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见解。
一、培养创新意识
(1)教学氛围的重要性。教学氛围设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一节课的掌握程度,因为一个好的氛围能激发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教师、同学之间要经常交流,使学生感觉到上课时自己就是主人,这样学生就有满足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坚持,长期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慢慢地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
(2)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一切事情的解决其实都来源于好奇,可以说,如果没有人们对事物感到好奇,就不可能有新事物的发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实,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来源于人们的好奇。牛顿看见苹果下落对此感到好奇,经过思考发现了万有定律,门捷列夫对元素性质的好奇,绘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奥托对内燃机的好奇,使他发明了四冲程内燃机,威尔伯·莱特对鸟飞行感到好奇,经过研究他成功试飞了人类第一架飞机……如果没有这许许多多的好奇心,创造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设计问题情境。设疑是一种很有效的培养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设疑能让学生对学科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上课时自己有一个重难点,这对学生掌握新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但设疑也不能盲目,必须要熟悉教材内容和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再进行疑问的设疑。设疑时难度要适中,不能让学生感觉太难,太难会让学生有畏惧感,难度适中才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二、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人而异,有的学生有很好的创新精神,而有的比较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较大的反差呢?就是因为这种精神是经过长年累月积累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创新精神是后天培养而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大力培养它。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没有动机就不会有创新,可以说动机是创新之母,但所有的创新动机都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且都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如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制造出来“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失败是创新的精神。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爱迪生寻找制取灯丝的材料时经过了上千次实验才找到了钨丝,居里夫人发现钋时已经身染重病,但她仍然刻苦研究……从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要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一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联想。如讲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氧气的性质和所用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并选择实验装置,进而思考每套装置的不同和简易程度,从中归纳制取氧气时的注意事项,并让学生思考氧气为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最后让学生归纳出什么气体用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讲到苯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不存在独特键时它的性质会发生什么变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认真听取,对的要进行鼓励,错的要分析、指出错误之处,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一定不要只说对的,而把错的放到一边,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强调解题时的灵活性,让学生明白不管解什么题时,都让学生仔细考虑,用常规方法解决之后,再寻找其他的解决方法,从中比较得出最简单的一种,并且让学生形成这样的习惯,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方法。如判断CO2和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学生可能不假思考就会说答案是Na2CO3。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先提问Na2CO3溶液和CO2能否反应?学生是知道的,进而再进行分析,既然这两种物质可以起反应,那么若CO2反应后有剩余,产物就和CO2完全反应是不同的,最后分析产物不同的原因,引出有些反应的产物其实是和反应物的量是有关的这样一个结论,即过量问题的解决。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如果不能认真仔细地观察,就不可能有新事物的发现。可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但在学校教育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实验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只有通过做实验,才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课本上要求做的实验,教师都要让学生去做,一定不能用口述的方法去解决实验问题。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一、培养创新意识
(1)教学氛围的重要性。教学氛围设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一节课的掌握程度,因为一个好的氛围能激发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教师、同学之间要经常交流,使学生感觉到上课时自己就是主人,这样学生就有满足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坚持,长期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慢慢地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
(2)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一切事情的解决其实都来源于好奇,可以说,如果没有人们对事物感到好奇,就不可能有新事物的发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实,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来源于人们的好奇。牛顿看见苹果下落对此感到好奇,经过思考发现了万有定律,门捷列夫对元素性质的好奇,绘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奥托对内燃机的好奇,使他发明了四冲程内燃机,威尔伯·莱特对鸟飞行感到好奇,经过研究他成功试飞了人类第一架飞机……如果没有这许许多多的好奇心,创造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设计问题情境。设疑是一种很有效的培养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设疑能让学生对学科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上课时自己有一个重难点,这对学生掌握新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但设疑也不能盲目,必须要熟悉教材内容和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再进行疑问的设疑。设疑时难度要适中,不能让学生感觉太难,太难会让学生有畏惧感,难度适中才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二、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人而异,有的学生有很好的创新精神,而有的比较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较大的反差呢?就是因为这种精神是经过长年累月积累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创新精神是后天培养而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大力培养它。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没有动机就不会有创新,可以说动机是创新之母,但所有的创新动机都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且都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如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制造出来“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失败是创新的精神。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爱迪生寻找制取灯丝的材料时经过了上千次实验才找到了钨丝,居里夫人发现钋时已经身染重病,但她仍然刻苦研究……从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要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一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联想。如讲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氧气的性质和所用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并选择实验装置,进而思考每套装置的不同和简易程度,从中归纳制取氧气时的注意事项,并让学生思考氧气为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最后让学生归纳出什么气体用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讲到苯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不存在独特键时它的性质会发生什么变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认真听取,对的要进行鼓励,错的要分析、指出错误之处,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一定不要只说对的,而把错的放到一边,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强调解题时的灵活性,让学生明白不管解什么题时,都让学生仔细考虑,用常规方法解决之后,再寻找其他的解决方法,从中比较得出最简单的一种,并且让学生形成这样的习惯,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方法。如判断CO2和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学生可能不假思考就会说答案是Na2CO3。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先提问Na2CO3溶液和CO2能否反应?学生是知道的,进而再进行分析,既然这两种物质可以起反应,那么若CO2反应后有剩余,产物就和CO2完全反应是不同的,最后分析产物不同的原因,引出有些反应的产物其实是和反应物的量是有关的这样一个结论,即过量问题的解决。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如果不能认真仔细地观察,就不可能有新事物的发现。可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但在学校教育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实验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只有通过做实验,才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课本上要求做的实验,教师都要让学生去做,一定不能用口述的方法去解决实验问题。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