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数亿书迷入坑《哈利·波特》十几年,哈恩党看的是哈利和罗恩的友(基)情,反转党看的是斯内普教授的虐心暗恋,而吃货看的则是那个狂拽酷炫吊炸天的魔法食堂——雄伟恢宏的大礼堂里长长的餐桌,只要用魔杖敲敲就能出来一大堆好吃的,简直是吃货的终极梦想!其实在现实中,真的有一所大学拥有那座魔法食堂,那就是牛津大学。《哈利·波特》电影的取景地,就是牛津大学的38个学院之一——基督教会学院的食堂。虽然没有电影里那样布满星星的穹顶,但它古典庄重的调调,绝对和电影一模一样!更神奇的是,牛津大学也和霍格沃茨一样,也有和电影如出一辙的学院制度。虽然没有“分院帽”,但牛津大学的学院可比霍格沃茨的4个学院多得多,也有趣得多哦。
英式晚餐这样吃
虽然在电影里看起来,霍格沃茨的食堂规模惊人,餐桌上可以赛跑,大厅里可以开趴,但其实那是花了大量五块钱特效做出来的。真实的基督学院食堂并没有电影里那么夸张,毕竟这是建于1525年的老建筑。不过和电影里如出一辙的橘色灯光、挂满墙壁的肖像油画(虽然里面的人不能动),还有那些比学生年纪还大的长条桌子,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神奇的魔法世界。如今的基督教会学院食堂仍然是学生食堂,不过教授们有时也会来与学生一起用餐。
食堂里还有很多传统。在这里,座位是按照身份等级划分的。教授、资深研究员,或者被前者邀请的优秀学生,可以坐上“高桌”;而其他的学生,就只能在“高桌”下的普通座位上,边仰望他们边吃饭了。这个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基督教会学院的建造初期。由于学院的创始人渥西枢机是一位主教,并且由他创立的学院也曾一度叫作主教学院,所以在礼仪方面都严格遵照了教会制度,保持了宗教上的等级划分。虽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些过时,不过也算是激励了学生们早登高位——难道你就不想知道“高桌”上的伙食有什么不一样吗?
其实还真没什么不一样。虽然大学从校外请来大厨,有时还从外国请,比如法国,但实际上菜品还是以英国式的套餐为主。也没有点菜这一说,因为每天的食谱会预先公布。典型的搭配是:一个餐包,前菜罗宋汤,主菜羊排加土豆、胡萝卜,最后是苹果派。每天供应4顿饭(早餐、中餐、非正式晚餐和正式晚餐)的食堂,对于晚上8点半开始的正式晚餐还有着装要求,来用餐的人必须穿着长袍。这范儿,倒是一点儿也不输给电影。
除了哈利·波特,在基督教会学院用过晚餐的还有很多名人。比如大哲学家洛克、爱吐舌头卖萌的爱因斯坦,以及英国多位首相和众多议员。还有一位曾在这里执教的卡洛尔,因为脑洞大开写出了《爱丽丝漫游仙境》,直到现在,基督教会学院食堂的彩色玻璃窗上还记载着《爱丽丝漫游仙境》的场景。哈利·波特在这里斗大魔王,爱丽丝在这里掉进了兔子洞,看来这个基督教会学院果然是个有魔力的地方。
牛津的“格兰芬多学院”
为了纪念《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将牛津大学的莫德琳学院选作魔法学校的外景地,2012年莫德琳学院的学生们将学院的会客室更名为“格兰芬多”,真是从戏里到戏外都不忘跟哈利·波特“秀恩爱”啊。不过除了都叫“格兰芬多”之外,莫德琳学院还有一点也和魔法学校很像,那就是堪比魔幻世界的景色。
可以说,莫德琳是牛津大学最美的学院,没有之一。这里有都铎式建筑风格的群墙,哥特式的回廊四方庭、礼拜堂和塔楼,还有物种丰富景致迷人的植物园,以及全世界大学中仅此一家的“鹿苑”——这里养殖着许多又萌又不怕人的赤鹿。要说为什么莫德琳学院能拥有这些美景,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字——壕。在牛津,若你问起莫德琳学院,大家的回复差不多都是:“那可是整个牛津最有钱的学院了”。如果刚好身处学院中的乔治大街,大概热心人会举个例子:“这里所有的地皮,都被莫德琳承包了。”
莫德琳学院的雄厚财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的,纵观其长达500年的历史就能知道,学院的财富其实大半来自创办初期的皇家背景。1458年,温彻斯特主教、亨利六世的大法官威廉·韦恩弗里特一手创建莫德琳学院,当他离世,也为学院留下了一笔巨额遗产。而后来,学院接连迎来了英王亨利七世和亨利七世的儿子威尔士亲王等权贵入学,威尔士亲王甚至后来亲自担任莫德琳的第二任院长。
正因为与皇室不得不说的关系,历史书上的莫德琳学院也一直坚持不懈地刷着存在感。“莫德琳的历史就是英国历史的一部分。”莫德琳院长大卫·克拉莱教授曾这样说。悠久的历史以传统仪式的方式传承下来。现在的莫德琳学院每到“五朔节”(5月的第一天),唱诗班会的学生便会登上学院塔楼的顶层,从清晨6点开始唱诗,宣告又一年春天的到来。而到了秋季,落木萧萧时,名贯牛津的划船队又会在晨光中,伴着流水潺潺而来。在这么古典优雅的学院毕业,没有人不用一生来怀念这里的美好。
选学生,主要看气质熟读《哈利·波特》的读者一定会对书里4个气质各异的学院如数家珍。就像哈利·波特就读的格兰芬多学院不是霍格沃茨的全部一样,基督教会学院也只是牛津众学院的冰山一角。实行学院联邦制的牛津大学实际上是38个独立学院的共同体,学校虽然对学院有一定的管控力,但实际上,在课程安排、学生录取等事务上享有高度自治和自由的,其实是学院。就连学生最后拿到的学位,也是由学院和学校共同颁发。各学院间有合作也有竞争,类似《哈利·波特》里的魁地奇比赛,牛津大学各学院间也有竞技活动,而学生训练的场所、住宿和膳食也基本上由学院自己募集经费。
既然学生的录取不由学校而由学院决定,那么除了分数,学院在选择生源时还看什么呢?答案是,看气质。正如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里,格兰芬多的勇敢、斯莱特林的野心、赫奇帕奇的忠诚、拉文克劳的智慧,牛津大学的每个学院也有不同气质,有的强调学术,有的看重实践,有的社交活跃,有的宅腐双全。每个学院的制度也不一样,比如对于放假时是否接待校外参观者这件事,有的学院欣然放行,有的学院却十动然拒。
学院里的学生不一定都是相同专业,甚至不是相同学科,但他们都共同在学院社区里生活。就像哈利·波特三人行常常在格兰芬多的公共休息室冥思苦想打败大魔王的计划一样,牛津大学各学院的学生也会在他们的学院社区里住宿、用餐、社交。在这个兼容并包的多元社区,学生们不但玩在一起,也学在一起。正因为这种多元社交模式,各学院内部都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很多牛津大学的学生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会把学院名放在校名之前,足见对自己所属学院的自豪。
英式晚餐这样吃
虽然在电影里看起来,霍格沃茨的食堂规模惊人,餐桌上可以赛跑,大厅里可以开趴,但其实那是花了大量五块钱特效做出来的。真实的基督学院食堂并没有电影里那么夸张,毕竟这是建于1525年的老建筑。不过和电影里如出一辙的橘色灯光、挂满墙壁的肖像油画(虽然里面的人不能动),还有那些比学生年纪还大的长条桌子,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神奇的魔法世界。如今的基督教会学院食堂仍然是学生食堂,不过教授们有时也会来与学生一起用餐。
食堂里还有很多传统。在这里,座位是按照身份等级划分的。教授、资深研究员,或者被前者邀请的优秀学生,可以坐上“高桌”;而其他的学生,就只能在“高桌”下的普通座位上,边仰望他们边吃饭了。这个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基督教会学院的建造初期。由于学院的创始人渥西枢机是一位主教,并且由他创立的学院也曾一度叫作主教学院,所以在礼仪方面都严格遵照了教会制度,保持了宗教上的等级划分。虽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些过时,不过也算是激励了学生们早登高位——难道你就不想知道“高桌”上的伙食有什么不一样吗?
其实还真没什么不一样。虽然大学从校外请来大厨,有时还从外国请,比如法国,但实际上菜品还是以英国式的套餐为主。也没有点菜这一说,因为每天的食谱会预先公布。典型的搭配是:一个餐包,前菜罗宋汤,主菜羊排加土豆、胡萝卜,最后是苹果派。每天供应4顿饭(早餐、中餐、非正式晚餐和正式晚餐)的食堂,对于晚上8点半开始的正式晚餐还有着装要求,来用餐的人必须穿着长袍。这范儿,倒是一点儿也不输给电影。
除了哈利·波特,在基督教会学院用过晚餐的还有很多名人。比如大哲学家洛克、爱吐舌头卖萌的爱因斯坦,以及英国多位首相和众多议员。还有一位曾在这里执教的卡洛尔,因为脑洞大开写出了《爱丽丝漫游仙境》,直到现在,基督教会学院食堂的彩色玻璃窗上还记载着《爱丽丝漫游仙境》的场景。哈利·波特在这里斗大魔王,爱丽丝在这里掉进了兔子洞,看来这个基督教会学院果然是个有魔力的地方。
牛津的“格兰芬多学院”
为了纪念《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将牛津大学的莫德琳学院选作魔法学校的外景地,2012年莫德琳学院的学生们将学院的会客室更名为“格兰芬多”,真是从戏里到戏外都不忘跟哈利·波特“秀恩爱”啊。不过除了都叫“格兰芬多”之外,莫德琳学院还有一点也和魔法学校很像,那就是堪比魔幻世界的景色。
可以说,莫德琳是牛津大学最美的学院,没有之一。这里有都铎式建筑风格的群墙,哥特式的回廊四方庭、礼拜堂和塔楼,还有物种丰富景致迷人的植物园,以及全世界大学中仅此一家的“鹿苑”——这里养殖着许多又萌又不怕人的赤鹿。要说为什么莫德琳学院能拥有这些美景,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字——壕。在牛津,若你问起莫德琳学院,大家的回复差不多都是:“那可是整个牛津最有钱的学院了”。如果刚好身处学院中的乔治大街,大概热心人会举个例子:“这里所有的地皮,都被莫德琳承包了。”
莫德琳学院的雄厚财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的,纵观其长达500年的历史就能知道,学院的财富其实大半来自创办初期的皇家背景。1458年,温彻斯特主教、亨利六世的大法官威廉·韦恩弗里特一手创建莫德琳学院,当他离世,也为学院留下了一笔巨额遗产。而后来,学院接连迎来了英王亨利七世和亨利七世的儿子威尔士亲王等权贵入学,威尔士亲王甚至后来亲自担任莫德琳的第二任院长。
正因为与皇室不得不说的关系,历史书上的莫德琳学院也一直坚持不懈地刷着存在感。“莫德琳的历史就是英国历史的一部分。”莫德琳院长大卫·克拉莱教授曾这样说。悠久的历史以传统仪式的方式传承下来。现在的莫德琳学院每到“五朔节”(5月的第一天),唱诗班会的学生便会登上学院塔楼的顶层,从清晨6点开始唱诗,宣告又一年春天的到来。而到了秋季,落木萧萧时,名贯牛津的划船队又会在晨光中,伴着流水潺潺而来。在这么古典优雅的学院毕业,没有人不用一生来怀念这里的美好。
选学生,主要看气质熟读《哈利·波特》的读者一定会对书里4个气质各异的学院如数家珍。就像哈利·波特就读的格兰芬多学院不是霍格沃茨的全部一样,基督教会学院也只是牛津众学院的冰山一角。实行学院联邦制的牛津大学实际上是38个独立学院的共同体,学校虽然对学院有一定的管控力,但实际上,在课程安排、学生录取等事务上享有高度自治和自由的,其实是学院。就连学生最后拿到的学位,也是由学院和学校共同颁发。各学院间有合作也有竞争,类似《哈利·波特》里的魁地奇比赛,牛津大学各学院间也有竞技活动,而学生训练的场所、住宿和膳食也基本上由学院自己募集经费。
既然学生的录取不由学校而由学院决定,那么除了分数,学院在选择生源时还看什么呢?答案是,看气质。正如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里,格兰芬多的勇敢、斯莱特林的野心、赫奇帕奇的忠诚、拉文克劳的智慧,牛津大学的每个学院也有不同气质,有的强调学术,有的看重实践,有的社交活跃,有的宅腐双全。每个学院的制度也不一样,比如对于放假时是否接待校外参观者这件事,有的学院欣然放行,有的学院却十动然拒。
学院里的学生不一定都是相同专业,甚至不是相同学科,但他们都共同在学院社区里生活。就像哈利·波特三人行常常在格兰芬多的公共休息室冥思苦想打败大魔王的计划一样,牛津大学各学院的学生也会在他们的学院社区里住宿、用餐、社交。在这个兼容并包的多元社区,学生们不但玩在一起,也学在一起。正因为这种多元社交模式,各学院内部都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很多牛津大学的学生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会把学院名放在校名之前,足见对自己所属学院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