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语文教师普遍认识到了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注意发掘文本的思想感情内涵,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走出了语文教学漠视情感熏陶的误区。笔者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文体和具体的课本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手段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情感品质感染他们,促进他们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协调、健康发展。
情感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实施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情感教学的基础在于教师的情感投入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没有教师的情感投入,根本就谈不上情感教学。
1.教师对学生、教学倾注深厚的情感,是情感投入的基本出发点。教师的真情实感,来自于对学生的热爱和信任,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也只有当教师把真诚的情感融入教学中,才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当学生发表了独特的见解时,应热情地予以表扬;当学生的看法不够准确时,不轻易否定,应表示宽容;当学生的认识错误时,应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其明辨是非;当学生意见分歧相持不下时,不要简单地当裁判,应参与他们的讨论,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2.教师要恰如其分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做到情绪激扬,感情饱满,使学生意识到语文课的学习不仅是动动口、动动脑,而是需要投入激情的。此外,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学生喜欢这个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会有学习和参与的热情。
3.教师要保持情感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使自己的良好情绪和美好情感不间断地作用于学生。
总之,在情感教学中,教师要保持真诚的、积极的、稳定的情感,充分发挥情感的激励作用,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教师积极的情感和乐观的情绪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
(二)情感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情感激发
在情感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起着引导作用。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体会不出作者的感情,或体会得很肤浅。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激发情感时应注意:
1.把握情感激发的契机。教学过程具有不可预设性,学生的情绪情感波动性较强,把握适当的时机是优化阅读教学,提高情感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把握情感激发的契机,主要包括情感目标的传递时机、激情方法的运用时机、情感评价的实施时机等。教师必须随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向及心理需要,要及时给学生传递情感信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时,有的学生说海子幸福,有的说他内心很沉重。面对分歧,教师适机介绍起海子贫困的家境、可望不可及的爱情,他热爱的诗歌创作及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情况,使学生较自然地走进海子的内心世界,较准确地感受到年轻的诗人那复杂而深厚的情感。
2.善于激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展示在课堂之中,打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情感的共鸣,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采用多种形式的激情方法,如语言激情、情境激情、联想激情等,也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3.把握分寸。教师激发情感的目的在于引起、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告诉”、“灌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可用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情感的激发要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于煽情,又不能激发不到位。
(三)情感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的情感内化
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固然重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固然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等的增强及自身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情感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价值体验的构成部分,达到领悟内化的境界。没有情感的内化这一过程便不能实现情感教学的目的。
为达到此目的,教师需注意:
1.学生是阅读、体验的主体。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感受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体悟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讨论问题、表达情感的时间还给学生。如教《散步》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品味那些有情味的语句。如当“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时,让学生品味“慢慢地”、“稳稳地”两个词的内涵,说出自己对这两个词的不同感受,在对文本的体味中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思想内涵。
除师生共同涵泳文本外,还提倡学生“自读自悟”。即依托文本,让学生自己读和自己悟,读出自己的感受,悟出自己的东西。教师要像保护幼苗那样对待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也不能以某个学生的体验来要求全体学生。
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与作者对话,在不断的受到感染、不断的体验、不断的积累中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2.情感教学不可浅尝辄止。情感目标的实现一般经过反应(学生动情)、体验(学生入情)、内化(学生悟情)三个层次。当学生有了一些积极反应或产生了一些粗浅的体验时不能浅尝辄止,因为这种体验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而不是本质的东西,体验之功效也只是暂时的欣喜。师生应该进一步提炼概括、比较综合、评价领悟,进而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最终形成稳定的个性品格。
为了增强情感体验的能动性,强化情感教学的效应,教师要创造机会,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学文和做人结合起来。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可读可写,可歌可颂,可辩可论。如学习杜甫的四首律诗(《春望》、《客至》、《登高》、《登岳阳楼》)时,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组织“杜甫诗歌诵读赛”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受到感染。
情感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实施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情感教学的基础在于教师的情感投入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没有教师的情感投入,根本就谈不上情感教学。
1.教师对学生、教学倾注深厚的情感,是情感投入的基本出发点。教师的真情实感,来自于对学生的热爱和信任,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也只有当教师把真诚的情感融入教学中,才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当学生发表了独特的见解时,应热情地予以表扬;当学生的看法不够准确时,不轻易否定,应表示宽容;当学生的认识错误时,应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其明辨是非;当学生意见分歧相持不下时,不要简单地当裁判,应参与他们的讨论,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2.教师要恰如其分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做到情绪激扬,感情饱满,使学生意识到语文课的学习不仅是动动口、动动脑,而是需要投入激情的。此外,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学生喜欢这个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会有学习和参与的热情。
3.教师要保持情感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使自己的良好情绪和美好情感不间断地作用于学生。
总之,在情感教学中,教师要保持真诚的、积极的、稳定的情感,充分发挥情感的激励作用,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教师积极的情感和乐观的情绪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
(二)情感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情感激发
在情感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起着引导作用。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体会不出作者的感情,或体会得很肤浅。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激发情感时应注意:
1.把握情感激发的契机。教学过程具有不可预设性,学生的情绪情感波动性较强,把握适当的时机是优化阅读教学,提高情感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把握情感激发的契机,主要包括情感目标的传递时机、激情方法的运用时机、情感评价的实施时机等。教师必须随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向及心理需要,要及时给学生传递情感信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时,有的学生说海子幸福,有的说他内心很沉重。面对分歧,教师适机介绍起海子贫困的家境、可望不可及的爱情,他热爱的诗歌创作及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情况,使学生较自然地走进海子的内心世界,较准确地感受到年轻的诗人那复杂而深厚的情感。
2.善于激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展示在课堂之中,打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情感的共鸣,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采用多种形式的激情方法,如语言激情、情境激情、联想激情等,也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3.把握分寸。教师激发情感的目的在于引起、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告诉”、“灌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可用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情感的激发要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于煽情,又不能激发不到位。
(三)情感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的情感内化
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固然重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固然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等的增强及自身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情感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价值体验的构成部分,达到领悟内化的境界。没有情感的内化这一过程便不能实现情感教学的目的。
为达到此目的,教师需注意:
1.学生是阅读、体验的主体。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感受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体悟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讨论问题、表达情感的时间还给学生。如教《散步》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品味那些有情味的语句。如当“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时,让学生品味“慢慢地”、“稳稳地”两个词的内涵,说出自己对这两个词的不同感受,在对文本的体味中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思想内涵。
除师生共同涵泳文本外,还提倡学生“自读自悟”。即依托文本,让学生自己读和自己悟,读出自己的感受,悟出自己的东西。教师要像保护幼苗那样对待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也不能以某个学生的体验来要求全体学生。
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与作者对话,在不断的受到感染、不断的体验、不断的积累中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2.情感教学不可浅尝辄止。情感目标的实现一般经过反应(学生动情)、体验(学生入情)、内化(学生悟情)三个层次。当学生有了一些积极反应或产生了一些粗浅的体验时不能浅尝辄止,因为这种体验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而不是本质的东西,体验之功效也只是暂时的欣喜。师生应该进一步提炼概括、比较综合、评价领悟,进而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最终形成稳定的个性品格。
为了增强情感体验的能动性,强化情感教学的效应,教师要创造机会,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学文和做人结合起来。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可读可写,可歌可颂,可辩可论。如学习杜甫的四首律诗(《春望》、《客至》、《登高》、《登岳阳楼》)时,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组织“杜甫诗歌诵读赛”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