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译莎的翻译思想及其被读者喜爱的原因探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ts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其作品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超越了他本身所处的时代和国家范畴。朱生豪是我国翻译莎剧最多,也是最成功的翻译家之一。拟以朱生豪所译的《哈姆莱特》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翻译思想,从多方面探究其翻译译本被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原因。
  关键词:朱生豪;莎剧;思想;读者;原因
  作者简介:姚美林(1994-),女,广西河池宜州区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1
  1.引言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大约在19世纪30年代。而真正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则是到了1904年。莎翁戏剧,达到了当时世界文学的顶点,而其能被中国人民欣赏,这中间朱生豪可谓功不可没。而本文的目的是想结合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集的翻译思想,以朱译《哈姆莱特》为例,探究朱氏译文为什么一经出版就长盛不衰的原因。
  2.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翻译思想
  2.1 朱生豪的“全局论”
  朱生豪认为在翻译作品之前,必须要诵读全书,在全局了然于心之后再落笔,心中随时要有“全局”。在译莎之前,朱生豪已经收集了莎剧的各种版本、诸家注释以及莎学的资料并加以比较,还研究了表演艺术,评析和话剧等,这些准备工作让他逐渐在脑海中形成了自己对莎士比亚戏剧集的独到见解。
  2.2 朱生豪的“神韵说”
  朱生豪认为在动笔过程中,要严格把握翻译的标准,即保持原作之“神韵”,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 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指出: “朱生豪译笔流畅, 文辞华赡, 善于保持原作的神韵, 传达莎剧的气派。”(罗新璋,1984)依我所见,朱氏的译文之所以能够保持原作的神韵,完全得益于他选择了口语化的白话文风格。试以《哈姆莱特》剧中的一个片断为例:
  原文:POLONIUS Away, I do beseech you both away, I’ll board him presently, O give me leave.
  朱译:
  波洛涅斯: 请陛下和娘娘避一避;让我走上去招呼他。( 莎士比亚,1954 )
  这句话是大臣波洛涅斯向国王和王后请求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真疯时所说,朱生豪在翻译时,没有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而是与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相结合,把“you both”翻译成了“陛下和娘娘”,读来符合语境, 亲切自然,不仅体现了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又突出了说话人的情感色彩。
  3.读者喜爱朱生豪的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原因
  3.1意译为主的口语化翻译策略,读起来通俗易懂
  在翻译方法上,朱生豪主张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选择更有利于读者接受的文字表述。因此,朱生豪在莎剧翻译中采取倾向于意译为主的口语化的翻译策略。不受原文个别字、词、句的局限,在遇到一些不符合读者思维习惯的场合时,会适当加以调整或改造,使其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剧中角色的不同身份,使读者能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例如在《哈姆莱特》中的一段场景中:
  HAMILET: How chances it they travel? Their residence both in reputation and profit was better both ways.
  朱译:
  哈姆雷特:他们怎么走起江湖来了呢?固定在一个地方演戏,在名誉和进益上都要好得多哩。( 莎士比亚,1954 )
  朱生豪没有把“travel”直译为“旅行”,而是译为“走江湖”,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贴切自然,符合中国读者的表达习惯,如果译者逐字逐句直译的话,那么读者将不会明白剧中人物想要表达什么,并让人萌生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由此可见,朱生豪在翻译中充分利用了汉语表达的优势,不拘于原文的语言细节,从而提高了中国读者的接受度,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3.2优秀的译者孕育出好的作品
  译者翻译一部文学作品,不仅需要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除此之外,翻译的目的也是极其重要的。朱生豪译莎是基于当时日本人就中国没有莎士比亚译本而讥笑中国文化落后的背景,秉承着一颗浓浓的爱国热情,他把浓浓的忧患之思化入译文的游走之中,并在深沉与悲怆的译莎中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3.3 译作的内容丰富,可选择性极大
  莎士比亚共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其中包含了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的喜剧和历史剧、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的悲剧以及具有浪漫空幻色彩的传奇剧。而朱生豪的一生共译出了三十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翻译的作品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其中涉猎的戏剧故事纷繁多样,故事情节别具匠心、跌宕起伏,迎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读者阅读的可选择性极大。
  4.結语
  在中国莎士比亚学中,翻译莎士比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朱生豪,作为莎剧翻译第一人,由于其英年早逝,再加上时代的关系,他并没有给后人直接留下过多翻译理论方面的宏言阔论。但是由于朱生豪的译笔畅酣淋漓,极具可读性,所以读者对他的译作的接受度无疑是非常高的,这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译作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喜爱的原因了。
  参考文献:
  [1]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2]莎士比亚(英).朱生豪译.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M].北京: 作家出版社,1954.
其他文献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响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处于历史断裂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思想处于转变时期,资本主义的勃兴使得新教精神逐渐被新的工作伦理所取代,盲目追求科技进步也使得人的理性愈发远离精神,宗教性的信念和仪式日渐衰微,尼采宣布“上帝已死”提出价值重估,却并未找到价值重建的答案,欧洲弥漫着深深的虚无主义、怀疑和焦虑感。欧洲文坛被卷入巨大的知识论争漩涡。托马斯·曼的《魔山》正在这
摘 要:《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重要的短篇小说,文本的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描绘了杰弗生小镇上的风土情。通过主人公的自我选择与南方风土人情的展现,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家园双重找寻的“原乡情结”。福克纳选择玫瑰花这一意象,以集体无意识和神话原型为基础,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荣誉感;原乡情结;神话原型;人道主义  作者简介:吴霞(1995-),女,汉,山西太原
摘 要:小说《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希斯克厉夫对凯瑟琳的爱疯狂而又极致,甚至在凯瑟琳死后,希斯克厉夫还在凯瑟琳的墓前做出两次惊世骇俗的恋尸行为,通过从其行为背后蕴藏的感情因素、人物原型考证及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学积淀和宗教情结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希斯克厉夫恋尸行为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和内涵。  关键词:呼啸山庄;希斯克厉夫;恋尸;艾米莉·勃朗特  作者简介:焦鸣冬(1987-),女,回
摘 要:夏目漱石(1867-1916)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明治文豪”,其作品跨越时代深受不同年龄层读者的喜爱。本文聚焦夏目漱石的《三四郎》、《从那以后》两部作品,以女主人公美弥子和三千代为研究重点,结合明治时期的女性生存、思想状况进行分析,解读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的自我觉醒与“家”的压抑造成的时代悲剧。  关键词:夏目漱石;女性形象;新女性;良妻贤母;家父长制度  指导老师:
摘 要: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的方法对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为研究对象,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 Conc 3.4.4 中的Word list、Concordance、Concordance plot和Collocates等核心功能来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情节发展和主要人物性格特征三个方面,并推测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成果,批准号:HB17-YB002。  摘 要:张洁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奖项的作家,也是唯一一位荣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她在国际文坛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以张洁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为例,探讨中国新时期小说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推广,有利于丰富中国文学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践内容。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新时期小说;张洁  [中图分
梁章鉅《浪迹续谈·元旦开笔》说:“今人于每年元旦作字,必先用红笺庄书两语,如‘元旦开笔,百事大吉’之类,或作‘动笔’、或作‘举笔’,士农工商皆然,随人所写无一定也……。”  既然是士农工商都如此,帝王当然也不会例外。清代帝王元旦开笔始于雍正年间,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从未间断。  清帝元旦开笔,通常在养心殿东暖阁一间小屋内举行,喜好书法的乾隆帝,曾御笔亲书“明窗”二字牌匾在此屋的墙上,所以也就称为“明窗
摘 要: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极大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从我国文学革命角度进行分析,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对我国文学革命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对我国文学革命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入手,对其影响中国革命的情况进行了适当的研究,以期为中国文学革命的发展形成更加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英国文学;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文学革命;影响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2  太平天国运动从初中讲到高中作为农民起义运动再讲到大学,作为经典历史题材似乎已经谈论不出什么新意,再多说也就是清政府的不公待遇,太平天国在晚期走向内部斗争等等,但是《天国之秋》这本书却从国际视角来看待“太平天国运动”剖析了西方列国在太平天国中所扮演的角色。纵观中国历史,各王朝末期但凡经历了类似的
一  三分,  脚下的热土。  在十九大滚滚热浪的重温中,  带上七分诗意的天真踏上追太阳的梦境。  小村飘着,  年味的忙碌。  张罗,  在网络的飞奔中咫尺温馨。  南来北往的赶集人,  让小街在逢集的喧闹中五颜六色。  记下,  阿婆的叮咛。  年糕,  在张山摊位前那方方正正的回味中采摘。  蜜枣,  吃上瘾的红红火火甜让太爷爷放下了挂牵。  新年的对联,  乐坏了萝卜头今天大显身手的泼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