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遇到母语的干扰,而且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词汇量不足、语法知识欠缺等不利因素,都会影响交际。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心,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愿望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情境,给学生讲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用语,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和用。也可以在每一节课前安排5分钟的口语练习,由学生自选题目,用英语进行表达。课前口语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一个人进行演讲,可以两个人对话。也可以演出小品、短剧等。活动内容也非常丰富,如天气、电影、运动、人物、新闻等。学生表演以后,教师和其他同学可就内容进行提问,并加以鼓励。这种群体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课下阅读英语杂志、报纸,从各方面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英语的表达能力,也增加了词汇量,开阔了眼界。
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特别注意课堂学习用语的英语化。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好,就放弃课堂用语的英语化,而采取汉语讲授,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不利。二是要注意使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教学并非是形式越多就越好,而是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环节都要切合实际,有效果,要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强调“活学活用,入乡随俗”的原则
最近在《大河报》上读到一篇题为《独闯英伦的郑州女孩》的文章,讲一位郑州女学生到英国留学的经历。虽然她出国前已接受过3个月的托福培训并通过了考试,但当她初到英国就立刻感受到口语和听力是自己面临的最大困难。当她跟当地同学打招呼时说“Hello”,而她的英国同学却回了句“Hiya”;说“再见”时,同学们又来了句“Seeyou”。在酒吧、饭店,服务生为客人们倒酒、添茶水,客人感谢服务生时常说“Cheers”,可见“Cheers”不只是“干杯”,还有“谢谢”的意思。
读过这篇文章,我颇有感触,可见学习语言尽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语言毕竟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甚至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仅仅教语法、讲规律是不够的,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英文报纸、杂志及文学名著,随时记录经典段落、词句,做到“活学活用,入乡随俗”。在英语听说课上,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原版电影片段及一些有声杂志、书籍,如《疯狂英语》《走遍美国》等,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熟悉英语。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高 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习规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发展。为此,笔者就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创新欲望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例如,在“全等三角形”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可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图形,然后提出这样三个问题:①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两块,如果到店里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把两块都带去?②如果只需带一块,带哪一块?为什么?③如果不带玻璃,带数据,要不要把这块玻璃的三个角、三条边都量出来?为什么?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创造灵感和创新欲望也会由此而生。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大量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说明过程性目标的词语,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顶端滑动1米,那么底端是否滑动1米?请列出求底端滑动距离的方程,最后求出方程,并和同学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而且能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乐趣。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常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安排、练习层次的划分等,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提高思维水平。如课后习题的选择和安排,可根据不同的层次,设计成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探索性练习等多种形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加以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进行引导,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纠正,从而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心,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愿望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情境,给学生讲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用语,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和用。也可以在每一节课前安排5分钟的口语练习,由学生自选题目,用英语进行表达。课前口语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一个人进行演讲,可以两个人对话。也可以演出小品、短剧等。活动内容也非常丰富,如天气、电影、运动、人物、新闻等。学生表演以后,教师和其他同学可就内容进行提问,并加以鼓励。这种群体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课下阅读英语杂志、报纸,从各方面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英语的表达能力,也增加了词汇量,开阔了眼界。
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特别注意课堂学习用语的英语化。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好,就放弃课堂用语的英语化,而采取汉语讲授,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不利。二是要注意使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教学并非是形式越多就越好,而是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环节都要切合实际,有效果,要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强调“活学活用,入乡随俗”的原则
最近在《大河报》上读到一篇题为《独闯英伦的郑州女孩》的文章,讲一位郑州女学生到英国留学的经历。虽然她出国前已接受过3个月的托福培训并通过了考试,但当她初到英国就立刻感受到口语和听力是自己面临的最大困难。当她跟当地同学打招呼时说“Hello”,而她的英国同学却回了句“Hiya”;说“再见”时,同学们又来了句“Seeyou”。在酒吧、饭店,服务生为客人们倒酒、添茶水,客人感谢服务生时常说“Cheers”,可见“Cheers”不只是“干杯”,还有“谢谢”的意思。
读过这篇文章,我颇有感触,可见学习语言尽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语言毕竟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甚至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仅仅教语法、讲规律是不够的,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英文报纸、杂志及文学名著,随时记录经典段落、词句,做到“活学活用,入乡随俗”。在英语听说课上,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原版电影片段及一些有声杂志、书籍,如《疯狂英语》《走遍美国》等,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熟悉英语。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高 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习规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发展。为此,笔者就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创新欲望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例如,在“全等三角形”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可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图形,然后提出这样三个问题:①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两块,如果到店里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把两块都带去?②如果只需带一块,带哪一块?为什么?③如果不带玻璃,带数据,要不要把这块玻璃的三个角、三条边都量出来?为什么?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创造灵感和创新欲望也会由此而生。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大量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说明过程性目标的词语,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顶端滑动1米,那么底端是否滑动1米?请列出求底端滑动距离的方程,最后求出方程,并和同学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而且能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乐趣。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常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安排、练习层次的划分等,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提高思维水平。如课后习题的选择和安排,可根据不同的层次,设计成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探索性练习等多种形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加以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进行引导,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纠正,从而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