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带着对新课程的种种疑问,我们迅速投入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行列。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才能被激发、被挖掘,高效课堂才能实现。
(一)还课堂于学生,彻底改变教师观念和行为。
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如何做好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由原来属于教师的四十五分钟课堂精简为仅仅十到二十分钟,而把大量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是重中之重。教师的角色意识如果不转变,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无从改变,新课程的目标也不能实现。所以教师先要彻底地“洗脑”。
教师应该怎样教——简化教学
新课改课堂不会像过去将知识面面俱到地提供给学生,我们教师就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挖掘教材中的創新点。寻求特色教学,是实施新课改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到课堂外去博览相关群书,而在课堂上去挖掘探索教材中的东西,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值得思索的问题。新课改最大的看点是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难度不大,涉及面广。向学生简单而明确地传授知识,是实施新课改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生应该怎么学——在感受成功中学,在充满自信中学,在充满竞争激励机制的环境下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学生只要认真地思考,大胆地表达,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这就是学生的本色。提问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学的落实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在这种形式下,就要求教师要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放下“师”的权威架子,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具体来讲,课堂活动中的黑板、讲台、学具等都应尽可能地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口、眼、耳、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活动内容,进而求得生生间和师生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性,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学生、老师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又能够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设计好合理的问题,并创设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问题要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进行问题设置,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活动了。我们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揭示问题的实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知识离我们很近,而不是深奥的、难懂的。培养了学生通过可行的渠道获得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每节课学生都是那么乐学爱学,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是快乐的,学生真正是在感受成功中学,在充满自信中学习。
(二)还课堂于学生,倾力于学案的设计。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教材进行教学。教学大纲规定了明确而又详细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教师往往只是把这些东西落实到教案上,再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而不考虑教材以外还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
新课改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去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并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开展活动必须符合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为“热闹”而活动,更不能天方夜谭。活动更要注重实效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将探究活动的内容延伸到学生身边去,既要有放还要有收。这就对课前功夫要求更高了,一定要有恰到好处的学案和教学设计。
(三)还课堂于学生,要把握好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在设计的过程性评价方案中列了以下各项,如举手次数、回答问题的次数、讨论、活动的积极程度等。这些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但其操作难度实在太大。我个人认为课改后的教学是否成功,不仅仅是看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多少,课堂如何“热闹”,而是要看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有效性,看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质量,看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感情变化和能力的提高情况。新课改的课堂激励机制当然很重要,但学生可能为那点小分儿吵个不休,一旦评价有偏差,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评价一定要慎重。
我坚信:只有在尝试中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一定会很快踏上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效果显著的课改大舞台。
(一)还课堂于学生,彻底改变教师观念和行为。
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如何做好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由原来属于教师的四十五分钟课堂精简为仅仅十到二十分钟,而把大量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是重中之重。教师的角色意识如果不转变,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无从改变,新课程的目标也不能实现。所以教师先要彻底地“洗脑”。
教师应该怎样教——简化教学
新课改课堂不会像过去将知识面面俱到地提供给学生,我们教师就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挖掘教材中的創新点。寻求特色教学,是实施新课改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到课堂外去博览相关群书,而在课堂上去挖掘探索教材中的东西,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值得思索的问题。新课改最大的看点是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难度不大,涉及面广。向学生简单而明确地传授知识,是实施新课改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生应该怎么学——在感受成功中学,在充满自信中学,在充满竞争激励机制的环境下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学生只要认真地思考,大胆地表达,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这就是学生的本色。提问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学的落实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在这种形式下,就要求教师要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放下“师”的权威架子,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具体来讲,课堂活动中的黑板、讲台、学具等都应尽可能地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口、眼、耳、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活动内容,进而求得生生间和师生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性,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学生、老师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又能够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设计好合理的问题,并创设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问题要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进行问题设置,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活动了。我们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揭示问题的实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知识离我们很近,而不是深奥的、难懂的。培养了学生通过可行的渠道获得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每节课学生都是那么乐学爱学,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是快乐的,学生真正是在感受成功中学,在充满自信中学习。
(二)还课堂于学生,倾力于学案的设计。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教材进行教学。教学大纲规定了明确而又详细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教师往往只是把这些东西落实到教案上,再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而不考虑教材以外还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
新课改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去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并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开展活动必须符合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为“热闹”而活动,更不能天方夜谭。活动更要注重实效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将探究活动的内容延伸到学生身边去,既要有放还要有收。这就对课前功夫要求更高了,一定要有恰到好处的学案和教学设计。
(三)还课堂于学生,要把握好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在设计的过程性评价方案中列了以下各项,如举手次数、回答问题的次数、讨论、活动的积极程度等。这些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但其操作难度实在太大。我个人认为课改后的教学是否成功,不仅仅是看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多少,课堂如何“热闹”,而是要看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有效性,看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质量,看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感情变化和能力的提高情况。新课改的课堂激励机制当然很重要,但学生可能为那点小分儿吵个不休,一旦评价有偏差,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评价一定要慎重。
我坚信:只有在尝试中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一定会很快踏上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效果显著的课改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