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是一种生活
如今在内地,铜器多用于艺术摆件或雕塑,铜制的锅碗瓢盆已不多见。然而在西域喀什,还有许多维吾尔族人坚持使用铜制生活用品。比如接水用的“其拉布其”(铜盆),炒菜用的“亚格鲁嘎”(铜锅),烧水用的“沙玛尔”(铜水壶)等,这些铜制器物都以手工做成,造型古朴,纹饰华丽,民族化的细节让人怦然心动。
其中有一种铜壶,是专门用来洗濯的工具。传统维吾尔族老人的洗濯方式很特别,他们将水盛在铜壶里,边往外倒水边洗,要往手掌里倒三次水,手洗净后不能随意乱甩动,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在游客的眼中,喀什街上那大小不一的铜制品充满了西域风情,每件都是精湛的工艺品,而在维吾尔族人眼中,它们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家都因有几件拿得出手的日用铜具而自豪。因为这个缘由,仍有许多手艺人在从事铜器制作。
阿不都热西提·买买提·玉素普就是其中之一。他年轻时当过兵,复原回来后有人邀请他一起做干果批发生意,却被婉拒了。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的老本行——纯手工制作铜器,因为他的父亲、爷爷都是从事这一行的。铜壶、铜碗、铜勺,每件器具的制作都不在话下。玉素普的铜器做工精细,永远都闪耀着明亮耀眼的光泽。无论是春夏秋冬,他都是在自家的小院辛勤劳作,陪伴在身边的是蹦蹦跳跳的灰鸽子:它早已经习惯了金属碰撞的声音。
目前他的手工作坊是喀什老城一号线路的一个参观点,门前仅挂着一张牌匾,上面用维语、汉语和英文写着“手工制作铜器”。政府对他的家庭作坊免税,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扶持。
铜壶世家
吾斯塘博依沿街一家规模尚可的手工铜壶店,颇具名气。店里到处都摆满了金色的铜壶。大大小小的铜壶被高低错落地摆放在店铺里,好看而醒目。
店主叫卡德尔,看起来很年轻,铜器店的大部分物件都是来自他的父亲努尔艾力之手。
努尔艾力的家是一个有着很大院落的农家小院,院子里种了几棵葡萄树。两把二三米高的金黄色铜壶一左一右地放置在院门的两侧,很是醒目。
努尔艾力年近60岁,下巴长着稀疏胡子的脸庞黑里透红,性格憨厚,很是健谈。他告诉我,制作铜壶到他这辈已是第4代。家里世代做壶,但也有些地,并没有完全脱离农耕生活。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他的徒弟,从少年时就跟着他学做铜壶。可大儿子认为做这个没啥前途,早不做了。小儿子初中毕业后一直留在他身边跟他学手艺,已基本学成。
喀什的铜壶均以红铜板料锤敲打焊而成,然后按部位分别镂刻出精美的花纹。努尔艾力说,以前他们家做铜壶,只能用铸铜,要先提炼生铜块,用锤子把它一块一块砸成很均匀的薄片,再加工成铜壶。现在好了,各种规格的铜皮、铜板在市场上都比较齐全,拿过来就可以使用,不必再像从前那样费劲了。
不过,不管是用铸铜还是用现成的铜皮、铜块,制作铜壶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努尔艾力家的铜壶,基本上还是依照传统的做法,主要还是靠一把铁锤和一把钎子,百分之百的纯手工操作。
纯手工才有灵性
生活就是艺术的传统在维吾尔族人中已有很多年的历史,艺术历来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喜欢看到这种铜壶的样子,繁复的图案和造型让人想到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层层幔帐的周围是烛台、飞毯,还有铜壶,它的壶身刻有精美的凸雕,多年来被人们作为神迹抚摸。铜壶里有香料和神秘的魔液,有了它,似乎才符合想象中的妖娆东方。
铜壶上最可看的部分是壶身上的那些凸雕,都是巴旦木、石榴等花卉图案,做凸雕是铜壶制作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也是最能考量铜壶匠人灵性的。那些表面粗糙、生冷的铜被他们的手每天抚摸,已变得质地光滑,光泽犹如黄金。
努尔艾力拿起身边的铜壶部件讲解道,制作这个铜壶一般要分两截分别做好,再进行对焊。两半截壶身最后合在一起要上下吻合,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以保持线条的流畅,以及奇妙的和谐感。
制作壶嘴的难度是最大的,因为壶嘴弯曲,上圆下扁,要先用厚些的铜板依照铜板画线剪裁,放到火里烧红,再均匀地砸成薄片,放置到一个壶嘴状的专用钢板上,用小铁锤砸成其形状,最后放到炉火上焊合。
“我打的铜壶不是工艺品,是日用品。”努尔艾力不像那些年轻工匠,打铜漫不经心,却总是期待着游客进来购买,“买回去摆起来不用,多浪费手艺。”无论是谁,来买他的铜壶只有一个要求,使用它。只有使用,铜艺才能传承下去。这就是维族人的传统,将“铜”看成生活,技艺就会永远流传下去。
如今在内地,铜器多用于艺术摆件或雕塑,铜制的锅碗瓢盆已不多见。然而在西域喀什,还有许多维吾尔族人坚持使用铜制生活用品。比如接水用的“其拉布其”(铜盆),炒菜用的“亚格鲁嘎”(铜锅),烧水用的“沙玛尔”(铜水壶)等,这些铜制器物都以手工做成,造型古朴,纹饰华丽,民族化的细节让人怦然心动。
其中有一种铜壶,是专门用来洗濯的工具。传统维吾尔族老人的洗濯方式很特别,他们将水盛在铜壶里,边往外倒水边洗,要往手掌里倒三次水,手洗净后不能随意乱甩动,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在游客的眼中,喀什街上那大小不一的铜制品充满了西域风情,每件都是精湛的工艺品,而在维吾尔族人眼中,它们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家都因有几件拿得出手的日用铜具而自豪。因为这个缘由,仍有许多手艺人在从事铜器制作。
阿不都热西提·买买提·玉素普就是其中之一。他年轻时当过兵,复原回来后有人邀请他一起做干果批发生意,却被婉拒了。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的老本行——纯手工制作铜器,因为他的父亲、爷爷都是从事这一行的。铜壶、铜碗、铜勺,每件器具的制作都不在话下。玉素普的铜器做工精细,永远都闪耀着明亮耀眼的光泽。无论是春夏秋冬,他都是在自家的小院辛勤劳作,陪伴在身边的是蹦蹦跳跳的灰鸽子:它早已经习惯了金属碰撞的声音。
目前他的手工作坊是喀什老城一号线路的一个参观点,门前仅挂着一张牌匾,上面用维语、汉语和英文写着“手工制作铜器”。政府对他的家庭作坊免税,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扶持。
铜壶世家
吾斯塘博依沿街一家规模尚可的手工铜壶店,颇具名气。店里到处都摆满了金色的铜壶。大大小小的铜壶被高低错落地摆放在店铺里,好看而醒目。
店主叫卡德尔,看起来很年轻,铜器店的大部分物件都是来自他的父亲努尔艾力之手。
努尔艾力的家是一个有着很大院落的农家小院,院子里种了几棵葡萄树。两把二三米高的金黄色铜壶一左一右地放置在院门的两侧,很是醒目。
努尔艾力年近60岁,下巴长着稀疏胡子的脸庞黑里透红,性格憨厚,很是健谈。他告诉我,制作铜壶到他这辈已是第4代。家里世代做壶,但也有些地,并没有完全脱离农耕生活。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他的徒弟,从少年时就跟着他学做铜壶。可大儿子认为做这个没啥前途,早不做了。小儿子初中毕业后一直留在他身边跟他学手艺,已基本学成。
喀什的铜壶均以红铜板料锤敲打焊而成,然后按部位分别镂刻出精美的花纹。努尔艾力说,以前他们家做铜壶,只能用铸铜,要先提炼生铜块,用锤子把它一块一块砸成很均匀的薄片,再加工成铜壶。现在好了,各种规格的铜皮、铜板在市场上都比较齐全,拿过来就可以使用,不必再像从前那样费劲了。
不过,不管是用铸铜还是用现成的铜皮、铜块,制作铜壶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努尔艾力家的铜壶,基本上还是依照传统的做法,主要还是靠一把铁锤和一把钎子,百分之百的纯手工操作。
纯手工才有灵性
生活就是艺术的传统在维吾尔族人中已有很多年的历史,艺术历来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喜欢看到这种铜壶的样子,繁复的图案和造型让人想到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层层幔帐的周围是烛台、飞毯,还有铜壶,它的壶身刻有精美的凸雕,多年来被人们作为神迹抚摸。铜壶里有香料和神秘的魔液,有了它,似乎才符合想象中的妖娆东方。
铜壶上最可看的部分是壶身上的那些凸雕,都是巴旦木、石榴等花卉图案,做凸雕是铜壶制作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也是最能考量铜壶匠人灵性的。那些表面粗糙、生冷的铜被他们的手每天抚摸,已变得质地光滑,光泽犹如黄金。
努尔艾力拿起身边的铜壶部件讲解道,制作这个铜壶一般要分两截分别做好,再进行对焊。两半截壶身最后合在一起要上下吻合,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以保持线条的流畅,以及奇妙的和谐感。
制作壶嘴的难度是最大的,因为壶嘴弯曲,上圆下扁,要先用厚些的铜板依照铜板画线剪裁,放到火里烧红,再均匀地砸成薄片,放置到一个壶嘴状的专用钢板上,用小铁锤砸成其形状,最后放到炉火上焊合。
“我打的铜壶不是工艺品,是日用品。”努尔艾力不像那些年轻工匠,打铜漫不经心,却总是期待着游客进来购买,“买回去摆起来不用,多浪费手艺。”无论是谁,来买他的铜壶只有一个要求,使用它。只有使用,铜艺才能传承下去。这就是维族人的传统,将“铜”看成生活,技艺就会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