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的发展使得单亲、无亲儿童日益增多,单亲或无亲儿童作为最脆弱的一部分人群,他们的健康成长问题,正日益引起全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 单亲儿童 无亲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升,新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因婚变、非婚生、婚外私生或意外伤亡所致等原因造成的单亲或无亲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亦即他们作为最脆弱的一部分人群,越来越成为亟待关心和帮助的群体,也日益引起全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些造成单亲或无亲儿童出现的原因之中,唯因婚变和不健全关系造成的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教育问题责任重大。随着家庭的变故,单亲、无亲儿童的教育及学习生活也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一、心理异常表现
通过近几年来对所教的几名单亲或无亲儿童的观察、了解,我发现他们的心理异常表现在:爱哭闹、胆怯、不合群、紧张恐惧分离焦虑、自卑、猜忌、情绪混乱(时而抑郁、时而亢奋)、个性混乱(缺乏自信、自卑感强、学业也差)等。
究其原因,他们有以下几种心理变化:
(一)不安全感。单亲或无亲儿童觉得没有安全感。当大人们陷入各种感情或事情难于自拔时,对孩子的关注减少,使孩子感到迷茫,觉得被父母等亲人遗弃,或淡视,常常问自己:“谁会要我?”“当我需要帮助时我该去找谁?”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孩子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做事畏首畏尾。
(二)内疚感。单亲、无亲儿童常常把自己的某些过错,看成是引起大人们各种矛盾的源泉。这种曲解,易使其陷入烦恼并常常自责直至自卑,有的在家里或在同学间总是委曲求全。如一名过去十分活泼、机敏的孩子,因为家庭变故而变得退缩、消极,对周围环境感兴趣,也常常沉浸在内疚自责之中,这必将导致孩子出现逃避现实的心理障碍。
(三)自卑、猜疑心理。单亲、无亲儿童或因缺父爱或因缺母爱或因缺双亲,自甘不如别人,也会因遭到别人的嘲笑、奚落而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忧郁,孤僻畏缩,做事缺乏自信心。一直到小学高年级,还是会产生猜疑心理,怀疑别人看不起他们,欺负他们,对别人的言行易产生误会导致产生人际关系障碍。
(四)补偿心理。单亲或无亲儿童常常感到空虚,期盼在感情上得到补偿,个别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还会在感情补偿心理的驱使下,盲目地向异性求爱,种下终生遗憾的种子。
(五)逆反心理。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心理失去平衡,产生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谁说也不听,甚至无故指责父亲或母亲或亲人,顶撞老师,对人持冷酷的态度。
二、教育方法
对于生活在这种处境中的孩子,教育者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一)充分发挥社会的导向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心单亲、无亲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难题,通过广泛的宣传,树立先进的家教典型,尤其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孩子的教育先进典型。揭露那些不履行抚养和教育义务的现象,形成强大的道德伦理舆论氛围。保护这些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是司法部门的事,社会各个方面也应该强化这种意识。各级妇联、街道、单位和教育系统更应该互通信息,共同关心这些学生,可以提供咨询服务,促使人们以平和心理对待婚变家庭及不健全关系的子女,以理智友善的言行处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尽量减少家庭变故等现象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伤害。
(二)加强家庭教育,给孩子充分的爱抚。现在离婚率渐渐上升,作为孩子的父亲或母亲,首先要考虑到由于离异或其他不健全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问题。所以,结婚要慎重,离婚也要慎重。家庭环境和结构的不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个性。父母不断争吵,甚至打架直至离婚,就难以心平气和地来过问孩子的成长。而父亲或母亲要对孩子充满爱抚,精心养护,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在孩子发泄怨气,动辄训斥孩子,要多给孩子温暖关心孩子,正确引导孩子的活动照料孩子的生活。建立良好的家庭集体氛围,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和睦融洽,互谅互让,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团结、愉快、整洁有序地生活。
(三)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把单亲或无亲儿童的教育纳入工作中,执教教师要对他们倾注爱心,格外关心和爱护,平时注意不要过多跟他们谈论其家庭有关细节和私事。而若发现同学又嘲笑、讽刺、打击这些特殊孩子时要坚决制止,教育他们团结友爱,让婚变等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同样也得到温暖和友爱,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与其监护人保持联系,切磋家教技艺,协调关系。还可以多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一起游戏、学习,使他们心情舒畅、开朗、活泼。也可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学电脑、学乐器、唱歌、绘画等。孩子有了兴趣爱好,精神生活充实了,也会尽早从父母单失或双失的阴影中走出来。
(四)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这部分人群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教育这些孩子学法、懂法、用法,尤其用《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在父母婚变时,要根据法律相关规定,做出对子女抚养的和教育的具体安排,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义务。当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执法部门应对其父母和有关责任者进行法律干预和制裁。
家庭、学校、社会应切切实实密切配合。教育目标同向,教育措施同步,形成合力,共同重视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婚前教育,加强婚姻对象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及全工作教育,以增加家庭的稳定性。社会各界有必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温暖、爱护关心和支持。
经过综合性的教育,必然能使这一群体成长为个性心理健康发展合格的人。
关键词: 单亲儿童 无亲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升,新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因婚变、非婚生、婚外私生或意外伤亡所致等原因造成的单亲或无亲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亦即他们作为最脆弱的一部分人群,越来越成为亟待关心和帮助的群体,也日益引起全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些造成单亲或无亲儿童出现的原因之中,唯因婚变和不健全关系造成的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教育问题责任重大。随着家庭的变故,单亲、无亲儿童的教育及学习生活也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一、心理异常表现
通过近几年来对所教的几名单亲或无亲儿童的观察、了解,我发现他们的心理异常表现在:爱哭闹、胆怯、不合群、紧张恐惧分离焦虑、自卑、猜忌、情绪混乱(时而抑郁、时而亢奋)、个性混乱(缺乏自信、自卑感强、学业也差)等。
究其原因,他们有以下几种心理变化:
(一)不安全感。单亲或无亲儿童觉得没有安全感。当大人们陷入各种感情或事情难于自拔时,对孩子的关注减少,使孩子感到迷茫,觉得被父母等亲人遗弃,或淡视,常常问自己:“谁会要我?”“当我需要帮助时我该去找谁?”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孩子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做事畏首畏尾。
(二)内疚感。单亲、无亲儿童常常把自己的某些过错,看成是引起大人们各种矛盾的源泉。这种曲解,易使其陷入烦恼并常常自责直至自卑,有的在家里或在同学间总是委曲求全。如一名过去十分活泼、机敏的孩子,因为家庭变故而变得退缩、消极,对周围环境感兴趣,也常常沉浸在内疚自责之中,这必将导致孩子出现逃避现实的心理障碍。
(三)自卑、猜疑心理。单亲、无亲儿童或因缺父爱或因缺母爱或因缺双亲,自甘不如别人,也会因遭到别人的嘲笑、奚落而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忧郁,孤僻畏缩,做事缺乏自信心。一直到小学高年级,还是会产生猜疑心理,怀疑别人看不起他们,欺负他们,对别人的言行易产生误会导致产生人际关系障碍。
(四)补偿心理。单亲或无亲儿童常常感到空虚,期盼在感情上得到补偿,个别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还会在感情补偿心理的驱使下,盲目地向异性求爱,种下终生遗憾的种子。
(五)逆反心理。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心理失去平衡,产生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谁说也不听,甚至无故指责父亲或母亲或亲人,顶撞老师,对人持冷酷的态度。
二、教育方法
对于生活在这种处境中的孩子,教育者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一)充分发挥社会的导向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心单亲、无亲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难题,通过广泛的宣传,树立先进的家教典型,尤其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孩子的教育先进典型。揭露那些不履行抚养和教育义务的现象,形成强大的道德伦理舆论氛围。保护这些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是司法部门的事,社会各个方面也应该强化这种意识。各级妇联、街道、单位和教育系统更应该互通信息,共同关心这些学生,可以提供咨询服务,促使人们以平和心理对待婚变家庭及不健全关系的子女,以理智友善的言行处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尽量减少家庭变故等现象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伤害。
(二)加强家庭教育,给孩子充分的爱抚。现在离婚率渐渐上升,作为孩子的父亲或母亲,首先要考虑到由于离异或其他不健全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问题。所以,结婚要慎重,离婚也要慎重。家庭环境和结构的不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个性。父母不断争吵,甚至打架直至离婚,就难以心平气和地来过问孩子的成长。而父亲或母亲要对孩子充满爱抚,精心养护,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在孩子发泄怨气,动辄训斥孩子,要多给孩子温暖关心孩子,正确引导孩子的活动照料孩子的生活。建立良好的家庭集体氛围,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和睦融洽,互谅互让,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团结、愉快、整洁有序地生活。
(三)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把单亲或无亲儿童的教育纳入工作中,执教教师要对他们倾注爱心,格外关心和爱护,平时注意不要过多跟他们谈论其家庭有关细节和私事。而若发现同学又嘲笑、讽刺、打击这些特殊孩子时要坚决制止,教育他们团结友爱,让婚变等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同样也得到温暖和友爱,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与其监护人保持联系,切磋家教技艺,协调关系。还可以多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一起游戏、学习,使他们心情舒畅、开朗、活泼。也可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学电脑、学乐器、唱歌、绘画等。孩子有了兴趣爱好,精神生活充实了,也会尽早从父母单失或双失的阴影中走出来。
(四)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这部分人群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教育这些孩子学法、懂法、用法,尤其用《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在父母婚变时,要根据法律相关规定,做出对子女抚养的和教育的具体安排,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义务。当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执法部门应对其父母和有关责任者进行法律干预和制裁。
家庭、学校、社会应切切实实密切配合。教育目标同向,教育措施同步,形成合力,共同重视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婚前教育,加强婚姻对象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及全工作教育,以增加家庭的稳定性。社会各界有必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温暖、爱护关心和支持。
经过综合性的教育,必然能使这一群体成长为个性心理健康发展合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