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移是一种素养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fer_hf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手写我心”是写作者最基本的特质,是“诗言志”由动力转化为显现的“发乎情、止乎礼”的过程与结果。在现实的大背景下,这种表现力就是一个诗人该有的素养。而在崔完生的诗集《所有的可能都叫运移》(以下简称《运移》)中,我看到了这样的素养,就是记录时代、关注生活。
  一个文本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一首诗歌可以有多种解读,但其最核心的,永远是作者的立场、情感和思想。从文本上讲,《运移》作为一部石油题材的诗歌选集,对抽象的工业术语、科技名词、现场存在进行诗意的书写,意象序列中的设备、器械、技术、工艺与情感、情怀有机融合,让物与我在诗行内外彼此相关,又彼此相忘。在熟悉与陌生的临界点上,把工业化、现代化与普通人的日常同轨并线,让诗歌一次又一次触摸到地层的温度和地表的激情。如果说文学是我们思想的化工廠,那么工业就是现代文明的催化剂,把生活这个原材料加工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必需品。尽管文学质涵万事万物,但在具体的结合中,受限于题材、文本、环境、意象等等因素,尤其是作为文学样式的诗歌,与工业的结合有先天的间隙,甚至带着些许牵强和空泛,即使刻意溶解中也大多因为形而上而备受质疑与白眼。作为一个浸淫诗歌多年的诗人,崔完生并没有忌讳这些,因为和写作同龄的,是他在石油工业中更深的沉入和敏感,他有足够的火候和功夫,来探索、寻找、驾驭石油工业和诗歌之间的切口,并从中发出牵一发动全身的穿透力和观者同吟的感染力。
  第一个切口,便是工业中的人。一百多年的石油开发历史,诞生了诸多名留青史的人物,比如《梦溪笔谈》的作者、第一个命名石油的沈括。
  他知道石油很重要
  有一天会“大行于世”
  他却没有预测到石油以后会成为
  大地上巨变的根源
  他也没有预测到
  自己仅仅是多看了石油一眼
  就成为了战争的第一个受害者
  尽管那一眼
  只有发现
  没有贪婪
  ——《沈括》
  还有毛泽东曾亲笔题词的陈振夏……但更多的,是那些支撑石油的普通人,比如小媳妇大姑娘组成的女子采油队,比如井场种菜的人,比如父子或夫妻石油工这样的特别群体,还有那么多我们身边的“巨人”赵根、宋杰、米强、雷东虎等等,他们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他们微小的表情和经历,都成为了诗歌的语言和情感,而这些日常的或欣喜或疼痛或纯粹或慌乱甚至微不足道的人物,阳春白雪中嵌入下里巴人诗意的光芒,定义里枯燥、干涩的工业被鲜活的人物在诗歌里解构、重组,然后以一体化的方式呈现表达出来。
  第二个切口,是工业中的事。没有一个个事件,就没有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石油工业中那些广为人知、不为人知的事件,譬如夜晚的井场、油区的慰问、巡线的工作、想家的女工,还有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的诞生、怀想中的革命战争年代、扶贫的故事等等,一件事和时间的化学催化,一群人和一座座山的对话,一个个情景通过文字的诗性再现,让我们感受到时代里石油工业的变迁、石油人的变迁、与石油相关的我们生活的变迁。诗歌记录生活反映思想的艺术追求和文化传承,也得到了重现。
  把时光的电池卸下
  让时间停在1907年的秋天
  停在一个名叫延长的县城边
  ……
  我来拜谒这地下的火焰
  刚刚一低头
  就听见铁器的摩擦声自地心传来
  抬起身子
  阳光的雨瀑就刺痛眼底的渴念
  这是大河流水的拍岸
  还是我追逐浪花的晕眩
  我每一次瞻仰后
  都要把那块取出的电池安上
  让最先运动的秒针
  去跑着告慰刀耕火种的祖先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
  第三个切口,是石油工业的力量。有些东西,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既可能是隔行如隔山的阻碍,也可能是因为深处此山中的迷障,尽管,它们已经很深入地融合进了我们的世界。石油,就恰恰拥有这种力量。石油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有它的存在,但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仍然处在概念之中,知其大不知其所以大,而在《运移》中,读者可以形象化地了解什么是储集层、渗透率,也可以生活化地理解油藏、勘探,甚至还可以动态化地明悟岩心、岩石,至于油井、井喷、计量等等词汇,工牌号、螺丝刀、钳子这样的工具和小物件中,都能感受到一种情感和思想在微小处的触动。
  这是又一个人体标本
  躺着,活着
  在最小的空间,说
  让时光在石头的中间停下来
  等我,等你
  九窍闭关
  世中世外有谁能还原初心
  心若抽空
  缘分孽债也不再互相抵近
  天堂与地狱不知道有没有门
  其间一定有过渡的厅堂
  我们可以停留、可以穿过
  却不能言说
  一座火山被熄灭的疼痛
   ——《储集层》
  一首首诗读下来,一个个片段流淌过,石油这个行业,石油这种风物,都开始活泛起来,原来啊,这些抽象的事物,居然可以具象成心中的波澜,而我们走过的岁月,与石油在诗歌里居然有如此的关联。
  还还有一个切口,是诗中浸透的原乡情结。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就是返乡。”从普通石油工人到石油报编辑,从诗歌写作到石油开发志、石油史的编纂,多年与石油为伴,诗人与石油、诗歌与石油史、原乡情感与石油物态等等,共同构成了他心中“挚爱者的大地”。同时,专业的认知、熟悉的领域给予了石油诗歌写作丰厚的底蕴和空间。阅读的过程,能感受到诗人对石油、对与石油相关的事物已臻至“灯下黑”或者说视而不见的境地。石油融入生活、骨脉、精神甚至灵魂之中,诗歌书写中自然而然地带着一种不见其形心有其意的触动,但有风吹草动,便有刻骨铭心、难舍难离之感油然而生。所以书写石油,就是他重新界定生活、再返本真的一次历程,与诗歌、与石油、与自己保持疏离,然后重新认识、熟悉、接纳、包容、享受,让生命在书写中得到不止于浅层的凝练与升华。
  是的,世界是宏大的,但组成世界的,是微小的事物,而串联其中的,是自然中微妙的规律和生物富含的情感。“历史是一种假象,铺陈在地下,一动不动”,诗歌与诗人,就是将历史、文化,将万物的演变,以诗歌运移在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中,这其中,有真实之美,有语言之美,有生活之美,更有共鸣之美。
  事事关石油,“每一滴都是语言,每一方都是诗篇”,但运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素养。而这种素养,既是物理的,也是化学的,变与不变的双重意象、诗歌与石油的双重交叠、我与生活的双重解构,尽在其中,就像石油的问世,静则潜移默化、安沉地下,动则石破天惊,喷涌而出。
  责任编辑:高权
其他文献
十指为林和他的朋友们  十指为林的朋友个个纯粹  如同毛乌素的明沙  如同风雷闪电  如同黎明晨星  愛喝酒  爱写诗  爱听民谣  共同的爱好造就共同的朋友  偏远的诗意小镇  少年躁动  青年多情  中年深沉  明沙梁上的野孩子  黄土地里的逐梦人  朋友陈酿如酒  情谊十指为林  致自己  十指为林先生  趁你的耳朵还没有完全聋掉  去听你想听的一千零一张唱片  十指为林先生  趁你的眼睛还
理 由  与你重逢便是遇到另一个自己  湖边浅浅的拥抱是春风的应有之义  多么柔软的夜,因為你  像樱花和茶梅铺好了依偎之席  第一次我向春天表示感谢  感谢她赐我以流水般的美好  感谢它安排你我的相遇  为世间增加温软的理由  四月廿二去上栗  五十里高速上不见其他车和人  那干净又宽阔的公路和桥梁让人恐慌  繁忙的人间出现缺口  繁忙的春天打了小半个盹  仿佛这清早的时光已脱离掌控  仿佛我和
远 行  绿衣人在黄昏整装,  要去海的那边。  追忆一路的秋景,  他把自己译成远山的森林。  犹如塞外的风;  犹如阴山的雨;  犹如夕阳无限好。  举伞能获得什么?  秋的霓裳和冬的序曲!  梦的舞蹈在雪夜  遇见自己和自己以外的灵魂,  是幸运的么?  金黄的叶子对水说:  来,入我的深处,  我将渡你,  海的灯塔是美的闪烁?  一缕光  连续下雨,天气阴冷。  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 
陶灵,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散文》《延安文学》等,出版散文集《川江记忆》《川江往事》。  三峡猿鸣  川江最不缺的就是龙门阵,像江中的滩和浪一样多。从前,有一个穿花衣服的新媳妇儿到山上砍柴,被一只老猿猴背到了山洞里。上下都是悬崖,逃不走。老猿猴天天出去偷吃的东西回来养活她。后来新媳妇儿生了一个像人又像猿的儿子。老猿猴很高兴,又经常偷花布回来给她。有一天,新媳妇儿把花布一段一段接起当
梁晓阳,广西北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花城》《中国作家》《天涯》《广西文学》等,入选《中国西部散文精选》等。出版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长篇小说《出塞书》等。  雨哗哗哗地下起来了,偶尔伴随着一两声不是很刺耳的雷声。没有闪电,院里的果树时而响起喧哗声,证明有很大的风。这是天山西部山区一场春夏之交的中雨,天气有一股新鲜的湿润和绵长的清凉。  明月和父母已到莫乎尔乡的套房去了,我自个儿
七律·惊蛰  二月轻雷第一声,千山乍醒百虫惊。  一犁好雨耕农事,半斗新书慰诗情。  心忧江汉层层瘴,眼望苍穹湛湛晴。  天开地辟鬼神泣,柳外闲听黄雀鸣。  七律·立秋闲吟  才约巧燕劝蝉休,翠绿吹凉又一秋。  霜叶未红晨露染,荷花尚艳晚云收。  谁偷暗剪裁衣袂,我把明燈上月楼。  多事流年浊水去,春风了却万家愁。  七律·知天命  心知天命已成翁,万事云烟腹内空。  富贵由来浑似水,功名此去自如
小 院  终南山南麓有一个小院  不能轻易让你走进它的世界  来这里的人,怀揣梦想  小院的门向来人讲述民间故事  茶点在廊亭等候,小灯笼打着瞌睡  滚烫的茶壶说着陕南白话  红酒杯,等你抱头耳语  雨帘拉上帷幔,你不必顾及飞鸟  木樁为你站岗,只有爬墙虎  才能靠近,瓦片上跳下来的雨点  又蹦起来,不针对任何人,像燕子  一样的黑色蝴蝶,在细雨中相爱  我坐在树根雕凿的椅子上,头晕目眩  像看一
高上兴,浙江丽水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4届高研班学员。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长江文艺》《文艺报》等,曾获第四届延安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冯俊比蕾蕾早到。冯俊是一个略施粉黛的小伙子。他朝她挥了挥餐劵。蕾蕾闻到了他身上的香水味。起初是冯俊约的她。他在电话那头说,中山路上新开了一家法国餐厅。蕾蕾赶紧打断,说,不了不了,要不我们去吃自助餐好了,我还有兑换券,就要过期了。  说着话,她在左
王先佑,湖北广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长江文艺》《作品》等。  1  手机响起来时,我正在琢磨廣济桥第二座桥亭上的匾文。升仟,升伦,还是升烟?都不像,也不太说得通。手机铃声解救了我的脑细胞——阿曼要和我微信语音通话。这让我很是意外。  “你来潮州了?”  “嗯。你怎么知道?”  “你不是刚在朋友圈发了动态吗?”  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阿曼从来不看朋友圈。上个月,我邂逅二十年
在阅读尼古拉·列斯科夫的作品时,本雅明曾言:“在当下,讲故事的人,已变成了一种与我们日渐疏远的存在”,能够把故事讲好者及愿意听故事者更是稀少,即使开讲也容易陷入“四座尴尬”的情状。本雅明的困惑,当然是出于现代工业文明整体兴起后传统艺术形态急速凋敝的现实,体现出对“现代”这一时间维度、现代性这一精神品格、现代化这一物理性景观的深沉反思,内含着与传统艺术光晕被动惜别的特殊况味。其实,这种反思也同样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