、网上外语课程、国际互联网等开始在教育中大量应用,学生可以从更广泛的途径获得比传统课堂更丰富、比一般外语教师更地道的外语信息。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直接提供语言信息,而是组织语言信息、创设语言情境、激发交际需求和学习兴趣,引导探究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魏运华,李俏.基于静态研究的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9):29-36.
[3][4][8]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5,5,13.
[5]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0.
[6]蔡宝来,王立国.回归生活的教学论:中心位移和主题预设[J].教育研究,2005, (12):38-42.
[7]康钊.新课程理念及其对教师角色的影响[J].新课程研究,2007,(3):49-51.
[9]汤丽伟.初中英语教材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1]吕良环主编.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10-211.
作者简介:
桂玲红(1989-),女,湖南岳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康钊(1968-),男,四川蓬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关键词】回归生活世界 《新目标》英语 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78-03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师生课堂教学活动的中介是教材,教材作为教学目标的最直接体现者,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目标。《新目标》英语教材的编写关注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采用“功能——结构——话题——任务”相结合的途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和基础,选取学生感兴趣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设计主题,并贴近现代社会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
一、《新目标》英语教材编写的理念及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材的编写问题作出明确的界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1]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使基础英语教育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纲多本”原则的鼓励下,以《标准》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我国教材多样化局面逐渐形成。其中《新目标》英语教材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编写的,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英语》的系列教材之一,2002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合作改编而成,于2003年进入试用阶段。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的依据,它对教材的基本内容分学段作了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取内容,进行教学要求的设置。[2]《新目标》教材采用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首先体现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上。面对12~15岁这一年龄段的初中生,为了满足他们的兴趣、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活动设计都是围绕初中生比较感兴趣或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来组织开展活动。教材内容的选择不仅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状况,具有时代性。
《新目标》教材在以《标准》为指导下编写,根据新课程“三个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的目标定位,《标准》提出了六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些理念强调英语课程编写应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改变以教为主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英语教学目标应该在保证课程面向每一个學生的同时,积极地创造条件,满足有更多潜力的学生的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在英语教学中,创新教育涉及为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本功,合理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再则提倡学生体验参与,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获得感知和体验,领略学习的艰辛与乐趣。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单纯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确立英语课程的开放性体系。英语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教材形式、课程资源、学习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4]《新目标》英语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方法来组织内容与安排结构,教材的设计和编排的程序由在情景中学习使用和进入活动入手,逐步发展到用英语真实地做事和完成具体的任务。同时,使学生认识和掌握英语规则;教材的内容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包括言语活动、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
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5]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从而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及文化意识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可能;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语言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成为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和学习者。学习任务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提供了一条理想途径,给予了学生体验语言学习意义、培养完满人格的机会。
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对《新目标》英语教材编写的内容分析
“生活世界”的理念,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确立了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要求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状态。[6]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7]现代教学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作为学生和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就是其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使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自我的价值及自我的存在。新课程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单因素的状况,把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个因素整合起来,构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为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根据课程“生态环境”理论,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创设仿真的、现实生活的活动,使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各因素和谐地发展。[8] 《新目标》教材的编写注重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前提
教师的角色问题是新课改中关注的焦点之一,教师角色的改变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的前提。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材观,要求教师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用,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可以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式等依据需要进行调整或取舍,使教材真正能“为我所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倾向,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才能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之中,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书育人功效。《新目标》英语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加工为既有可操作性又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语言学习任务,并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来运用语言、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材编写的改变——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奠基石
课程标准与教材联系密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而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在新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中小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新目标》教材就可以看出:
第一,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渗透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选择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话题,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勾勒出真实的生活氛围,如介绍自己、自己的家庭及朋友等。注重选编富有鲜明的时代感的语言材料,如影星成龙、球星贝克汉姆的介绍,电子邮件的书写,麦当劳快餐的经营之道以及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等。
第二,教材中多采用结构、功能、话题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地说,教材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三条平行线:一是功能意念项目,即问候、介绍、告别等;二是话题项目,即个人情况,周围的环境,日常生活等;三是语法项目。教材强调功能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设置话题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讨论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可谈论的话题;安排结构使学生具备运用语言交际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最终将三者融于任务活动之中,通过活动的完成力求实现功能与结构的和谐发展。[9]
第三,教材的编写注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特别是年龄特征,重视从教材内容、编排体系到呈现形式等方面提高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翻开《新目标》教材,便进入图画世界,图画总数超过达700幅,有真实的图片、逗人喜爱的卡通画、鲜艳的色彩使教材别具特色,适合12~15岁年龄段的初中生。教材的图片不仅在于数量众多,更在于其设计编排新颖独特,导学特色突出,教材将每单元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与功能用生动的图画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通过图画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有助于学习。且教材较多地设计了听做、问答、角色扮演、卡片制作、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形式,活泼有趣,充分调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教材活动设计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标准》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与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際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主动思考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10]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新目标》教材编写较之于以往的教材,无论是从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征,关注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采用大量图片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学习方式的改变——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真实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总体而言,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知识和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的局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标准》指出“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构知识、提高技能、磨练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为此,《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新目标》教材以设计各种情景化活动和任务型活动的方式将探究学习纳入其中。任务型教学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情景和机会,学生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需要主动、积极地做出计划,采用各种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大胆实践;任务型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英语的情景和机会,任务型活动提出的任务或问题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就会激发学生动机和探究的欲望;任务型教学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英语的情景和机会,活动常常以小组或两人活动为主,学生在讨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分析、综合、归纳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较多的合作机会;此外,任务型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运用英语的实践情景和机会。因此,《新目标》教材采用任务型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合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突破单纯接受的被动方式,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1]
(四)信息技术的变化——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辅助工具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特网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加快了获取信息的速度。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随之带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料等许多变化,自然也会改进教学效果。《新目标》教材编写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变化带来的方便,以不同形式来学习真实、鲜活、实用的英语,帮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运用互联网进行英语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微观,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模式向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立体化模式发展。[13]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比如教学信息源的变化,学校和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随着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大量光盘、各类图文、声像并茂的软件、电视教育节目、外语新闻节目、网上外语课程、国际互联网等开始在教育中大量应用,学生可以从更广泛的途径获得比传统课堂更丰富、比一般外语教师更地道的外语信息。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直接提供语言信息,而是组织语言信息、创设语言情境、激发交际需求和学习兴趣,引导探究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魏运华,李俏.基于静态研究的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9):29-36.
[3][4][8]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5,5,13.
[5]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0.
[6]蔡宝来,王立国.回归生活的教学论:中心位移和主题预设[J].教育研究,2005, (12):38-42.
[7]康钊.新课程理念及其对教师角色的影响[J].新课程研究,2007,(3):49-51.
[9]汤丽伟.初中英语教材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1]吕良环主编.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10-211.
作者简介:
桂玲红(1989-),女,湖南岳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康钊(1968-),男,四川蓬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