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衔接 点化学生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e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指学生以教师设计的“活动单”为媒介,在“活动”中进行合作探究、自主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然而有时学生的探究并不能如课前预设的那样完整全面,那样准确到位,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机智的衔接过渡。
  在教学《幽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被毁之前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根据提出的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地与文本对话,努力地寻找着那些符合要求的句子。徘徊在课堂上,发现他们都在认真地勾画,仔细地揣摩,不时地批注。几分钟以后,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到了全班展示时,都是从词语的运用、语句的修辞、精彩的描写、情感的表达等角度具体分析了古藤“盘曲而上”的姿态、“闯入鼻官”的幽香、“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色彩。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第八节,只抓住了藤萝的外在的形象美,他们的目光为什么如此狭隘呢?文中体现了古藤内在美的句子难道他们熟视无睹吗?经验表明,不能批评责怪。于是这样总结过渡:“我们大家都从古藤的形、色、味等方面,感受到了古藤萝的外在形象美,不过,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它的内心,关注它的性情、品质。藤萝的外形是美丽的,那么内在的精神品质如何呢?”话音刚落,学生觉得自己对古藤的分析似乎还很肤浅,于是他们又一次潜入文中,去探究其内在的精神美。五分钟后,思维活跃的组已举手示意他们已经有了新的发现,片刻之后,已有百分之八十的组举手了。全班交流时,学生用“善良”“友好”“无私奉献”等词语,概括了藤萝崇高的精神品质。听着学生准确的理解,心头一阵激动,这个活动环节,在巧妙的衔接引导下,终于圆满解决了。
  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着,不知不觉已讨论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株藤萝为什么会成为作者唯一的一点安慰?”学生的理解是:因为其他藤萝都被砍断了,唯有这棵幸存。是啊,远离了文革年代的学生,他们怎能理解其中的缘由呢!于是给他们用屏幕出示了一段资料:季羡林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散文《二月兰》中写到的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心情,他写道:“我当时日子实在非常难过。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谓是非颠倒,人妖难分,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走在藤萝下面,嗅着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也就不由得感受到世界之美而留恋人生了。这株历经沧桑仍充满活力的藤萝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勇气。”看完了资料,学生神色凝重,恍然大悟中,终于明白了这株燕园中的古藤萝,在作者的心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的根源。
  以上两个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解决,源于运用了巧妙的衔接过渡,点化了学生。通过适时总结评价、设计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感受了藤萝之美。教师要善用递进式的话语衔接过渡,将教学内容步步引向深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跃而获之”的念头,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当然活动衔接的语言应灵活多变,不必拘泥于形式,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可用说明性的语言交代不同的内容或知识点的意义,还可对人物或事件作简要的评价。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株藤萝为什么会成为作者唯一的一点安慰?”的时候,就是通过记叙性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季羡林的一段生活资料。
  本着“衔接过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原则,衔接的语言应力求从活动内容的需要出发,灵活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只要精心设计,衔接过渡的语言一定能够成为学生成功解决问题的一盏指路明灯。
其他文献
语言文字训练,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曾一度被冷落的语言文字训练,越来越受到语文界同仁、特别是教学一线教师的重视。大家认为:为了减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效劳动,把语文课上得扎实而富有成效,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因此,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正确看待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一、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结合起来  就“训练”而言,
期刊
关于人的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中国古代就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说法。然而,“完人逻辑”的思维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却并未彻底消亡,目前教育评价中的“全优发展观”就是“完人逻辑”的变异。其表现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评价中屡见不鲜,新课程改革后有愈演愈烈之势,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此甚至已经习以为常了。  一、“全优发展观”是对全面发展思想的扭曲和异化  关于人的发展性,早在古代就有许多先哲给予了关注。古希腊
期刊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并形成自己的民族灵魂,这个民族与国家才能传承和繁衍。中华诗词,无疑是这种特质文化中最绚烂和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诗词对中学生的意义:  首先,诗词继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而对有生命力的爱国诗词的传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诗以言
期刊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作为教师,充当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好以下三件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积极推广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为什么呢?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的语言不尽相同,甚至于千差万别。积极推广普通话,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经济日益全球化、
期刊
阅读教学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享受精神的洗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中外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在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艺术瑰宝。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使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文学艺术熏陶,还能使学生体悟人生的经验与智慧,激发学生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  一、阅读小组的划分  每学期,根据学生阅读水平差异,把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作文能力不强、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惧怕作文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给他们以引导,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厌弃作文、甚至厌弃学习语文的心理。那么该如何给他们正确引导来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作文  什么是作文?作文就是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说白了,也就是把自己内心所思所想,用文字清楚地表述出来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写错别字、字写得不规范的中小学生已经为数不少,特别是初中学生的书写水平很不乐观。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汉语的规范书写被忽视,乱写乱画、潦草、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学生对汉语文字的美和丑、规范与否也分辨不清,学生的书写确实令人担忧。  一、写字教学的现状  学生为什么如此忽视写字呢?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现在的中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少纸、无纸时代。现在的
期刊
自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的课文。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只要学习得法,学生自己学习自读课文是完全可以达到学习目标的。  读提示。现在的语文课本,不论是讲读课文(精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略读课文),在每篇课文的正文前面都有一个导入框,框内的内容就是“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我们就可以以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时,首先认真研读提示。“提示”一
期刊
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指导下,许多初中语文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在操作层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来自教师方面的:  提问随意化:教师不能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而是根据主观想象随意提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目的性不强,对朗读的认识不足;朗读的范围、方式选择不当;缺乏正確的朗读指导;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什么对策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认识  朗读是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