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航,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影视文化研究及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B类人文社科研究课题“普通高校影视文学课程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JB12547S)成果之一。电影《电视台风云》海报 《电视台风云》(《network》)是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1976年拍摄的一部严肃喜剧电影。影片虚构了美国第四大电视网UBS的故事。曾经的王牌新闻主播霍华德·比尔因节目收视率低下即将被解聘。重压之下的比尔有些精神失常,在直播上扬言要在一周后的节目里自杀。第二天,本应为自杀事件道歉的比尔又大放厥词,情绪激动、言辞激烈地表达出对时代的愤怒。出人意料的是,本期节目引起了极大的共鸣。UBS高层决定让他在节目中继续疯言疯语,比尔得以继续表达他的愤怒与疯狂。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越来越失去控制。为了商业利益,UBS高层不择手段,最终在直播过程中谋杀了比尔。
影片通过刻画一批电视媒介从业者在资本之网中的挣扎与迷失,向观影者揭示了垄断资本、商业利益对电视媒介以及电视媒介对普通观众的思维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尝试以《电视台风云》为例,从“异化”的角度入手,探讨商业利益驱使下媒介本身及人的异化的话题。
异化理论受到关注始于19世纪中期,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1]而后,法兰克福学派把异化理论引入到大众文化研究和批判领域。赫伯特·马尔库塞说,“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思想文化的被异化了的和正在异化的作品成了人们熟悉的商品和服务。” [2]随着大众媒介的兴起,人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原来越高。大众媒介由工具性逐步转化为目的性,形成媒介异化,而人也产生异化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在影片《电视台风云》中,导演吕美特为我们展现了这种媒介的异化和人的异化:
一、媒介的异化
影片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商业运作机制下的美国电视业状况:激烈的行业和人才竞争,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经营为主导节目运作体制,强烈的品牌意识和商业炒作。一切都围绕着电视业生存之本——收视率展开激烈竞争。
(一)电视新闻产品的异化
影片突出了当时美国新闻节目的流行潮:直播新闻成为电视台的拳头产品;新闻主播成为电视台独树一帜的标志;各电视台新闻节目竞争激烈,新闻节目娱乐化。影片反思了电视新闻节目隐含的矛盾与危机:
首先,是新闻直播技术。现代电视新闻媒介大量运用直播技术,在抢先播发突发事件和独家新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新闻直播也会造成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如影片中主播比尔可以在直播现场预告要在一周后的节目里自杀;直播现场可以成为比尔发泄个人不满情绪的温床;甚而至于,UBS高层主管们策划的一次骇人听闻的谋杀,也是在直播现场。
其次,是新闻主播制度。由于在时间安排上相对固定,能帮助观众养成收视习惯,甚至产生明星效应,新闻主播制度的发展使新闻主播成为电视台的旗帜。在节目中,比尔可以煽动观众的情绪,左右观众的思想。
再次,是新闻节目娱乐化。“‘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3]影片推出8年后,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了这样的警世危言。比尔疯疯癫癫地建议大家站在窗前呐喊,结果全美国都跑到窗前呐喊。这一事实颇具讽刺意味地表明了:当观众只能通过疯癫的主播寻求心灵的慰藉,新闻节目是否应该反思:它是否承担了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外国电影评论张航:媒介的异化与人的异化 (二)电视新闻采编活动的异化
电视新闻采编活动的异化,是最终导致电视新闻产品异化的重要原因。影片也呈现了电视新闻采编活动本身的异化:
首先,是新闻话题软性化。“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4]不幸成为了事实。坚持严肃新闻的新闻部主管舒马赫处处碰壁,最终被扫地出门,而将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等软性内容作为重点的新一代制片人戴安娜风生水起,春风得意。
其次,是新闻策划与制造新闻混淆,制造新闻大行其道。无论是资产阶级新闻学还是无产阶级新闻学,都主张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策划的前提,也应是在确保新闻真实性条件下的策划。而影片中,戴安娜的新闻策划则是:利用恐怖分子自己拍摄的行动录像,制作系列暴力節目。这暴露了她将新闻引向了制造新闻的投机之路。同时,这亦不是戴安娜的个人行为。为了收视率,UBS高层主管们共同策划了对比尔的谋杀直播。
再次,是思想引导与煽动无人限制、监督。片中有很多讽刺性场面:比尔倡议大家站在窗前呐喊,结果全美国都跑到窗前去呐喊;他让大家发电报给白宫,次日白宫就真的收到了几百万份电报。可见,电视媒介具有强大的思想引导力,如不加控制,便会造成严重后果。那么,由谁来限制、监督电视媒介呢?从影片看,指望垄断资本这些利益集团来自我限制、自我监督无疑是缘木求鱼。
二、人的异化
马尔库赛曾经指出:“现行的人多数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恨,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发达工业社会正是通过制造和满足这种“虚假需要”来左右人们的意识,支配人们的生活,“公共运输和通讯工具,衣食住的各种商品,令人着迷的新闻娱乐产品,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固定的态度和习惯”,最终“他们所进行的思想灌输便不再是宣传,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由此便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5],导致人成为失去超越和批判维度的“单向度的人”。[6]在影片中,人们看到电视媒介成为异化人类的技术,人类成为电视媒介的奴隶。被异化成“单向度的人”的不仅有电视媒体从业者群体,还有普通的电视媒介接受者——电视观众。 (一)电视媒体从业者的异化
1.霍华德·比尔
老一代电视媒体从业者——霍华德·比尔是UBS《无线新闻》节目王牌主播。在遭遇到失业危机后,他在直播节目中突然宣布自己要在一周后自杀,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戏剧性事件:随着收视率的节节上升,他获得了更多在节目中大放厥词的权力,也开始了他一步步迷失、一步步的蜕变。
他从以往理性、值得信赖的新闻主播,蜕变成狂暴的、通过电视节目发泄不满情绪的疯癫主持人。
继而,他又由一名疯癫主持人化身成煽动大众情绪、揭穿现代媒体本质及“非法交易”的精神教主。在节目中,比尔揭示了现代媒体的本质:“……现在,有整整一代人根本不知道电视外面是什么。” 他在节目中一语道破公司高层与阿拉伯人“非法交易”的内幕,并号召美国民众向白宫发电报声讨此事。
最终,他从为民众利益鼓与呼的精神教主蜕变成为资本主义垄断财阀制度辩护的跳梁小丑。在听完幕后老板有关现代资本垄断、独裁、弱肉强食的赤裸演说后,彻底为之折服,转而为垄断财阀辩护,也使他走向灭亡的边缘。
2.戴安娜·克里斯特森
影片中塑造的新一代电视媒体人戴安娜·克里斯特森——富有野心的年轻女制片人,似乎就没那么多曲折的蜕变历程。
从一开始,她就是没有感觉、没有感情的人,“我除了我的工作,什么都不会。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就是30%的收视率和20%的开机率。”这是她人生态度的自我表白。
戴安娜代表了整整一代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人,是电视的化身。就像她的情人所形容:“你是电视的化身,对痛苦漠不关心,对快乐感觉迟钝。……”这个角色背后折射出新一代电视媒体人的异化——没有挣扎、无需过程;失去感觉和感情;脑中只在乎一件事——收视率,而这样的新一代电视人似乎也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3.麦克尔·舒马赫
相比之下,新闻部主管麦克尔·舒马赫的身影显得那么落寞。他富有正义感、同情心,在比尔遇到失业威胁的时候,劝慰并伴其左右;他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自由,为新闻部的生存据理力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他是这场异化浪潮的清醒者与幸存者,同时也是被社会抛弃的时代落后者,成为这个社会的边缘人;麦克尔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他人的被异化以及发达工业社会使人异化成“单向度的人”潮流的不可逆转。
(二)媒介接受者的异化
媒介接受者——观众,他们的面目在本片中总是模糊不清的:有时是跟随主播比尔,打开窗户向外大声喊叫“再也受不了这样下去了”时亢奋的臉;有时是响应比尔号召投向白宫的上百万封的信件;有时是比尔发狂到昏厥时热烈的掌声;甚至是在直播现场比尔被当众枪杀时那更加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因为你们,还有正在看我节目的6200万美国观众,因为你们当中看书的人不到3%,看报纸的不到15%,你们只关心怎样才能从电视里找到解脱……”影片借比尔的嘴,指出了电视作为大众媒体的本质:电视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巨大便利,同时也创造马尔库塞所说的“虚假的需要”,并使观众产生了极强的惰性和依赖心理。观众对外界事物形成了固定的态度和习惯,而电视则渐渐成为了观众认识世界的唯一工具,甚至成为了一部分人心目中唯一真实的世界。电视媒介作为一种强势媒体,使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其中,使其形成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最终异化成“单向度的人”。
《电视台风云》是一部具有很强批判性和前瞻性的严肃喜剧。它不仅探讨了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电视媒介及人异化的话题,同时也对资本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2011年奥斯卡颁奖礼上,最佳改编剧本获得者、《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的编剧阿伦·索金上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无法形容我现在的感受,捧走这35年前曾颁给帕蒂·柴耶夫斯基的奖项,他当年也是因为一部名字里有‘Network’的电影而获奖。”他指的正是这部《电视台风云》。
在中国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重温20世纪70年代拍摄的《电视台风云》,希望我们都能在资本与技术这张网前多一份冷静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4.
[2][5][6](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31,6,12.
[3][4](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6,115.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B类人文社科研究课题“普通高校影视文学课程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JB12547S)成果之一。电影《电视台风云》海报 《电视台风云》(《network》)是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1976年拍摄的一部严肃喜剧电影。影片虚构了美国第四大电视网UBS的故事。曾经的王牌新闻主播霍华德·比尔因节目收视率低下即将被解聘。重压之下的比尔有些精神失常,在直播上扬言要在一周后的节目里自杀。第二天,本应为自杀事件道歉的比尔又大放厥词,情绪激动、言辞激烈地表达出对时代的愤怒。出人意料的是,本期节目引起了极大的共鸣。UBS高层决定让他在节目中继续疯言疯语,比尔得以继续表达他的愤怒与疯狂。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越来越失去控制。为了商业利益,UBS高层不择手段,最终在直播过程中谋杀了比尔。
影片通过刻画一批电视媒介从业者在资本之网中的挣扎与迷失,向观影者揭示了垄断资本、商业利益对电视媒介以及电视媒介对普通观众的思维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尝试以《电视台风云》为例,从“异化”的角度入手,探讨商业利益驱使下媒介本身及人的异化的话题。
异化理论受到关注始于19世纪中期,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1]而后,法兰克福学派把异化理论引入到大众文化研究和批判领域。赫伯特·马尔库塞说,“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思想文化的被异化了的和正在异化的作品成了人们熟悉的商品和服务。” [2]随着大众媒介的兴起,人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原来越高。大众媒介由工具性逐步转化为目的性,形成媒介异化,而人也产生异化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在影片《电视台风云》中,导演吕美特为我们展现了这种媒介的异化和人的异化:
一、媒介的异化
影片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商业运作机制下的美国电视业状况:激烈的行业和人才竞争,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经营为主导节目运作体制,强烈的品牌意识和商业炒作。一切都围绕着电视业生存之本——收视率展开激烈竞争。
(一)电视新闻产品的异化
影片突出了当时美国新闻节目的流行潮:直播新闻成为电视台的拳头产品;新闻主播成为电视台独树一帜的标志;各电视台新闻节目竞争激烈,新闻节目娱乐化。影片反思了电视新闻节目隐含的矛盾与危机:
首先,是新闻直播技术。现代电视新闻媒介大量运用直播技术,在抢先播发突发事件和独家新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新闻直播也会造成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如影片中主播比尔可以在直播现场预告要在一周后的节目里自杀;直播现场可以成为比尔发泄个人不满情绪的温床;甚而至于,UBS高层主管们策划的一次骇人听闻的谋杀,也是在直播现场。
其次,是新闻主播制度。由于在时间安排上相对固定,能帮助观众养成收视习惯,甚至产生明星效应,新闻主播制度的发展使新闻主播成为电视台的旗帜。在节目中,比尔可以煽动观众的情绪,左右观众的思想。
再次,是新闻节目娱乐化。“‘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3]影片推出8年后,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了这样的警世危言。比尔疯疯癫癫地建议大家站在窗前呐喊,结果全美国都跑到窗前呐喊。这一事实颇具讽刺意味地表明了:当观众只能通过疯癫的主播寻求心灵的慰藉,新闻节目是否应该反思:它是否承担了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外国电影评论张航:媒介的异化与人的异化 (二)电视新闻采编活动的异化
电视新闻采编活动的异化,是最终导致电视新闻产品异化的重要原因。影片也呈现了电视新闻采编活动本身的异化:
首先,是新闻话题软性化。“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4]不幸成为了事实。坚持严肃新闻的新闻部主管舒马赫处处碰壁,最终被扫地出门,而将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等软性内容作为重点的新一代制片人戴安娜风生水起,春风得意。
其次,是新闻策划与制造新闻混淆,制造新闻大行其道。无论是资产阶级新闻学还是无产阶级新闻学,都主张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策划的前提,也应是在确保新闻真实性条件下的策划。而影片中,戴安娜的新闻策划则是:利用恐怖分子自己拍摄的行动录像,制作系列暴力節目。这暴露了她将新闻引向了制造新闻的投机之路。同时,这亦不是戴安娜的个人行为。为了收视率,UBS高层主管们共同策划了对比尔的谋杀直播。
再次,是思想引导与煽动无人限制、监督。片中有很多讽刺性场面:比尔倡议大家站在窗前呐喊,结果全美国都跑到窗前去呐喊;他让大家发电报给白宫,次日白宫就真的收到了几百万份电报。可见,电视媒介具有强大的思想引导力,如不加控制,便会造成严重后果。那么,由谁来限制、监督电视媒介呢?从影片看,指望垄断资本这些利益集团来自我限制、自我监督无疑是缘木求鱼。
二、人的异化
马尔库赛曾经指出:“现行的人多数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恨,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发达工业社会正是通过制造和满足这种“虚假需要”来左右人们的意识,支配人们的生活,“公共运输和通讯工具,衣食住的各种商品,令人着迷的新闻娱乐产品,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固定的态度和习惯”,最终“他们所进行的思想灌输便不再是宣传,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由此便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5],导致人成为失去超越和批判维度的“单向度的人”。[6]在影片中,人们看到电视媒介成为异化人类的技术,人类成为电视媒介的奴隶。被异化成“单向度的人”的不仅有电视媒体从业者群体,还有普通的电视媒介接受者——电视观众。 (一)电视媒体从业者的异化
1.霍华德·比尔
老一代电视媒体从业者——霍华德·比尔是UBS《无线新闻》节目王牌主播。在遭遇到失业危机后,他在直播节目中突然宣布自己要在一周后自杀,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戏剧性事件:随着收视率的节节上升,他获得了更多在节目中大放厥词的权力,也开始了他一步步迷失、一步步的蜕变。
他从以往理性、值得信赖的新闻主播,蜕变成狂暴的、通过电视节目发泄不满情绪的疯癫主持人。
继而,他又由一名疯癫主持人化身成煽动大众情绪、揭穿现代媒体本质及“非法交易”的精神教主。在节目中,比尔揭示了现代媒体的本质:“……现在,有整整一代人根本不知道电视外面是什么。” 他在节目中一语道破公司高层与阿拉伯人“非法交易”的内幕,并号召美国民众向白宫发电报声讨此事。
最终,他从为民众利益鼓与呼的精神教主蜕变成为资本主义垄断财阀制度辩护的跳梁小丑。在听完幕后老板有关现代资本垄断、独裁、弱肉强食的赤裸演说后,彻底为之折服,转而为垄断财阀辩护,也使他走向灭亡的边缘。
2.戴安娜·克里斯特森
影片中塑造的新一代电视媒体人戴安娜·克里斯特森——富有野心的年轻女制片人,似乎就没那么多曲折的蜕变历程。
从一开始,她就是没有感觉、没有感情的人,“我除了我的工作,什么都不会。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就是30%的收视率和20%的开机率。”这是她人生态度的自我表白。
戴安娜代表了整整一代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人,是电视的化身。就像她的情人所形容:“你是电视的化身,对痛苦漠不关心,对快乐感觉迟钝。……”这个角色背后折射出新一代电视媒体人的异化——没有挣扎、无需过程;失去感觉和感情;脑中只在乎一件事——收视率,而这样的新一代电视人似乎也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3.麦克尔·舒马赫
相比之下,新闻部主管麦克尔·舒马赫的身影显得那么落寞。他富有正义感、同情心,在比尔遇到失业威胁的时候,劝慰并伴其左右;他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自由,为新闻部的生存据理力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他是这场异化浪潮的清醒者与幸存者,同时也是被社会抛弃的时代落后者,成为这个社会的边缘人;麦克尔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他人的被异化以及发达工业社会使人异化成“单向度的人”潮流的不可逆转。
(二)媒介接受者的异化
媒介接受者——观众,他们的面目在本片中总是模糊不清的:有时是跟随主播比尔,打开窗户向外大声喊叫“再也受不了这样下去了”时亢奋的臉;有时是响应比尔号召投向白宫的上百万封的信件;有时是比尔发狂到昏厥时热烈的掌声;甚至是在直播现场比尔被当众枪杀时那更加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因为你们,还有正在看我节目的6200万美国观众,因为你们当中看书的人不到3%,看报纸的不到15%,你们只关心怎样才能从电视里找到解脱……”影片借比尔的嘴,指出了电视作为大众媒体的本质:电视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巨大便利,同时也创造马尔库塞所说的“虚假的需要”,并使观众产生了极强的惰性和依赖心理。观众对外界事物形成了固定的态度和习惯,而电视则渐渐成为了观众认识世界的唯一工具,甚至成为了一部分人心目中唯一真实的世界。电视媒介作为一种强势媒体,使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其中,使其形成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最终异化成“单向度的人”。
《电视台风云》是一部具有很强批判性和前瞻性的严肃喜剧。它不仅探讨了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电视媒介及人异化的话题,同时也对资本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2011年奥斯卡颁奖礼上,最佳改编剧本获得者、《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的编剧阿伦·索金上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无法形容我现在的感受,捧走这35年前曾颁给帕蒂·柴耶夫斯基的奖项,他当年也是因为一部名字里有‘Network’的电影而获奖。”他指的正是这部《电视台风云》。
在中国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重温20世纪70年代拍摄的《电视台风云》,希望我们都能在资本与技术这张网前多一份冷静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4.
[2][5][6](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31,6,12.
[3][4](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