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是一个非常讲究仪式感的国家,其表现之一就是无处不在的制服文化。在公共场合,人们一般都穿着得体,从业人员普遍穿制服,以显示本团体成员与他者的区别。即使炎热的夏天,上班族照样身着长衣长裤的西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走向公司。尽管西服不全是正式的制服,但是上班族一般都身穿西服,颜色以黑色或者深灰色为主,女性则穿深色裙装,可以称之为准制服。对日本人而言,西服就是工作服。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学生的漂亮校服。日本铁路的主要功能是通勤,许多中小学生乘坐火车上学放学,穿着漂亮校服、成群结队的学生绝对是车站内和车厢内的靓丽风景线。在日本的校园里,教职员工一般穿西服,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则穿统一的制服。
有日本學者将制服与茶道、花道、空手道、浮世绘、歌舞伎和漫画等一并列为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悠久的制服文化
“制服”一词起源较早。奈良时代(710~794年)日本模仿唐代服饰制度制定了《衣服令》。公元833年编撰了律令的解说书《令义解》,对礼服、朝服和制服做了规定。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全体国民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衣食住行各有不同。不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武士乃至神职人员,服饰穿着都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在公共场合和私宅都要穿适合自己身份的服饰,并须遵守琐碎的服饰礼仪规矩。
明治维新后,洋服逐渐流行。1871年夏天,明治政府专门就服饰改革举行会议。改革派认为服饰改革是移风易俗的大事,建议采用洋服作为礼服和制服,还用中国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着胡服以制胡”的故事驳斥守旧派的观点。1872年11月12日明治政府发布通告,决定采用洋服,这一天也被定为“洋服纪念日”。
19世纪70年代,军队首先采用洋服作为制服。1879年学习院采用了海军士官型的立领装作为制服。女子学校在大正时代(1912~1926年)开始采用统一的制服,基督教教会创办的福冈女学校(以后改称福冈女学院)在1921年率先采用水手服作为制服。由此,男生的立领装、女生的水手服与连衣裙就成为日本校服的典型款式。
上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从中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普及了校服。同时不少女性走出家门,成为职业女性,她们的着装逐渐从和服转变为制服(职业裙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物资匮乏,新生常常身着毕业生留下的旧校服。以后男生又统一身穿卡其色的质地很差的“国民服”,废止女生穿裙子,改穿扎腿式裤子。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化纤工业的发展,一度难以为继的校服在中小学逐渐恢复,且款式趋于新颖、时尚。除校服外,其他行业的制服款式也趋于多样化,采用制服的行业和单位也越来越多。
制服与人相伴一生
日本人从幼儿园起就穿制服,在成人以前穿制服的时间长达10多年。如果工作以后仍然穿制服,就意味着制服与其相伴一生(退休前),因此日本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制服情结。报刊也经常刊载读者撰写的关于身穿制服的感受,如收到新制服的喜悦,告别制服的失落和伤感,尤其是高中生,身着校服参加毕业典礼,依依不舍。那么,制服在规范日本人的行为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日本的公共机关、企业和学校为何如此热衷于制服呢?
一是增强了规则意识。日本中小学校校规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校服着装的规定。有服饰专家记载了某女子高中检查着装的情况:“着装检查每周进行一次,时间是固定的,无论是狂风呼啸,还是大雪纷飞,我们都必须在校内排队,接受检查;上衣只能到腰骨,裙子只可有十六条褶皱,头发不得长过水手服衣领等。”校服不仅包括上衣和裤子(裙子),还包括袜子、皮鞋、书包、校徽等,并且有一套穿着的规范和礼仪。有学生曾因没有遵循着装规定而被处分,如在穿校服期间烫、染头发,女生故意缩短裙子长度等。在长期穿着校服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了规则意识。不少学生回家后将校服叠放得整整齐齐,以便第二天穿着干净、平整的校服上学。
二是培养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身穿制服就意味着是某集团的一员,一举一动关乎集团的荣誉。如学生身穿校服就不敢去酒吧或游戏场所,担心被人发现,从而使学校蒙羞。学校和公司热衷于通过制服把本团体成员与他者区别开来,培养团队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在某种程度上,制服就是管理。
三是增强荣誉感。对日本人而言,一旦身着名牌企业的制服,就意味着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有丰厚的收入。而在高中入学率低的年代,一旦身着高中校服,尤其是身着著名高中的校服,则会令父母和亲戚倍感自豪。
四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审美意识。经调查,与身着便服相比较,身着制服的员工在工作中效率更高,注意力更加集中。制服又是公司和学校的名片,体现了公司和学校的品位,款式新颖、时尚的制服对于招工、招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公司和学校在确定或更新制服款式时往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尤其是员工或学生的意见。战后制服款式、特别是学校制服款式在强调统一性、规范性的同时,也注意彰显个性化、多样化和时尚化。一旦新制服受到欢迎,商家往往会稍加修改后推向社会销售,获利不菲。1981年日本上演了一部电影《水手服与机关枪》,讲述了女高中生星泉阴差阳错成为某黑帮团体第四代头目的故事。影片上映后多次获奖,后又被两次翻拍为电视连续剧。该影视片中身穿蓝白两种水手服的美少女以及举起机关枪与黑帮厮杀的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
五是有利于节约和推动经济发展。日本正在积极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高效利用资源,而质地、款式相同的制服有利于回收再利用,庞大的制服需求也有利于日本棉纺织业、合成纤维工业以及服饰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2017年,学校制服产值为1100亿日元,约占日本整个制服业产值的两成多。
六是有利于培养平等意识。与小学集中供餐一样,学校采用制服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日本小学供餐制起源于明治年间,集中供餐不仅仅是为了均衡学生营养,也是考虑到家庭富裕程度不同的学生,携带的便当是不一样的,会在孩子心灵深处留下不平等的阴影,所以集中供餐,且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免收伙食费。采用制服也是一样的,身着相同的制服凸显了平等价值观。据说为了减轻贫困家庭的制服开支,有些学校要求制造商用不同的材质制作皮鞋和书包,外观一样,但价格不同。
取消校服导致招生数量下降
当然日本社会对穿制服、尤其是学校制服存在不同意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左翼运动勃发,有些学校发生了要求取消制服的运动,认为制服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侵犯了个人隐私,而且制服由军装演变而来,带有军国主义的痕迹。迫于压力,有些学校取消了制服,学生改穿便服上学,结果却导致招生数量下降。家长们认为学校没有统一的制服,意味着该学校管理松懈,学生不思进取,缺乏组织纪律性。而一些渴望拥有漂亮制服的学生,对入读没有制服的学校不感兴趣,所以这些学校很快又恢复了制服。另外,个别社会人士和家长要求取消制服是因为制服价格太贵,增加了家庭额外开支。其实公立学校的制服还是比较便宜的,政府对制服价格进行管控,不许垄断经营。制服不仅仅是上下衣(含冬夏装),还包括运动服、裙子、衬衣、外套、领带或领结、徽章等。当然,私立学校制服费用比公立学校高得多,因为其制服涵盖的种类也更多。
身穿水手服的女学生清纯、妩媚、可爱,在拥挤的通勤列车上常常遭遇“咸猪手”。随着性骚扰事件的增多,铁路运营部门在新世纪初推出了女性专用车厢,即在上班、上学高峰期间将列车的前部或后部两节车厢开辟为女性专用车厢,基本上解决了通勤中的性骚扰问题。
(作者为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学生的漂亮校服。日本铁路的主要功能是通勤,许多中小学生乘坐火车上学放学,穿着漂亮校服、成群结队的学生绝对是车站内和车厢内的靓丽风景线。在日本的校园里,教职员工一般穿西服,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则穿统一的制服。
有日本學者将制服与茶道、花道、空手道、浮世绘、歌舞伎和漫画等一并列为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悠久的制服文化
“制服”一词起源较早。奈良时代(710~794年)日本模仿唐代服饰制度制定了《衣服令》。公元833年编撰了律令的解说书《令义解》,对礼服、朝服和制服做了规定。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全体国民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衣食住行各有不同。不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武士乃至神职人员,服饰穿着都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在公共场合和私宅都要穿适合自己身份的服饰,并须遵守琐碎的服饰礼仪规矩。
明治维新后,洋服逐渐流行。1871年夏天,明治政府专门就服饰改革举行会议。改革派认为服饰改革是移风易俗的大事,建议采用洋服作为礼服和制服,还用中国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着胡服以制胡”的故事驳斥守旧派的观点。1872年11月12日明治政府发布通告,决定采用洋服,这一天也被定为“洋服纪念日”。
19世纪70年代,军队首先采用洋服作为制服。1879年学习院采用了海军士官型的立领装作为制服。女子学校在大正时代(1912~1926年)开始采用统一的制服,基督教教会创办的福冈女学校(以后改称福冈女学院)在1921年率先采用水手服作为制服。由此,男生的立领装、女生的水手服与连衣裙就成为日本校服的典型款式。
上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从中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普及了校服。同时不少女性走出家门,成为职业女性,她们的着装逐渐从和服转变为制服(职业裙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物资匮乏,新生常常身着毕业生留下的旧校服。以后男生又统一身穿卡其色的质地很差的“国民服”,废止女生穿裙子,改穿扎腿式裤子。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化纤工业的发展,一度难以为继的校服在中小学逐渐恢复,且款式趋于新颖、时尚。除校服外,其他行业的制服款式也趋于多样化,采用制服的行业和单位也越来越多。
制服与人相伴一生
日本人从幼儿园起就穿制服,在成人以前穿制服的时间长达10多年。如果工作以后仍然穿制服,就意味着制服与其相伴一生(退休前),因此日本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制服情结。报刊也经常刊载读者撰写的关于身穿制服的感受,如收到新制服的喜悦,告别制服的失落和伤感,尤其是高中生,身着校服参加毕业典礼,依依不舍。那么,制服在规范日本人的行为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日本的公共机关、企业和学校为何如此热衷于制服呢?
一是增强了规则意识。日本中小学校校规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校服着装的规定。有服饰专家记载了某女子高中检查着装的情况:“着装检查每周进行一次,时间是固定的,无论是狂风呼啸,还是大雪纷飞,我们都必须在校内排队,接受检查;上衣只能到腰骨,裙子只可有十六条褶皱,头发不得长过水手服衣领等。”校服不仅包括上衣和裤子(裙子),还包括袜子、皮鞋、书包、校徽等,并且有一套穿着的规范和礼仪。有学生曾因没有遵循着装规定而被处分,如在穿校服期间烫、染头发,女生故意缩短裙子长度等。在长期穿着校服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了规则意识。不少学生回家后将校服叠放得整整齐齐,以便第二天穿着干净、平整的校服上学。
二是培养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身穿制服就意味着是某集团的一员,一举一动关乎集团的荣誉。如学生身穿校服就不敢去酒吧或游戏场所,担心被人发现,从而使学校蒙羞。学校和公司热衷于通过制服把本团体成员与他者区别开来,培养团队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在某种程度上,制服就是管理。
三是增强荣誉感。对日本人而言,一旦身着名牌企业的制服,就意味着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有丰厚的收入。而在高中入学率低的年代,一旦身着高中校服,尤其是身着著名高中的校服,则会令父母和亲戚倍感自豪。
四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审美意识。经调查,与身着便服相比较,身着制服的员工在工作中效率更高,注意力更加集中。制服又是公司和学校的名片,体现了公司和学校的品位,款式新颖、时尚的制服对于招工、招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公司和学校在确定或更新制服款式时往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尤其是员工或学生的意见。战后制服款式、特别是学校制服款式在强调统一性、规范性的同时,也注意彰显个性化、多样化和时尚化。一旦新制服受到欢迎,商家往往会稍加修改后推向社会销售,获利不菲。1981年日本上演了一部电影《水手服与机关枪》,讲述了女高中生星泉阴差阳错成为某黑帮团体第四代头目的故事。影片上映后多次获奖,后又被两次翻拍为电视连续剧。该影视片中身穿蓝白两种水手服的美少女以及举起机关枪与黑帮厮杀的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
五是有利于节约和推动经济发展。日本正在积极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高效利用资源,而质地、款式相同的制服有利于回收再利用,庞大的制服需求也有利于日本棉纺织业、合成纤维工业以及服饰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2017年,学校制服产值为1100亿日元,约占日本整个制服业产值的两成多。
六是有利于培养平等意识。与小学集中供餐一样,学校采用制服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日本小学供餐制起源于明治年间,集中供餐不仅仅是为了均衡学生营养,也是考虑到家庭富裕程度不同的学生,携带的便当是不一样的,会在孩子心灵深处留下不平等的阴影,所以集中供餐,且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免收伙食费。采用制服也是一样的,身着相同的制服凸显了平等价值观。据说为了减轻贫困家庭的制服开支,有些学校要求制造商用不同的材质制作皮鞋和书包,外观一样,但价格不同。
取消校服导致招生数量下降
当然日本社会对穿制服、尤其是学校制服存在不同意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左翼运动勃发,有些学校发生了要求取消制服的运动,认为制服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侵犯了个人隐私,而且制服由军装演变而来,带有军国主义的痕迹。迫于压力,有些学校取消了制服,学生改穿便服上学,结果却导致招生数量下降。家长们认为学校没有统一的制服,意味着该学校管理松懈,学生不思进取,缺乏组织纪律性。而一些渴望拥有漂亮制服的学生,对入读没有制服的学校不感兴趣,所以这些学校很快又恢复了制服。另外,个别社会人士和家长要求取消制服是因为制服价格太贵,增加了家庭额外开支。其实公立学校的制服还是比较便宜的,政府对制服价格进行管控,不许垄断经营。制服不仅仅是上下衣(含冬夏装),还包括运动服、裙子、衬衣、外套、领带或领结、徽章等。当然,私立学校制服费用比公立学校高得多,因为其制服涵盖的种类也更多。
身穿水手服的女学生清纯、妩媚、可爱,在拥挤的通勤列车上常常遭遇“咸猪手”。随着性骚扰事件的增多,铁路运营部门在新世纪初推出了女性专用车厢,即在上班、上学高峰期间将列车的前部或后部两节车厢开辟为女性专用车厢,基本上解决了通勤中的性骚扰问题。
(作者为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