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就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即平均每8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心理状态不健康,并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现,基于此学校教育适时地进行了改革。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创新和突破,显现出许多新亮点。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并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设及到课程的方方面面。
一、在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信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是快速发展的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试图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思想品德课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①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②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③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 “逆反”心理;④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⑤了解教育工作特点,积极与教师交往,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⑥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⑦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二、思想品德课注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是伴随着人类教育进入现代化阶段而产生和发展的。相对于传统教育,它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带有明显的改革和进步意义。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类社会已进入新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这就要求教育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提升为以知识传授为基本载体的对学生应付生活变化之基本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我认为突出人性化教育,就是要重视能力培养。对学生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应是“三位一体”的过程,即:探讨这些知识的现实意义的思想过程,努力掌握这些知识的记忆过程,培养运用这些知识的实际能力的演练过程。这是因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是有着多种灵活应变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最核心的能力是由思维与想象合成的思想能力,这就要求素质教育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情境与场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创造性地应付变化着的生活环境的能力。
三、高度重视初中生逐步扩展生活
有位教育家说过,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深入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新课程调整了一些与青春期成长关系密切的内容。而且将宝贵的时间集中到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去。
四、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措施
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的最根本的任务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使学生“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1.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有位教育家提出了培养学生独立性的十多“多给学生一点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却锻炼……”。
2.帮助“孤雁”找回自信,让他们的特长充分展示,融入到这个大集体中去。引导与老师的交往,特别是如何对待老师的批评,让其理解老师在帮助他,而不是“对付他、治他”。
3.教师应当经常、及时、恰当地给予学生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教师的“期望效应”产生的巨大作用。教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走出心理认识的误区,从而乐于并善于同师生之间进行交往。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实质上是在解放学生,放下自己为自己“设计”的束缚,兼容并包,汲取各种健康精神素养,促进自我发展。再次,融合各学科知识,深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过程,这个过程要考虑到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让学生能体会到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从而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个体性功能。通过新课程的学习,学生有了健康的心理,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各种知识、本领,将来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一、在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信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是快速发展的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试图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思想品德课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①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②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③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 “逆反”心理;④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⑤了解教育工作特点,积极与教师交往,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⑥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⑦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二、思想品德课注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是伴随着人类教育进入现代化阶段而产生和发展的。相对于传统教育,它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带有明显的改革和进步意义。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类社会已进入新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这就要求教育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提升为以知识传授为基本载体的对学生应付生活变化之基本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我认为突出人性化教育,就是要重视能力培养。对学生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应是“三位一体”的过程,即:探讨这些知识的现实意义的思想过程,努力掌握这些知识的记忆过程,培养运用这些知识的实际能力的演练过程。这是因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是有着多种灵活应变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最核心的能力是由思维与想象合成的思想能力,这就要求素质教育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情境与场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创造性地应付变化着的生活环境的能力。
三、高度重视初中生逐步扩展生活
有位教育家说过,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深入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新课程调整了一些与青春期成长关系密切的内容。而且将宝贵的时间集中到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去。
四、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措施
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的最根本的任务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使学生“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1.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有位教育家提出了培养学生独立性的十多“多给学生一点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却锻炼……”。
2.帮助“孤雁”找回自信,让他们的特长充分展示,融入到这个大集体中去。引导与老师的交往,特别是如何对待老师的批评,让其理解老师在帮助他,而不是“对付他、治他”。
3.教师应当经常、及时、恰当地给予学生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教师的“期望效应”产生的巨大作用。教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走出心理认识的误区,从而乐于并善于同师生之间进行交往。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实质上是在解放学生,放下自己为自己“设计”的束缚,兼容并包,汲取各种健康精神素养,促进自我发展。再次,融合各学科知识,深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过程,这个过程要考虑到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让学生能体会到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从而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个体性功能。通过新课程的学习,学生有了健康的心理,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各种知识、本领,将来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