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来源 :健康导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ixiong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 探讨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做介入治疗术前准备及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结果 经过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无微不至的照顾。50例患术后未出现颅内动脉瘤破裂,均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有效降低死亡率特点,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前护理;术后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早期死亡率达36%,且反复出血者病死率达70%以上[1]。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采用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3年 1月~2015年6月,我院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共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40岁~65岁,平均48岁,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全麻下行右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以明确诊断,发现动脉瘤部位。经血管内置入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在微导丝指引下,送至动脉瘤。将弹簧圈栓塞在动脉瘤内。
  1.3 护理措施
  1.3.1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这项新兴技术的不了解,会担心手术不成功及费用问题而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心理。护士应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应细致的讲解手术的目的、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注意事项、术中配合、术后肢体制动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让患者了解该手术的创伤小、痛苦小、不用开颅手术等特点,并讲述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动员家属给予心理支持,增强其信心,使其以最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1.2 一般护理 保持病室的安静,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使其绝对卧床休息,并抬高床头15度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给予低流量氧气持续吸入,以保证脑组织充分供氧。保持大便的通畅,必要时用缓泻剂。做好基础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神志的变化。如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神志的改变,应考虑脑血管破裂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进行处理。
  1.3患者准备 ①完善术前各项检查,重点查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②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遵医嘱调控血压、抗血管痉挛、脱水降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③因术后要严格卧床,术前应训练患者床上进食,床上大小便,术侧肢体制动等。④术前6 h禁食禁水,备腹股沟和会阴部皮肤。⑤做抗生素及碘过敏试验,建立静脉通道。⑥指导患者深呼吸,学会有效咳嗽。⑦配血,备血。
  1.3.2术后护理
  ⑴一般护理 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H,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瞳孔变化一次。并详细记录,维持血压在120-130/80-90mm hg,以增加脑灌注,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并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2].
  (2) 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局部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2h以上,穿刺侧肢体制动8h以上,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瘀血、血肿,本组有2例患者,由于烦躁不安,未很好制动,出现穿刺处瘀血,10d后自行消退。
  (3)疼痛的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且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8h以上,患者往往全身酸痛,难以忍受,这时我们要关心体贴病人,帮助患者翻身,向患侧翻身60°,或向健侧翻身20°~30°,交替更換卧位,保持髋关节伸直,小腿可适当弯曲,健侧下肢可活动,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3]。
  (4)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 据文献报告用铂金属弹簧圈栓塞治疗相关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为10%左右[4],严重者可因脑动脉闭塞、脑组织缺血死亡,因此术后适当增加血容量,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语言及四肢活动情况,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1.4护理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重点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向整体护理改变。时刻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心里需求,从而降低患者的不适。这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护理了如指掌,及早预防,及早发现,配合医生才是护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关键。
  [1]凌峰.介入神经放射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6~260.
  [2] 毛燕君,许秀芳,杨继金.介入治疗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6-86.
  [3] 田增民.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外科处理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5(1):34~36.
  [4]王茂桂,毛继芳.介入治疗后留置股动脉鞘护理40例.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0):9~10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探讨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慢性病管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社区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高血压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的在增加,老年人的窦房结功能和传导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及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也日益成为常见的需临床积极合理处置的问题,因此各类型的心脏起搏器置入治疗也成为临床常见的手术。近3年我科在老年病人植入各类型心脏起搏器百余台,在临床术后的监护和护理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针对我院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方面考察,分析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患者病情影响及特点,针对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常态化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针对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各普通疾病患者200例,主要对200例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效果考察。结果:分析200例患者的病情发展,精神状态和自身感受来看,优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研究舒适护理对于降低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120例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无痛、轻度疼痛患者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了解本病的发病原因、治疗、各种护理问题,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生理、心理的评估,分析发现护理问题,并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结果:患者各项功能和心理恢复良好。结论: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脊髓炎;护理;预防并发症  急性脊髓炎是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横贯性损害。本病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分析细节管理在社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收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来社区诊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各个月份随机挑选一定比例的患者,并将数据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按普通管理方式进行;实验组按细节管理进行。将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伴有吞咽障碍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照病历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儿。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吞咽障碍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及吸入性肺炎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在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置入术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老年患者淺静脉留置针患者76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38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浅静脉留置针置入术,实验组患者在置入术前后给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 目的:探讨喉癌术后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10月一共收治喉癌患者36例,对患者行喉切除术后患者人工气道的分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喉癌患者住院期间呼吸道通畅且无感染,伤口均愈合。 结论: 喉癌术后人工气道的精心护理,对防止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关键词:护士;共情能力;影响因素;培养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健康观的改变,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已不再是人类追求的最完美的模式,整体的、人性化的、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与关注。在医疗护理活动中,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接触是最多、最频繁的,护士与患者发展起来的关系即护患关系,是护理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