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尽管学生活动挺多,但缺乏思维含量,学生更多还是粗浅体验“动手做”的过程,活动所获结论很多是已知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本位思想严重,教学时更多是从自身教学需要出发,很少顾及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
因此,要改变上述现状,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儿童本位”教学观,让科学课堂回归于提升儿童科学素养。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进行改变,让科学课堂回归儿童本位,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一、制定儿童能及的教学目标
笔者发现,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比较“含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学目标面面俱到,科学知识、探究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种目标一应俱全;教学目标过易,学生无须学习,已经达成;教学目标太难,超越学生认知水平,无法达成。更有甚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教学目标成为一种摆设。
要让教学目标真正引领教学活动,教师需要综合课标、教材、学情、环境等多种因素,制定繁简有度、难易适中、学生能及的教学目标,力求学生能够当堂达成目标。教师要善于将教学目标分段化推进,集中化训练,即“将不同的教学目标分散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将类似的教学目标集中训练一段时间”,不求每一堂课都完整达成《课标》规定的所有目标,但求每一堂课都能有重点训练目标,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有崭新的收获。
二、安排儿童可亲的教学内容
教材受编写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内容已不完全适合现在的学生。为提高课堂学习兴趣,教师要摒弃“教材本位”思想,立足学生已有认知,安排学生容易亲近的教学内容,通过“删相类似的”、“合有联系的”、“拓可挖掘的”等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重组,有效拓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1.删:相类似的
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通常会在相同知识点下安排多个类似的活动。为提高课堂活动效率,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删减,选取最具代表性、最贴近学生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让学生深入探究活动。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排序》一课,教材安排了对铅笔、年轮、塑料膜等进行排序活动。教学中可以选择更贴近学生的铅笔进行重点排序,找出给铅笔排序标准可以是“划痕的粗细”、“划痕颜色的深浅”、“划时的软硬”等。
2.合:有联系的
为降低学习难度,教材常常会把同一知识体系拆分成若干小知识点,分布在不同单元或课文中。这样的安排容易导致学生在认知上出现断点,不利于他们知识体系的建构。为此,对于前后有联系的内容,教师可将原有教材顺序打乱,将相关的知识点合并成连续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师可以把第二课《把固体放到水里》和第五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两课活动放在同一课中进行,在学生观察到物体放入水中有沉浮现象后,紧接着探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样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有结构的“沉浮”概念。
3.拓:可挖掘的
教材编写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某些知识只能粗淺涉猎,还有尚待拓展的空间。倘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感兴趣,教师不妨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多深入探究的时空舞台,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认知。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中有什么》,教师可以选择“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一样吗”作为拓展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提供氧气、二氧化碳探测仪,让学生借助仪器检测出呼气前后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以此丰富对“空气”的认知。
三、采用儿童乐学的教学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持续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越小,其注意力保持时间越短。笔者实践后发现,教师采用实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迁移等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可以显著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度。
1.勤用实验,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的很多知识是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获取的,学生在亲历如科学家般的探究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获得认知,掌握方法,锻炼技能。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采用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好实验活动,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活动时人人有事可做。
2.活用媒体,突破认知瓶颈
小学科学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并非都是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有些知识的传递,仅有教材的插图、学生的模拟实验还是不够的,需要教师采用更为直接的方式让学生“看明白”。为此,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影音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资源包、虚拟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媒体手段打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突破认知瓶颈,建构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如四年级“声音的传播”、六年级“地球内部构造”等诸多内容。
3.善用迁移,引导自主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能动的,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后是非常愿意进行自我挑战的。我们时常可以发现,老师还没发令动手实验,有些学生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在老师的眼皮子地下偷偷开始动手操作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科学学习积累的经验,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迁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通常情况下,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课,教师需要引领他们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他们熟悉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及基本方法。进入四年级,学生已经了解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教师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在某些探究环节上进行自主设计(如实验方法设计)。升入五、六年级,学生经过前几年科学学习的累积,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教师可以尝试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
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发展,不只是知识的简单累积,更是学习能力、探究技能、意志品质、科学精神的综合提升。每一位科学教师要牢固树立“儿童本位”的教学思想,用心经营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课堂,让它回归并服务于儿童,成为儿童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成长成才的沃土。
【作者单位: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 江苏】
因此,要改变上述现状,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儿童本位”教学观,让科学课堂回归于提升儿童科学素养。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进行改变,让科学课堂回归儿童本位,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一、制定儿童能及的教学目标
笔者发现,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比较“含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学目标面面俱到,科学知识、探究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种目标一应俱全;教学目标过易,学生无须学习,已经达成;教学目标太难,超越学生认知水平,无法达成。更有甚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教学目标成为一种摆设。
要让教学目标真正引领教学活动,教师需要综合课标、教材、学情、环境等多种因素,制定繁简有度、难易适中、学生能及的教学目标,力求学生能够当堂达成目标。教师要善于将教学目标分段化推进,集中化训练,即“将不同的教学目标分散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将类似的教学目标集中训练一段时间”,不求每一堂课都完整达成《课标》规定的所有目标,但求每一堂课都能有重点训练目标,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有崭新的收获。
二、安排儿童可亲的教学内容
教材受编写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内容已不完全适合现在的学生。为提高课堂学习兴趣,教师要摒弃“教材本位”思想,立足学生已有认知,安排学生容易亲近的教学内容,通过“删相类似的”、“合有联系的”、“拓可挖掘的”等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重组,有效拓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1.删:相类似的
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通常会在相同知识点下安排多个类似的活动。为提高课堂活动效率,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删减,选取最具代表性、最贴近学生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让学生深入探究活动。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排序》一课,教材安排了对铅笔、年轮、塑料膜等进行排序活动。教学中可以选择更贴近学生的铅笔进行重点排序,找出给铅笔排序标准可以是“划痕的粗细”、“划痕颜色的深浅”、“划时的软硬”等。
2.合:有联系的
为降低学习难度,教材常常会把同一知识体系拆分成若干小知识点,分布在不同单元或课文中。这样的安排容易导致学生在认知上出现断点,不利于他们知识体系的建构。为此,对于前后有联系的内容,教师可将原有教材顺序打乱,将相关的知识点合并成连续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师可以把第二课《把固体放到水里》和第五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两课活动放在同一课中进行,在学生观察到物体放入水中有沉浮现象后,紧接着探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样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有结构的“沉浮”概念。
3.拓:可挖掘的
教材编写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某些知识只能粗淺涉猎,还有尚待拓展的空间。倘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感兴趣,教师不妨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多深入探究的时空舞台,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认知。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中有什么》,教师可以选择“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一样吗”作为拓展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提供氧气、二氧化碳探测仪,让学生借助仪器检测出呼气前后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以此丰富对“空气”的认知。
三、采用儿童乐学的教学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持续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越小,其注意力保持时间越短。笔者实践后发现,教师采用实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迁移等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可以显著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度。
1.勤用实验,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的很多知识是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获取的,学生在亲历如科学家般的探究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获得认知,掌握方法,锻炼技能。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采用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好实验活动,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活动时人人有事可做。
2.活用媒体,突破认知瓶颈
小学科学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并非都是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有些知识的传递,仅有教材的插图、学生的模拟实验还是不够的,需要教师采用更为直接的方式让学生“看明白”。为此,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影音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资源包、虚拟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媒体手段打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突破认知瓶颈,建构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如四年级“声音的传播”、六年级“地球内部构造”等诸多内容。
3.善用迁移,引导自主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能动的,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后是非常愿意进行自我挑战的。我们时常可以发现,老师还没发令动手实验,有些学生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在老师的眼皮子地下偷偷开始动手操作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科学学习积累的经验,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迁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通常情况下,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课,教师需要引领他们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他们熟悉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及基本方法。进入四年级,学生已经了解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教师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在某些探究环节上进行自主设计(如实验方法设计)。升入五、六年级,学生经过前几年科学学习的累积,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教师可以尝试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
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发展,不只是知识的简单累积,更是学习能力、探究技能、意志品质、科学精神的综合提升。每一位科学教师要牢固树立“儿童本位”的教学思想,用心经营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课堂,让它回归并服务于儿童,成为儿童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成长成才的沃土。
【作者单位: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