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锦16块试验区非均质性严重和长期注水开发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的特点,结合储层特征,为改善了二元驱开发效果,制定了一套調控技术。
关键词: 非均质性;调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TE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2-0205-01
前 言
锦16块试验区是一个高孔高渗的稀油油藏,非均质性严重,到2011年4月份转化学驱前区块综合含水已经高到96.0%,采出程度达47%。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已经形成了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注水压力偏低,吸液剖面严重不均,严重制约了试验区开发效果。本文首先根据油藏实际特点,开展整体调驱和注入配方体系优化,降低了优势通道和非均质性对二元驱开发效果的影响。有效缓解了开发矛盾,提高了二元驱开发效果,使日产油由100吨上升到172吨,综合含水由96.0%下降至91.5%,二元驱工业化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 开展整体调驱,减小优势渗流通道影响
1.1试验区优势通道影响明显。
空白水驱初期,注入井的注入压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初期平均注水压力仅1.5MPa,且注水压力上升缓慢,说明在长期注水开发情况下,注采井间已经普遍发育大孔道,从而导致注入压力低且上升缓慢。在纵向上高渗透主力层与非主力层相比,为优势渗流通道,注入水波及程度较高。
1.2调驱方式的确定及调驱井的选择。
针对该块地质特点和开发存在问题,开展了整体调驱研究。试验区调驱按照弱、强胶和体膨颗粒调驱三种方式进行,其中转注以来注入压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吸水厚度比例小这类井采用体膨颗粒调驱;具有较高的注入压力、但有较突出的相对吸水量且层间渗透性差异较大,这类井采用强凝胶调驱;对于层间吸水差异较小,无明显强吸水层,这类井开展弱凝胶调驱。按照上述标准,全试验区共实施调驱12口井,其中实施强凝胶调驱3口,体膨颗粒调驱5口,实施弱凝胶调驱4口。
2 结合油藏实际特点,优化注入配方体系
室内研究表明,对于非均质性严重(变异系数在0.65-0.85)的油藏,二元复合驱中聚合物驱的对采收率增幅的贡献占2/3,这主要是由于聚合物溶液增加了驱替液的粘度,降低了水相渗透率,改善了驱替液的流度,提高了平面波及效率,克服了注水指进,又提高了垂向波及效率,增加了吸水厚度[3]。
2.1现场动态反应,波及体积需进一步扩大。
通过原前置段塞尺寸(0.04PV)高浓度聚合物的注入,试验区平均单井注入压力有了明显提升,但部分井提升幅度小,且仍有提升趋势,而井间注入压差较大,最大压差为3.5MPa。另外,统计试验区前置段塞12口注入井吸液状况,发现平均单井吸液厚度比例仅59.0%,有8口井吸液状况较差,比例占66.7%。
2.2前置段塞尺寸及聚合物浓度对二元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
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研究前置段塞尺寸、主段塞聚合物浓度等参数对采收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保持前置段塞浓度及主段塞配方不变时,增加前置段塞尺寸至0.1PV时驱油效果明显增大。同时,在主段塞阶段,将聚合物浓度提高至2000-2400mg/L时,可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这主要是由于增加前置段塞的尺寸和提高主段塞的聚合物浓度,驱油体系的粘弹性增加,对非均质油藏的调剖能力增强,扩大了波及体积,同时使得孔喉中的残余油两端均被高粘弹性驱油剂不同程度地“拽”出,降低孔隙中残余油饱和度,提高了驱油效率。
3调控后现场实施效果评价
3.1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通过以上一系列动态调控技术,试验区日产油由100吨稳步上升至172吨,含水由96.0下降至91.5%,38口油井中,有30口不同程度见效,其中中心井全部见效,试验区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3.2主要评价指标均趋好。
与空白水驱末期相比,注入压力提升5.1MPa,视阻力系数2.12,与其他同类油田相比较,提升幅度正常。
储层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平均单井吸液厚度由8.6米提升至12.4m,厚度比例提升38%,跟踪的12口注入井, 8口井剖面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比例达82.1%。
在油水全分析化验中,采出液流体中Cl离子含量有所增加,证明聚驱较水驱波及体积扩大,改善了油层动用情况,但胶质、沥青质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表活剂洗油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
4 结论
(1)对于非均质性强的油藏,应结合现场实际生产动态,前期应尽可能通过提高注入液粘度建立较强的残余阻力系数来降低油藏非均质程度,有利于后续表面活性剂发挥洗油功能。
(2)对于高孔高渗油藏,水驱转化学驱阶段,应实施整体调驱,封堵优势通道,从而扩大了波及体积。
参考文献
[1] 陈铁龙.三次采油概论[M]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4~36.
[2] 卢祥国.大庆油田北二区西部注聚井堵塞原因及预防措施.油田化学.2002(3).
[3] 刘洋,刘春泽.杨付林.高浓度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实验研究.石油钻采工艺。2006;28( 4 ):33~35.
关键词: 非均质性;调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TE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2-0205-01
前 言
锦16块试验区是一个高孔高渗的稀油油藏,非均质性严重,到2011年4月份转化学驱前区块综合含水已经高到96.0%,采出程度达47%。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已经形成了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注水压力偏低,吸液剖面严重不均,严重制约了试验区开发效果。本文首先根据油藏实际特点,开展整体调驱和注入配方体系优化,降低了优势通道和非均质性对二元驱开发效果的影响。有效缓解了开发矛盾,提高了二元驱开发效果,使日产油由100吨上升到172吨,综合含水由96.0%下降至91.5%,二元驱工业化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 开展整体调驱,减小优势渗流通道影响
1.1试验区优势通道影响明显。
空白水驱初期,注入井的注入压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初期平均注水压力仅1.5MPa,且注水压力上升缓慢,说明在长期注水开发情况下,注采井间已经普遍发育大孔道,从而导致注入压力低且上升缓慢。在纵向上高渗透主力层与非主力层相比,为优势渗流通道,注入水波及程度较高。
1.2调驱方式的确定及调驱井的选择。
针对该块地质特点和开发存在问题,开展了整体调驱研究。试验区调驱按照弱、强胶和体膨颗粒调驱三种方式进行,其中转注以来注入压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吸水厚度比例小这类井采用体膨颗粒调驱;具有较高的注入压力、但有较突出的相对吸水量且层间渗透性差异较大,这类井采用强凝胶调驱;对于层间吸水差异较小,无明显强吸水层,这类井开展弱凝胶调驱。按照上述标准,全试验区共实施调驱12口井,其中实施强凝胶调驱3口,体膨颗粒调驱5口,实施弱凝胶调驱4口。
2 结合油藏实际特点,优化注入配方体系
室内研究表明,对于非均质性严重(变异系数在0.65-0.85)的油藏,二元复合驱中聚合物驱的对采收率增幅的贡献占2/3,这主要是由于聚合物溶液增加了驱替液的粘度,降低了水相渗透率,改善了驱替液的流度,提高了平面波及效率,克服了注水指进,又提高了垂向波及效率,增加了吸水厚度[3]。
2.1现场动态反应,波及体积需进一步扩大。
通过原前置段塞尺寸(0.04PV)高浓度聚合物的注入,试验区平均单井注入压力有了明显提升,但部分井提升幅度小,且仍有提升趋势,而井间注入压差较大,最大压差为3.5MPa。另外,统计试验区前置段塞12口注入井吸液状况,发现平均单井吸液厚度比例仅59.0%,有8口井吸液状况较差,比例占66.7%。
2.2前置段塞尺寸及聚合物浓度对二元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
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研究前置段塞尺寸、主段塞聚合物浓度等参数对采收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保持前置段塞浓度及主段塞配方不变时,增加前置段塞尺寸至0.1PV时驱油效果明显增大。同时,在主段塞阶段,将聚合物浓度提高至2000-2400mg/L时,可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这主要是由于增加前置段塞的尺寸和提高主段塞的聚合物浓度,驱油体系的粘弹性增加,对非均质油藏的调剖能力增强,扩大了波及体积,同时使得孔喉中的残余油两端均被高粘弹性驱油剂不同程度地“拽”出,降低孔隙中残余油饱和度,提高了驱油效率。
3调控后现场实施效果评价
3.1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通过以上一系列动态调控技术,试验区日产油由100吨稳步上升至172吨,含水由96.0下降至91.5%,38口油井中,有30口不同程度见效,其中中心井全部见效,试验区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3.2主要评价指标均趋好。
与空白水驱末期相比,注入压力提升5.1MPa,视阻力系数2.12,与其他同类油田相比较,提升幅度正常。
储层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平均单井吸液厚度由8.6米提升至12.4m,厚度比例提升38%,跟踪的12口注入井, 8口井剖面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比例达82.1%。
在油水全分析化验中,采出液流体中Cl离子含量有所增加,证明聚驱较水驱波及体积扩大,改善了油层动用情况,但胶质、沥青质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表活剂洗油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
4 结论
(1)对于非均质性强的油藏,应结合现场实际生产动态,前期应尽可能通过提高注入液粘度建立较强的残余阻力系数来降低油藏非均质程度,有利于后续表面活性剂发挥洗油功能。
(2)对于高孔高渗油藏,水驱转化学驱阶段,应实施整体调驱,封堵优势通道,从而扩大了波及体积。
参考文献
[1] 陈铁龙.三次采油概论[M]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4~36.
[2] 卢祥国.大庆油田北二区西部注聚井堵塞原因及预防措施.油田化学.2002(3).
[3] 刘洋,刘春泽.杨付林.高浓度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实验研究.石油钻采工艺。2006;28( 4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