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时代智力资本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内关于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还在初级阶段。本文从智力资本概念、特征及构成对智力资本基本理论进行分析。
关键词:智力资本;特征;智力资本构成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智力资本的定义
所谓智力,简单地说就是能力、智能,即人们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具体而言,有学者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把智力界定为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总称,是在体力和脑力劳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标志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形态的能力,创造性是其本质特征。人的智力的支出和使用就是智力劳动的最高形态[1]。总的来说智力的概念主要是从个体层面所作的解释,智力资本将智力的含义由个体层面拓展到了组织层面。
资本(Capital)一词在会计学中是指资本金,即投资者投入到企业的资金;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本被视为一种生产经营要素或资源,是资产的价值化[2]。智力资本中的资本概念可以理解为资产的价值化,其具有生产性,是一种生产财富的能力,它不是物,而是掩盖在物的表面下的一种社会关系。
智力资本虽然是“智力”与“资本”两个词相联系而形成的概念,但它的具体含义并不是这两个词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词融合之后形成的一个全新的概念[3]。在本文中,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映公司绩效的因素,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因素。它具有双方面的性质,其无形的一面或是隐藏的一面显示了它的潜能,而另一面即知识的本性又体现了其真实性(Nonaka and Umemoto,2001)。虽然“知识”是无形的,但是它仍然可以从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如处理并加以使用的过程,而且知识是可以获得、创造的,可以与人分享、可以使用的,可以储存并且可以重新获得的(Wiiliams,2001)。因此本文认为,在界定智力资本时,既应该体现其知识性的本质,又应该体现其无形性的特征,应该将这两个特性更好地融合于一体中。因而引入孔照烈(2006)对智力资本概念的定义:智力资本是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本身具有价值同时能为组织创造价值、带来效用的,由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性的资本。
二、智力资本的特征
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它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与物质资本相比,智力资本具有其特有的特性。
智力资本具有无形性。它虽然看不见,但可以感受得到,因为它能转化为有形的财富和传统意义上的资本;智力资本具有高增值性,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动作用使传统资本增值。当其融入物质生产过程后,不仅会增加物质资本的知识含量,还会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效率,增加其价值[4]。智力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智力资本在其生成与运用过程中,会随着内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价值增减变化,很难保持稳定,从而使其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智力资本具有依附性,智力资本对于组织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在智力资本未被组织固化之前,都是依附于载体,不可能独立的存在。智力资本收益的长期性,智力资源是无限的,智力资本的开发不仅不会减少和浪费自然资源,而且还会节约自然资源和扩展自然资源的用途,其一旦形成便可以使拥有者受益终身。
三、智力资本构成要素理论
由于对智力资本概念的理解不尽一致,因此,对于智力资本构成的解释也略有差异,纵观国内外学者对智力资本构成的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三元模型论、四元模型论和六元模型论。
(1)三元模型论指把智力资本构成分为三个要素。在三元模型论中,有三种划分观点。
第一种认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构成。代表人物有Bontis(1999)和Sveilby.K.E.(1997)。认为人力资本是个体所具有的潜在的不被组织所控制的能力。人力资本会随着员工的离开而离开。第二种认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构成。代表人物为Edvinsson and Sullivan(1996)。第三种认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内部结构资本和外部结构资本构成。代表人物为Sveiby.K.E(1997)。
(2)四元模型认为市场资产、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构成智力资本。代表人物有Annie Brooking(1997)、朱朝晖和Rothberg.H.N. and Erickson.G.S(2001)。市场资产指包括商标、客户、合同协议等内容的企业潜在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人力资产指组织成员具有的包括知识、技能、沟通和領导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知识产权资产指包括转悠技术、专利、版权等在内的保护企业资产与基础结构资产的法律机制;基础机构资产指包括销售管理方法、组织文化及沟通系统等在内的能使企业发挥功能的技术、方法和过程。
(3)六元模型把智力资本分成利益相关者关系、人力资源、物质基础结构资本、文化、惯例和常规、智力资产。代表人物是Bernard Marr.(2004)。利益相关者关系包括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网络的所有关系,如合同、协议、顾客忠诚度等;人力资源指专利、技术、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竞争力等各种形式表现出的知识资产;物质基础结构资本指包括建筑物、数据库、服务器等信息及通讯技术的所有物质结构资产;文化包括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哲学等。惯例和常规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程序、行为、管理风格等;智力资产是知识资产的总和。
有关智力资本结构的分类还有其他一些观点,如Van Buren(1999)提出的平衡积分卡框架模型,这些模型都为理解智力资本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齐善鸿.新资本逻辑与企业制度[J].南开管理评论,2000(3):44-48.
[2]景莉.智力资本与公司价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者,2006.
[3]何庆明,戴丽萍,李和昌,黄恒超.智力资本与企业战略并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张晓峰.关键:智力资本与战略性重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关键词:智力资本;特征;智力资本构成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智力资本的定义
所谓智力,简单地说就是能力、智能,即人们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具体而言,有学者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把智力界定为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总称,是在体力和脑力劳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标志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形态的能力,创造性是其本质特征。人的智力的支出和使用就是智力劳动的最高形态[1]。总的来说智力的概念主要是从个体层面所作的解释,智力资本将智力的含义由个体层面拓展到了组织层面。
资本(Capital)一词在会计学中是指资本金,即投资者投入到企业的资金;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本被视为一种生产经营要素或资源,是资产的价值化[2]。智力资本中的资本概念可以理解为资产的价值化,其具有生产性,是一种生产财富的能力,它不是物,而是掩盖在物的表面下的一种社会关系。
智力资本虽然是“智力”与“资本”两个词相联系而形成的概念,但它的具体含义并不是这两个词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词融合之后形成的一个全新的概念[3]。在本文中,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映公司绩效的因素,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因素。它具有双方面的性质,其无形的一面或是隐藏的一面显示了它的潜能,而另一面即知识的本性又体现了其真实性(Nonaka and Umemoto,2001)。虽然“知识”是无形的,但是它仍然可以从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如处理并加以使用的过程,而且知识是可以获得、创造的,可以与人分享、可以使用的,可以储存并且可以重新获得的(Wiiliams,2001)。因此本文认为,在界定智力资本时,既应该体现其知识性的本质,又应该体现其无形性的特征,应该将这两个特性更好地融合于一体中。因而引入孔照烈(2006)对智力资本概念的定义:智力资本是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本身具有价值同时能为组织创造价值、带来效用的,由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性的资本。
二、智力资本的特征
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它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与物质资本相比,智力资本具有其特有的特性。
智力资本具有无形性。它虽然看不见,但可以感受得到,因为它能转化为有形的财富和传统意义上的资本;智力资本具有高增值性,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动作用使传统资本增值。当其融入物质生产过程后,不仅会增加物质资本的知识含量,还会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效率,增加其价值[4]。智力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智力资本在其生成与运用过程中,会随着内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价值增减变化,很难保持稳定,从而使其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智力资本具有依附性,智力资本对于组织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在智力资本未被组织固化之前,都是依附于载体,不可能独立的存在。智力资本收益的长期性,智力资源是无限的,智力资本的开发不仅不会减少和浪费自然资源,而且还会节约自然资源和扩展自然资源的用途,其一旦形成便可以使拥有者受益终身。
三、智力资本构成要素理论
由于对智力资本概念的理解不尽一致,因此,对于智力资本构成的解释也略有差异,纵观国内外学者对智力资本构成的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三元模型论、四元模型论和六元模型论。
(1)三元模型论指把智力资本构成分为三个要素。在三元模型论中,有三种划分观点。
第一种认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构成。代表人物有Bontis(1999)和Sveilby.K.E.(1997)。认为人力资本是个体所具有的潜在的不被组织所控制的能力。人力资本会随着员工的离开而离开。第二种认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构成。代表人物为Edvinsson and Sullivan(1996)。第三种认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内部结构资本和外部结构资本构成。代表人物为Sveiby.K.E(1997)。
(2)四元模型认为市场资产、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构成智力资本。代表人物有Annie Brooking(1997)、朱朝晖和Rothberg.H.N. and Erickson.G.S(2001)。市场资产指包括商标、客户、合同协议等内容的企业潜在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人力资产指组织成员具有的包括知识、技能、沟通和領导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知识产权资产指包括转悠技术、专利、版权等在内的保护企业资产与基础结构资产的法律机制;基础机构资产指包括销售管理方法、组织文化及沟通系统等在内的能使企业发挥功能的技术、方法和过程。
(3)六元模型把智力资本分成利益相关者关系、人力资源、物质基础结构资本、文化、惯例和常规、智力资产。代表人物是Bernard Marr.(2004)。利益相关者关系包括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网络的所有关系,如合同、协议、顾客忠诚度等;人力资源指专利、技术、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竞争力等各种形式表现出的知识资产;物质基础结构资本指包括建筑物、数据库、服务器等信息及通讯技术的所有物质结构资产;文化包括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哲学等。惯例和常规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程序、行为、管理风格等;智力资产是知识资产的总和。
有关智力资本结构的分类还有其他一些观点,如Van Buren(1999)提出的平衡积分卡框架模型,这些模型都为理解智力资本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齐善鸿.新资本逻辑与企业制度[J].南开管理评论,2000(3):44-48.
[2]景莉.智力资本与公司价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者,2006.
[3]何庆明,戴丽萍,李和昌,黄恒超.智力资本与企业战略并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张晓峰.关键:智力资本与战略性重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