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0月,创刊于1963年的《儿童文学》杂志,迎来了50周年生日,而这次生日的庆祝方式也不同于以往,《儿童文学》杂志携著名作家金波、曹文轩、张之路、夏有志、金本、关登瀛、翌平、张国龙等走进北大附中,用倡导“纯净阅读”理念的新形式来为自己庆生。
说到《儿童文学》,有个名字不能被忽略,那就是徐德霞。自1978年开始在《儿童文学》杂志做编辑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正式接手销量严重下滑的《儿童文学》,并带其走出低谷,她与《儿童文学》已走过了30余年。她对于纯文学的那份坚守,保证了《儿童文学》的高质量,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与称赞。2009年,杂志突破100万册,并以良好的势头继续前行。在《儿童文学》50年华诞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徐德霞女士,由她讲述从业35年来对文学、对工作、对人生不同常人的感悟。
坚持纯文学路线,但也会把握尺度
《出版广角》:举办百校“纯净阅读”季,让作家进校园接触学生这样一个活动,初衷是什么?
徐德霞:今年《儿童文学》已经50岁了,关于50周年的庆祝从年初就开始策划,因为《儿童文学》50年了也不容易,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如果50周年的庆祝方式还和以往一样,只是邀请圈内人自娱自乐就太没有意义了。《儿童文学》50岁的生日,我们希望能够惠及广大儿童少年,让他们有所收益,所以我们举办了这次活动。我们让作家进入校园去指导学生,同时引导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这次活动不搞签售,也不带有任何商业色彩,只是单纯地回馈读者,回馈大众。 同时这次活动对于作家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体验。现在作家写作很少深入生活,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所以作家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很有帮助。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也收集了很多信息,感受到当今校园变化。这是个很接地气的活动。
《出版广角》:《儿童文学》走过了50个年头,陪伴了几代读者的成长,同时它的发展也经过了很多波折。可它最终坚持下来,并取得今天的成绩,您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徐德霞:我想这来源于《儿童文学》历来所坚持的正统的纯文学路线,追求的是文学本质,一种很本真的东西。举个例子,比如拿现在流行的校园文学来说,它注重故事性,不讲究刻画人物,也不讲究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只是一味地强调故事性、趣味性。但纯文学不同,它讲究多层次多侧面地去塑造人物,文章的可读性很强。《儿童文学》就是一直坚持这种纯文学路线,以前是,以后也会是这样。并且在保证文学水准的基础上还会考虑少年儿童的认知程度,欣赏水平,不会一味地只去强调纯文学性而去揠苗助长。
同时《儿童文学》的发展也要与时代同步,不能一成不变。真正的文学是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它要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这也是我们《儿童文学》一直追求的。就拿“童年的回忆”这个话题来讲,以前很多作品都写摸鱼捉虾,在那个时代会产生共鸣,但是这些离现在的孩子生活太远。那种农业文明当今孩子很少能体会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如果《儿童文学》不跟随时代发展,早晚会被读者抛弃。所以保证品质是一贯的,也要提供给孩子们真正需要,真正能产生共鸣的东西。
《出版广角》:《儿童文学》不仅刊登了格调轻松的童话,同时也会发表一些纪实性很强的连载小说,《儿童文学》对于这方面的尺度又是如何把握的呢?
徐德霞:文学,本身就应该承载一定的社会重量,不能成为轻飘飘的东西。现在流行轻阅读,讲究快乐,不讲究思考,阅读之后什么都不会留下,这其实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爱孩子,就不能让孩子一直待在温室里面,也要让孩子接触社会,学会保护自己。《儿童文学》尤其是少年小说这一块有很多文章都反映了当今社会生活,甚至具有针砭时弊的意味,但是《儿童文学》在描写的尺度上肯定是十分谨慎收敛,不会直接描写。同时我们的主题思想一直是积极向上,往好的方面去引导孩子。比如我们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叫做《天国的烟花》,描写了一个孩子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轻易地为一点事情跳楼自杀,当然是用童话的形式,写得非常美。刊登之后,有的家长就很不理解,质疑《儿童文学》是不是在引导孩子轻生。其实我们的主题恰恰是告诉孩子们不要轻视自己,要珍视自己的生命,因为对生命的漠视,不仅自己受到伤害,带给家人、朋友、同学的痛苦也是巨大的。这些有分量的文章会带给孩子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教条灌输,同时把握这个尺度很关键。明年《儿童文学》改版,把少年和儿童细分,在分寸感上会好很多。
经典一定要适合才读,教育不应该变成孩子的枷锁
《出版广角》:有人说现在孩子的诱惑太多,而书对他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少,而且读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所以让孩子们回归阅读刻不容缓,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徐德霞:现在人们不是不读书,而是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数字化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慢慢地也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这对传统出版造成冲击,对我们也会造成影响。所以要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儿童文学》现在将所有的内容都数字化,检索很方便。同时未来我们会根据社里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开发数字出版领域,比如数字阅读,手机客户端等。
但是不管阅读方式如何变化,都要有新的东西补充进来,原创会越来越重要,并且将是永存的。目前传统出版还会是主流,尤其是《儿童文学》这一块,要比成人文学好很多,因为现在成人看书的很少。所以要让孩子回归阅读,爱上阅读。为此我们就一定要坚持原创,坚持精品。如何让孩子们爱看书,多看书,是我们每天考虑的问题。我们从2009年开始陆续出版原创图书,有100多种,销量非常不错,都在5万册以上,其中有20多本甚至达到20多万册。这些数字就是孩子们对于原创内容的一种肯定。
《出版广角》:现在很多专家呼吁让孩子们阅读经典,也有不少学校制定了相关的书单让孩子们阅读,同时也有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选择书的时候也会选择世界名著。让孩子阅读经典,是否真的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呢? 徐德霞:对于少年儿童阅读而言,一定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段的经典,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阅读内容。所以分级阅读很重要,要根据识字量多少、年龄去分级。比如说大部头《战争与和平》肯定是经典,但是你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去读,他又能理解多少呢?同时对于经典的选择,也是值得商榷的。有些阅读推广人做阅读推广很多年,自己列了一个书单就向学校推荐。这个经典阅读由谁来定,是不是阅读推广人列了一个单子就是经典,在我看来未必如此。阅读推广人带有半商业性质,很多推荐带有商业因素。所以在经典的选择上,一定要严格甄选,必要经过科学论证,才能推荐给孩子。
同时我也在想,别再用经典摧残孩子了。现在孩子本身学习就已经很辛苦,还要去阅读学校制定的书目,其中有一些大部头不适合去读,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一定要去读《水浒》《红楼梦》吗?对于阅读,在于一个积累的过程,没必要拔高。孩子们到了一定年龄,比如初中、高中,他们自己就会去找、去读、去思考,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健康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出版广角》:现在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如今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方式让很多人诟病,很多人批评其死板,不灵活。在您看来,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是否像批评的那样,问题很多呢?
徐德霞:有些看似死板的基础教育,出于孩子的年龄考虑,还是有必要的。但是有些教育方式,就值得商榷了。比如从小学开始学习的文章段落划分,很多老师为了讲解文章,把作品给肢解,本来很生动的一节课,弄得特别的枯燥。同时很多作家看了所谓的标准答案也感到匪夷所思,因为他们在写的时候很随性,并没有想这么多。其实文章可以从整体上多角度去欣赏,一个词,一段描写,其解读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同一个年龄段、不同的孩子对于文字的理解还是会有很大差异的。而现在的教育只是一味地强调标准答案,把很有意思的学习变成了枷锁,很多孩子变得不爱学习语文,因为他们从中无法体会到文字带给他们的快乐与美感。现在教育尤其是在阅读这一块,更应该是启发式的,让孩子主动去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作为教育者不能规定世界上唯一答案就是如此。我们请作家下学校,去指导孩子如何阅读,如何欣赏一篇文章,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喜欢上读书,拥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
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出版资质,建立起良好的出版秩序
《出版广角》:对于少儿出版这一块,很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存在低俗化和功利化的倾向,而且造成了少儿出版混乱的局面。您觉得造成这样一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徐德霞:在传统出版物中,少儿读物出版界似乎是最后一块蛋糕,大家一窝蜂都来了。本来国家对于专业出版是有界定的,比如少儿社拥有出版少儿读物的资质,对于其他领域我们没有资格,总不能让我们去出计量、建筑的书吧,所以我们只专注于自己这一块,对于其他专业领域,出于谨慎也是负责的态度,不会涉及。而现在的状况是很多专业出版社却一窝蜂地出少儿的书,他们将少儿出版看得很容易,认为门槛很低,谁都可以出。七八个人,聚在一起弄一个少儿编辑室,就出少儿书了,也没有什么责任感。在这种混乱之下,少儿图书的种类和数量肯定是供大于求,于是很多人就开始动歪脑筋,想如何吸引孩子的眼球,获得更高的商业利益,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低俗的东西,流通在图书市场上。这样的书不仅学不到东西,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在外国,对于少儿书出版都有着严格的限制。比如在德国,少儿书的纸张、油墨、开本选择都有着严格的限制,其内容是否符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认知能力,也是有要求的,并不是哪个出版社想出,就可以随便出的。
《出版广角》: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净化网上少儿出版环境,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这项政策出台能否从根本上制止少儿出版这种乱象呢?
徐德霞:当前开展的整顿很好,现在市场化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一定要跟上。我觉得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乱象,首先要建立起出版资质审批制度,这个不局限于少儿出版领域,也可以是其他专业领域。一个出版社是否具备出版少儿图书的资质,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考核,比如说人员的结构,编辑的资格,从业经验等。而且要严把出版质量关,编辑的资格审查一定要有,严格的三审制度一定要有。我们中心出的书每一本我都审过,而且每年我们有200多部原创中长篇来稿,能够出版的其实就只有40多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要经过反复修改,才会呈现给广大读者。
很多出版社并不懂什么是少儿出版,只是一味地跟风,重复选题严重。拿安徒生童话来说,市场上几百种,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不说别的,这浪费了很多纸张。还有很多社都在出什么百年少儿文学之类,一弄就一大套,读者看到这些都已经产生厌倦情绪。而且很多老作家的作品时代印迹也很重,是否适合当今青少年儿童阅读,出版社出的时候也不会考虑。所以对于当今出版业,专业化是大方向,我们要建立起一个出版秩序,这很重要。
改版势在必行,核心不变化
《出版广角》:《儿童文学》接下来要面临一次大的改版,这次改版变动的部分很多,对于一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杂志来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面临风险的改版?
徐德霞:《儿童文学》在2009年1月发行量达到100多万,势头很好,但现在的发展尤其是发行模式这一块进入了一个瓶颈。首先我们发行中零售市场占很大比例,也就是说全国各地报刊亭发行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我们的《儿童文学》一共分为上、中、下三册,其中上册与中册定位较高的年龄段,而下册则是针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最开始的设想是三册分开售卖,可到了报刊亭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就是三本一起包装贩售,要买的话,必须三本都买全。结果大一点的孩子看到下册感觉不满足,对于上册和中册,年龄小一点孩子又不能全部读懂,这是一种浪费;而且三本要是都看下来,阅读量也相当大,对于孩子也是很难的。所以必须要改版。这次的改版酝酿了很长时间,包括相关的座谈会、征求意见会也开了很多,就为了提升品质,让《儿童文学》内容更好、形式更美、让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读到合适的刊物。 这次的改版,定位更加清晰,分了少年双本套和儿童双本套,少年版包括经典版和选萃版;而儿童版则包括时尚版和美绘版。变化很大,解决了发行的瓶颈问题。
改版的消息公布以后,起初发行商都反对,因为他们觉得《儿童文学》已经发得很好了,没必要改版,而且改版之后出现问题怎么办。但等《儿童文学》样刊拿到手里的时候,他们就安心了,一致赞赏,因为我们所坚持的纯文学的核心没有改变,同时内容更加精良。
还有个别发行商找我谈,说是改版初期,应该降低一下折扣,促进销量。我的态度就是坚决不降低折扣!降低折扣会引起市场的混乱,产生恶性竞争,我们不会这么做。而且我相信我们刊物的品质。通过进校园活动,同学们的意见反馈上来,大家对这次改版还是比较认同的。
《出版广角》:这次改版的亮点在什么地方?
徐德霞:首先变化的是开本,一直是32开小开本,换成现在16开大开本。采用大开本的原因是童年版需要图文并茂,而小开本不适于表现图画。开本变大,印张也增加,由以前5个印张变成7个印张。其中还有一些细节的改变,也是经过反复掂量、反复征求大家的意见,最终才确定下来的。
现在读者很少能耐下心来读完一篇长文章,改版后《儿童文学》作品的长度也会尽量控制,但是文学作品精短到什么程度,值得商榷。因为文学作品稍微一铺展,几千字就出来了,有一定的长度是肯定的。而现在碎片化阅读追求小片段式,很多杂志把一篇很好的东西做了大量删节,虽然满足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是文学性受到了很大影响。改版后的《儿童文学》在这方面一定会适当把握,在保持稿件原貌的同时,适当顾及当代人的阅读取向。
要坚持纯文学,也要强调趣味性;刊物既要好看,还要深刻反映生活;要有厚重的东西,同时又让读者乐于接受。这一对对矛盾都是我们改版中要面对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
人生在于取舍,一辈子做成一件事也很好
《出版广角》:您从78年开始在《儿童文学》担任编辑,已经走过35个年头,35年对于职业生涯来讲相当长,这些年是什么促使您一直坚守在这个编辑这个职业不动摇?
徐德霞:是各种机遇促成我的这份坚守。首先是我热爱这份职业,我在为孩子们工作。我就像一道闸口,一道过滤网一样,把乌七八糟的东西排除在外,力争给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作家很单纯,我们的读者更加单纯,所以我能更加专注自己的工作。同时现在大环境越来越好,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出现的精品也越来越多,这就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现在文学创作不同于几十年前的全民创作,从事文学创作人的素质越来越高,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接触的东西多,事业和思想都很开阔。他们创作出的作品,精品比例也很大,看到这些精品,工作起来也有了劲头。最后还有很多领导的信任,历届出版社的领导都对我很好。在个人职业方向上他们给我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如果轻易放弃就太可惜了。我是一个稳得住人,接手《儿童文学》的时候可谓困难重重,刊物的销量从最高时的50多万册迅速下滑,一直滑到不足10万,到了我手里又下滑了一些,在这种情况下还有那么多人对我抱有很大的期望,把这么一份优秀刊物交到我的手里,所以我只能迎头而上,咬牙坚持。我的本性也有不服输的劲头,不相信办不好,我就想,难道这么大的中国养活不了一个《儿童文学》,后来证明自己的这份坚持是对的。
《出版广角》:这35年来,您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对此您有没有一些感悟想和我们分享一下?
徐德霞:我认为人生就是不停地在做选择题,有些时候必须要做出取舍。我在《儿童文学》之前是一个业余作者,在河北也小有名气,很受省里重视。我在参加工作后,也是一边当编辑一边当作者,也发表过一些童话和小说。说到底还是当编辑影响了自己的创作。还好自己懂得舍取。现在年纪大了,肩上的担子重了,也无暇去创作。只能是舍一个,顾一个,我不得不把创作舍弃了,来做少儿出版。
人的一生其实挺短暂,一辈子做成一件事也很好。人生还是需要成就感的,钱不是最重要,人的事业才是最重要的。你赚了多少钱,花完就完了,得到一笔奖金也一样,很快就会花完,金钱带给你的快乐超不过一个礼拜,而事业带给你的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你的人生没白过。我为孩子们编的书,在书刊上是留下印记的,如能让后世也值得玩味,我就满足了。也许这样的想法相对于一些伟大的事业而言很小很小,但正是这份小事业带给我信心、勇气和坚持的源泉。
后记
徐老师说如果没有其他事情打扰,单纯做编辑会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只要一看稿子,一看到书,她的心里就特别舒服,进入状态,人也静下来,也特别满足。采访中的她其实不像一个领导,更像一位热爱自己事业、热爱孩子们的编辑,不会讲大话,却能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情。她乐观向上、不服输的劲头感染着身边的人,也激励着他们,相信改版后的《儿童文学》在她的带领下会取得新的辉煌!
说到《儿童文学》,有个名字不能被忽略,那就是徐德霞。自1978年开始在《儿童文学》杂志做编辑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正式接手销量严重下滑的《儿童文学》,并带其走出低谷,她与《儿童文学》已走过了30余年。她对于纯文学的那份坚守,保证了《儿童文学》的高质量,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与称赞。2009年,杂志突破100万册,并以良好的势头继续前行。在《儿童文学》50年华诞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徐德霞女士,由她讲述从业35年来对文学、对工作、对人生不同常人的感悟。
坚持纯文学路线,但也会把握尺度
《出版广角》:举办百校“纯净阅读”季,让作家进校园接触学生这样一个活动,初衷是什么?
徐德霞:今年《儿童文学》已经50岁了,关于50周年的庆祝从年初就开始策划,因为《儿童文学》50年了也不容易,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如果50周年的庆祝方式还和以往一样,只是邀请圈内人自娱自乐就太没有意义了。《儿童文学》50岁的生日,我们希望能够惠及广大儿童少年,让他们有所收益,所以我们举办了这次活动。我们让作家进入校园去指导学生,同时引导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这次活动不搞签售,也不带有任何商业色彩,只是单纯地回馈读者,回馈大众。 同时这次活动对于作家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体验。现在作家写作很少深入生活,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所以作家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很有帮助。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也收集了很多信息,感受到当今校园变化。这是个很接地气的活动。
《出版广角》:《儿童文学》走过了50个年头,陪伴了几代读者的成长,同时它的发展也经过了很多波折。可它最终坚持下来,并取得今天的成绩,您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徐德霞:我想这来源于《儿童文学》历来所坚持的正统的纯文学路线,追求的是文学本质,一种很本真的东西。举个例子,比如拿现在流行的校园文学来说,它注重故事性,不讲究刻画人物,也不讲究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只是一味地强调故事性、趣味性。但纯文学不同,它讲究多层次多侧面地去塑造人物,文章的可读性很强。《儿童文学》就是一直坚持这种纯文学路线,以前是,以后也会是这样。并且在保证文学水准的基础上还会考虑少年儿童的认知程度,欣赏水平,不会一味地只去强调纯文学性而去揠苗助长。
同时《儿童文学》的发展也要与时代同步,不能一成不变。真正的文学是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它要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这也是我们《儿童文学》一直追求的。就拿“童年的回忆”这个话题来讲,以前很多作品都写摸鱼捉虾,在那个时代会产生共鸣,但是这些离现在的孩子生活太远。那种农业文明当今孩子很少能体会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如果《儿童文学》不跟随时代发展,早晚会被读者抛弃。所以保证品质是一贯的,也要提供给孩子们真正需要,真正能产生共鸣的东西。
《出版广角》:《儿童文学》不仅刊登了格调轻松的童话,同时也会发表一些纪实性很强的连载小说,《儿童文学》对于这方面的尺度又是如何把握的呢?
徐德霞:文学,本身就应该承载一定的社会重量,不能成为轻飘飘的东西。现在流行轻阅读,讲究快乐,不讲究思考,阅读之后什么都不会留下,这其实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爱孩子,就不能让孩子一直待在温室里面,也要让孩子接触社会,学会保护自己。《儿童文学》尤其是少年小说这一块有很多文章都反映了当今社会生活,甚至具有针砭时弊的意味,但是《儿童文学》在描写的尺度上肯定是十分谨慎收敛,不会直接描写。同时我们的主题思想一直是积极向上,往好的方面去引导孩子。比如我们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叫做《天国的烟花》,描写了一个孩子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轻易地为一点事情跳楼自杀,当然是用童话的形式,写得非常美。刊登之后,有的家长就很不理解,质疑《儿童文学》是不是在引导孩子轻生。其实我们的主题恰恰是告诉孩子们不要轻视自己,要珍视自己的生命,因为对生命的漠视,不仅自己受到伤害,带给家人、朋友、同学的痛苦也是巨大的。这些有分量的文章会带给孩子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教条灌输,同时把握这个尺度很关键。明年《儿童文学》改版,把少年和儿童细分,在分寸感上会好很多。
经典一定要适合才读,教育不应该变成孩子的枷锁
《出版广角》:有人说现在孩子的诱惑太多,而书对他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少,而且读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所以让孩子们回归阅读刻不容缓,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徐德霞:现在人们不是不读书,而是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数字化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慢慢地也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这对传统出版造成冲击,对我们也会造成影响。所以要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儿童文学》现在将所有的内容都数字化,检索很方便。同时未来我们会根据社里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开发数字出版领域,比如数字阅读,手机客户端等。
但是不管阅读方式如何变化,都要有新的东西补充进来,原创会越来越重要,并且将是永存的。目前传统出版还会是主流,尤其是《儿童文学》这一块,要比成人文学好很多,因为现在成人看书的很少。所以要让孩子回归阅读,爱上阅读。为此我们就一定要坚持原创,坚持精品。如何让孩子们爱看书,多看书,是我们每天考虑的问题。我们从2009年开始陆续出版原创图书,有100多种,销量非常不错,都在5万册以上,其中有20多本甚至达到20多万册。这些数字就是孩子们对于原创内容的一种肯定。
《出版广角》:现在很多专家呼吁让孩子们阅读经典,也有不少学校制定了相关的书单让孩子们阅读,同时也有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选择书的时候也会选择世界名著。让孩子阅读经典,是否真的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呢? 徐德霞:对于少年儿童阅读而言,一定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段的经典,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阅读内容。所以分级阅读很重要,要根据识字量多少、年龄去分级。比如说大部头《战争与和平》肯定是经典,但是你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去读,他又能理解多少呢?同时对于经典的选择,也是值得商榷的。有些阅读推广人做阅读推广很多年,自己列了一个书单就向学校推荐。这个经典阅读由谁来定,是不是阅读推广人列了一个单子就是经典,在我看来未必如此。阅读推广人带有半商业性质,很多推荐带有商业因素。所以在经典的选择上,一定要严格甄选,必要经过科学论证,才能推荐给孩子。
同时我也在想,别再用经典摧残孩子了。现在孩子本身学习就已经很辛苦,还要去阅读学校制定的书目,其中有一些大部头不适合去读,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一定要去读《水浒》《红楼梦》吗?对于阅读,在于一个积累的过程,没必要拔高。孩子们到了一定年龄,比如初中、高中,他们自己就会去找、去读、去思考,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健康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出版广角》:现在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如今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方式让很多人诟病,很多人批评其死板,不灵活。在您看来,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是否像批评的那样,问题很多呢?
徐德霞:有些看似死板的基础教育,出于孩子的年龄考虑,还是有必要的。但是有些教育方式,就值得商榷了。比如从小学开始学习的文章段落划分,很多老师为了讲解文章,把作品给肢解,本来很生动的一节课,弄得特别的枯燥。同时很多作家看了所谓的标准答案也感到匪夷所思,因为他们在写的时候很随性,并没有想这么多。其实文章可以从整体上多角度去欣赏,一个词,一段描写,其解读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同一个年龄段、不同的孩子对于文字的理解还是会有很大差异的。而现在的教育只是一味地强调标准答案,把很有意思的学习变成了枷锁,很多孩子变得不爱学习语文,因为他们从中无法体会到文字带给他们的快乐与美感。现在教育尤其是在阅读这一块,更应该是启发式的,让孩子主动去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作为教育者不能规定世界上唯一答案就是如此。我们请作家下学校,去指导孩子如何阅读,如何欣赏一篇文章,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喜欢上读书,拥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
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出版资质,建立起良好的出版秩序
《出版广角》:对于少儿出版这一块,很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存在低俗化和功利化的倾向,而且造成了少儿出版混乱的局面。您觉得造成这样一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徐德霞:在传统出版物中,少儿读物出版界似乎是最后一块蛋糕,大家一窝蜂都来了。本来国家对于专业出版是有界定的,比如少儿社拥有出版少儿读物的资质,对于其他领域我们没有资格,总不能让我们去出计量、建筑的书吧,所以我们只专注于自己这一块,对于其他专业领域,出于谨慎也是负责的态度,不会涉及。而现在的状况是很多专业出版社却一窝蜂地出少儿的书,他们将少儿出版看得很容易,认为门槛很低,谁都可以出。七八个人,聚在一起弄一个少儿编辑室,就出少儿书了,也没有什么责任感。在这种混乱之下,少儿图书的种类和数量肯定是供大于求,于是很多人就开始动歪脑筋,想如何吸引孩子的眼球,获得更高的商业利益,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低俗的东西,流通在图书市场上。这样的书不仅学不到东西,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在外国,对于少儿书出版都有着严格的限制。比如在德国,少儿书的纸张、油墨、开本选择都有着严格的限制,其内容是否符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认知能力,也是有要求的,并不是哪个出版社想出,就可以随便出的。
《出版广角》: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净化网上少儿出版环境,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这项政策出台能否从根本上制止少儿出版这种乱象呢?
徐德霞:当前开展的整顿很好,现在市场化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一定要跟上。我觉得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乱象,首先要建立起出版资质审批制度,这个不局限于少儿出版领域,也可以是其他专业领域。一个出版社是否具备出版少儿图书的资质,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考核,比如说人员的结构,编辑的资格,从业经验等。而且要严把出版质量关,编辑的资格审查一定要有,严格的三审制度一定要有。我们中心出的书每一本我都审过,而且每年我们有200多部原创中长篇来稿,能够出版的其实就只有40多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要经过反复修改,才会呈现给广大读者。
很多出版社并不懂什么是少儿出版,只是一味地跟风,重复选题严重。拿安徒生童话来说,市场上几百种,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不说别的,这浪费了很多纸张。还有很多社都在出什么百年少儿文学之类,一弄就一大套,读者看到这些都已经产生厌倦情绪。而且很多老作家的作品时代印迹也很重,是否适合当今青少年儿童阅读,出版社出的时候也不会考虑。所以对于当今出版业,专业化是大方向,我们要建立起一个出版秩序,这很重要。
改版势在必行,核心不变化
《出版广角》:《儿童文学》接下来要面临一次大的改版,这次改版变动的部分很多,对于一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杂志来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面临风险的改版?
徐德霞:《儿童文学》在2009年1月发行量达到100多万,势头很好,但现在的发展尤其是发行模式这一块进入了一个瓶颈。首先我们发行中零售市场占很大比例,也就是说全国各地报刊亭发行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我们的《儿童文学》一共分为上、中、下三册,其中上册与中册定位较高的年龄段,而下册则是针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最开始的设想是三册分开售卖,可到了报刊亭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就是三本一起包装贩售,要买的话,必须三本都买全。结果大一点的孩子看到下册感觉不满足,对于上册和中册,年龄小一点孩子又不能全部读懂,这是一种浪费;而且三本要是都看下来,阅读量也相当大,对于孩子也是很难的。所以必须要改版。这次的改版酝酿了很长时间,包括相关的座谈会、征求意见会也开了很多,就为了提升品质,让《儿童文学》内容更好、形式更美、让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读到合适的刊物。 这次的改版,定位更加清晰,分了少年双本套和儿童双本套,少年版包括经典版和选萃版;而儿童版则包括时尚版和美绘版。变化很大,解决了发行的瓶颈问题。
改版的消息公布以后,起初发行商都反对,因为他们觉得《儿童文学》已经发得很好了,没必要改版,而且改版之后出现问题怎么办。但等《儿童文学》样刊拿到手里的时候,他们就安心了,一致赞赏,因为我们所坚持的纯文学的核心没有改变,同时内容更加精良。
还有个别发行商找我谈,说是改版初期,应该降低一下折扣,促进销量。我的态度就是坚决不降低折扣!降低折扣会引起市场的混乱,产生恶性竞争,我们不会这么做。而且我相信我们刊物的品质。通过进校园活动,同学们的意见反馈上来,大家对这次改版还是比较认同的。
《出版广角》:这次改版的亮点在什么地方?
徐德霞:首先变化的是开本,一直是32开小开本,换成现在16开大开本。采用大开本的原因是童年版需要图文并茂,而小开本不适于表现图画。开本变大,印张也增加,由以前5个印张变成7个印张。其中还有一些细节的改变,也是经过反复掂量、反复征求大家的意见,最终才确定下来的。
现在读者很少能耐下心来读完一篇长文章,改版后《儿童文学》作品的长度也会尽量控制,但是文学作品精短到什么程度,值得商榷。因为文学作品稍微一铺展,几千字就出来了,有一定的长度是肯定的。而现在碎片化阅读追求小片段式,很多杂志把一篇很好的东西做了大量删节,虽然满足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是文学性受到了很大影响。改版后的《儿童文学》在这方面一定会适当把握,在保持稿件原貌的同时,适当顾及当代人的阅读取向。
要坚持纯文学,也要强调趣味性;刊物既要好看,还要深刻反映生活;要有厚重的东西,同时又让读者乐于接受。这一对对矛盾都是我们改版中要面对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
人生在于取舍,一辈子做成一件事也很好
《出版广角》:您从78年开始在《儿童文学》担任编辑,已经走过35个年头,35年对于职业生涯来讲相当长,这些年是什么促使您一直坚守在这个编辑这个职业不动摇?
徐德霞:是各种机遇促成我的这份坚守。首先是我热爱这份职业,我在为孩子们工作。我就像一道闸口,一道过滤网一样,把乌七八糟的东西排除在外,力争给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作家很单纯,我们的读者更加单纯,所以我能更加专注自己的工作。同时现在大环境越来越好,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出现的精品也越来越多,这就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现在文学创作不同于几十年前的全民创作,从事文学创作人的素质越来越高,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接触的东西多,事业和思想都很开阔。他们创作出的作品,精品比例也很大,看到这些精品,工作起来也有了劲头。最后还有很多领导的信任,历届出版社的领导都对我很好。在个人职业方向上他们给我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如果轻易放弃就太可惜了。我是一个稳得住人,接手《儿童文学》的时候可谓困难重重,刊物的销量从最高时的50多万册迅速下滑,一直滑到不足10万,到了我手里又下滑了一些,在这种情况下还有那么多人对我抱有很大的期望,把这么一份优秀刊物交到我的手里,所以我只能迎头而上,咬牙坚持。我的本性也有不服输的劲头,不相信办不好,我就想,难道这么大的中国养活不了一个《儿童文学》,后来证明自己的这份坚持是对的。
《出版广角》:这35年来,您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对此您有没有一些感悟想和我们分享一下?
徐德霞:我认为人生就是不停地在做选择题,有些时候必须要做出取舍。我在《儿童文学》之前是一个业余作者,在河北也小有名气,很受省里重视。我在参加工作后,也是一边当编辑一边当作者,也发表过一些童话和小说。说到底还是当编辑影响了自己的创作。还好自己懂得舍取。现在年纪大了,肩上的担子重了,也无暇去创作。只能是舍一个,顾一个,我不得不把创作舍弃了,来做少儿出版。
人的一生其实挺短暂,一辈子做成一件事也很好。人生还是需要成就感的,钱不是最重要,人的事业才是最重要的。你赚了多少钱,花完就完了,得到一笔奖金也一样,很快就会花完,金钱带给你的快乐超不过一个礼拜,而事业带给你的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你的人生没白过。我为孩子们编的书,在书刊上是留下印记的,如能让后世也值得玩味,我就满足了。也许这样的想法相对于一些伟大的事业而言很小很小,但正是这份小事业带给我信心、勇气和坚持的源泉。
后记
徐老师说如果没有其他事情打扰,单纯做编辑会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只要一看稿子,一看到书,她的心里就特别舒服,进入状态,人也静下来,也特别满足。采访中的她其实不像一个领导,更像一位热爱自己事业、热爱孩子们的编辑,不会讲大话,却能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情。她乐观向上、不服输的劲头感染着身边的人,也激励着他们,相信改版后的《儿童文学》在她的带领下会取得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