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对高中物理力学实验进行分析,分别从物理课堂上运用实验教学的意义、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开展现状、提高促进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三个方面来阐述,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提供科学对策。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分析
实验的开展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通过实验活动能够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
一、物理课堂上开展实验教学的意义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很多理论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过程加深理解物理知识。物理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物理实验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理解所学知识,还可以增加物理知识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透过物理现象看本质,提高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实验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理解晦涩的物理知识概念,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加强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因此,物理课堂应加强实验教学法的运用,变学生为学习主体。
二、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开展现状
首先,高中物理教师不注重课堂实验的重要性。新课程理念下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应试教育影响,在实际的物理课堂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被重视。为了节省时间讲授知识点或做习题,一些教师没有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是让学生想象实验或者直接跳过实验。其次,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操作而选择在课堂中进行实验,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忽视自己动手做实验的重要性。最后,学校物理实验设备不完善,很多实验器材老化不能用,也不具备专门的物理实验室,导致很多物理实验无法开展。
三、促进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极其重要。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在课堂中,学生应该认真听讲,具体来说,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课前预习教师将要讲解的内容,将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标记下来,以便在教师讲解过程中重点听讲。其次,在教师讲解过程中,紧跟教师思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如在研究落体运动时,教师将铁片与小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扔下,可看到铁片下落得快;将小纸片揉成纸团再与铁片从同一高度同时扔下,可看到二者几乎同时落地;将大纸片与小纸片揉成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扔下,可看到轻的小纸团下落得快。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验的强烈对比,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跳出“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相关”的错误印象,并且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空气阻力的影响。通过对空气阻力的分析,学生意识到空气阻力使落体运动变得复杂,从而启发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最后,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并做好笔记,进行总结,把新学的知识点与前面所学的知识点相联系,明确掌握物理概念,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认知结构。
2.建立实验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重视道理的讲解,忽略实践过程,只重视实验结果是否正确,不重视实验的过程和学生是否有收获,师生缺乏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应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公开、公正地评定学生的认知和操作过程、能力和情感态度。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综合能力的评价,确保评价具备互动性和动态性,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评价中。从评价内容来说,该教学方式重视评价学生在物理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不把实验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参与度、物理实验设计质量以及实验态度等方面。此外,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形成性评价的鼓励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探索和进取精神的提高。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最后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促使学生在物理实验活动过程中,提高物理实验实践能力,理解基础物理知识,深化物理知识本质,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芮文光.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培养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92-93.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分析
实验的开展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通过实验活动能够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
一、物理课堂上开展实验教学的意义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很多理论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过程加深理解物理知识。物理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物理实验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理解所学知识,还可以增加物理知识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透过物理现象看本质,提高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实验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理解晦涩的物理知识概念,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加强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因此,物理课堂应加强实验教学法的运用,变学生为学习主体。
二、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开展现状
首先,高中物理教师不注重课堂实验的重要性。新课程理念下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应试教育影响,在实际的物理课堂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被重视。为了节省时间讲授知识点或做习题,一些教师没有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是让学生想象实验或者直接跳过实验。其次,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操作而选择在课堂中进行实验,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忽视自己动手做实验的重要性。最后,学校物理实验设备不完善,很多实验器材老化不能用,也不具备专门的物理实验室,导致很多物理实验无法开展。
三、促进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极其重要。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在课堂中,学生应该认真听讲,具体来说,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课前预习教师将要讲解的内容,将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标记下来,以便在教师讲解过程中重点听讲。其次,在教师讲解过程中,紧跟教师思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如在研究落体运动时,教师将铁片与小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扔下,可看到铁片下落得快;将小纸片揉成纸团再与铁片从同一高度同时扔下,可看到二者几乎同时落地;将大纸片与小纸片揉成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扔下,可看到轻的小纸团下落得快。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验的强烈对比,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跳出“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相关”的错误印象,并且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空气阻力的影响。通过对空气阻力的分析,学生意识到空气阻力使落体运动变得复杂,从而启发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最后,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并做好笔记,进行总结,把新学的知识点与前面所学的知识点相联系,明确掌握物理概念,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认知结构。
2.建立实验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重视道理的讲解,忽略实践过程,只重视实验结果是否正确,不重视实验的过程和学生是否有收获,师生缺乏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应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公开、公正地评定学生的认知和操作过程、能力和情感态度。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综合能力的评价,确保评价具备互动性和动态性,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评价中。从评价内容来说,该教学方式重视评价学生在物理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不把实验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参与度、物理实验设计质量以及实验态度等方面。此外,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形成性评价的鼓励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探索和进取精神的提高。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最后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促使学生在物理实验活动过程中,提高物理实验实践能力,理解基础物理知识,深化物理知识本质,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芮文光.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培养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