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创造新生活”。以“生活”为基石的科学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持久,有利于学生建构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可是在实际的科学教学操作中,往往忘记了这一条“真理”,科学成了生活的副产品。我们总是在生活中寻找科学公式,需要的时候提出来;不需要的时候忘记它;没有把科学教学真正地融入生活。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科学活动,享受真正的科学生活呢?这将是科学教学获得解放的必然途径。
一、抓住重点巧渗透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重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让学生去体验生活,绽放生活积淀,激起探究科学的欲望。
例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重点是要了解地球的大小。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我带去了一只篮球,要同学们描述_下篮球的形状,再让学生走出教室看一看太阳,描述一下太阳的形状。同学们通过观察都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形状。回到课堂,我又让学生回想月亮的形状。地球也是宇宙的一颗星星,和篮球、太阳、月亮的形状大体相似。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地球的形状是球形这一论断也自然得能够得到。有了球形这一基本概念,我要学生用手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如果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这样,本课的重点——地球的大小,通过篮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可以推断出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
把无法直观看到的地球浓缩成篮球,而打篮球又是同学们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学生自然很感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篮球上寻找它和地球的一些共同点,把抽象的地球形状和大小用生活中的篮球表现出来,可以说生活给了学生一把解密科学的钥匙。
二、抓住时机妙渗透
科学是比较单调的一门学科,如何把握时机,将科学渗透到生活中是一门学问。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著名教育家顾泠沅就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把它学好。”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感兴趣的是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兴趣浓厚的时机,将科学巧妙地渗透到生活中。
例如,现实生活离不开声音,在教七年级的下《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我带了录音机,让同学们先听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当同学们都沉浸在优美的乐声中时,我让同学们想一想:“平时对哪些声音特别感兴趣?”有的同学说:“我很想知道那动听的音乐是怎么演奏出来的。”有的同学说:“我想知道为什么能听到远处发出的声音。”
接着,我让同学们三人一组,两人拉紧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然后让学生探究水的振动和空气的振动是否也能发出声音。通过这些生活的体验,使学生了解到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最后得出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这一科学的结论。
本课在学生最想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时候,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使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在学生的一做一想中得到了一个完整的答案。学生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有了一个很感性的认识,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上升到理性的阶段。
三、抓住运用潜渗透
学习是为了运用,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科学教学的目的所在。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例如在学习《能量的相互转化》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电能,你能不能让电动车行走呢?”同学们纷纷议论,有的说可以用脚踏的办法让它行走;有的说可以顺着风势行走一段距离;还有的说可以设计一个机械发电的设备,让它充电;更有同学提出用太阳能发电,在有太阳的日子里,可以自由自在地持续行走。
同学们在平时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电动车的知识。其实,大家对能量的转化早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只是抓住这个基本点,潜意识地将生活渗透到科学中,把学生对以前的生活常识进行一个总结。这个结论不是老师给的,也不是课本给的,而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一个概括。
通过大量的生活事实表明,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问相互转移。一个复杂的能量转化过程,在生活中是以那么简单的方式存在,运用、生活、科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渗透是三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开展科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认真耕耘好生活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科学,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把生活内容科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实现科学知识生活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完成教学目标是不够的,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益,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地成长!
总之,让科学课堂渗透到生活中,能使科学课堂自始自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科学活动。让科学尽可能地解释生活,让生活中的点滴呈现科学的理论依据,这将是科学教学获得解放的必由之路。
一、抓住重点巧渗透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重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让学生去体验生活,绽放生活积淀,激起探究科学的欲望。
例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重点是要了解地球的大小。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我带去了一只篮球,要同学们描述_下篮球的形状,再让学生走出教室看一看太阳,描述一下太阳的形状。同学们通过观察都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形状。回到课堂,我又让学生回想月亮的形状。地球也是宇宙的一颗星星,和篮球、太阳、月亮的形状大体相似。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地球的形状是球形这一论断也自然得能够得到。有了球形这一基本概念,我要学生用手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如果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这样,本课的重点——地球的大小,通过篮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可以推断出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
把无法直观看到的地球浓缩成篮球,而打篮球又是同学们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学生自然很感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篮球上寻找它和地球的一些共同点,把抽象的地球形状和大小用生活中的篮球表现出来,可以说生活给了学生一把解密科学的钥匙。
二、抓住时机妙渗透
科学是比较单调的一门学科,如何把握时机,将科学渗透到生活中是一门学问。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著名教育家顾泠沅就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把它学好。”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感兴趣的是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兴趣浓厚的时机,将科学巧妙地渗透到生活中。
例如,现实生活离不开声音,在教七年级的下《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我带了录音机,让同学们先听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当同学们都沉浸在优美的乐声中时,我让同学们想一想:“平时对哪些声音特别感兴趣?”有的同学说:“我很想知道那动听的音乐是怎么演奏出来的。”有的同学说:“我想知道为什么能听到远处发出的声音。”
接着,我让同学们三人一组,两人拉紧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然后让学生探究水的振动和空气的振动是否也能发出声音。通过这些生活的体验,使学生了解到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最后得出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这一科学的结论。
本课在学生最想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时候,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使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在学生的一做一想中得到了一个完整的答案。学生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有了一个很感性的认识,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上升到理性的阶段。
三、抓住运用潜渗透
学习是为了运用,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科学教学的目的所在。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例如在学习《能量的相互转化》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电能,你能不能让电动车行走呢?”同学们纷纷议论,有的说可以用脚踏的办法让它行走;有的说可以顺着风势行走一段距离;还有的说可以设计一个机械发电的设备,让它充电;更有同学提出用太阳能发电,在有太阳的日子里,可以自由自在地持续行走。
同学们在平时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电动车的知识。其实,大家对能量的转化早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只是抓住这个基本点,潜意识地将生活渗透到科学中,把学生对以前的生活常识进行一个总结。这个结论不是老师给的,也不是课本给的,而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一个概括。
通过大量的生活事实表明,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问相互转移。一个复杂的能量转化过程,在生活中是以那么简单的方式存在,运用、生活、科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渗透是三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开展科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认真耕耘好生活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科学,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把生活内容科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实现科学知识生活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完成教学目标是不够的,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益,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地成长!
总之,让科学课堂渗透到生活中,能使科学课堂自始自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科学活动。让科学尽可能地解释生活,让生活中的点滴呈现科学的理论依据,这将是科学教学获得解放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