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口语;定位;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0—0049—01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在那里可以流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很清楚地表达了教师的课堂语言即口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辅以灵活自然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和简洁明确布局合理的板书语言,使声、形、情有机融为一体,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教学口语的定位
教学口语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有声语言。课堂毕竟是一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教师在这特定的场合中,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有效地运用语言,所以教学口语实际上也就是教师这种职业的专用语,也是语文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活动。
二、教学口语的要求
教学口语是一种专业用语,它承载着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重要使命,所以它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规范性要求。①用语规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普通话,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因为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要避免使用方言土语,否则,就会破坏教学的艺术性、准确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还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②表述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学生们还会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言行,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表达必须规范,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示范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口语时,神态要亲切自然,坚决避免故意做作,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上课心态保持放松平和;教师的声音要响度适中、抑扬顿挫,表达要轻重分明、快慢有致,语调自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听好课。
教师要根据现场的环境情况和班额的大小,确定一个合理的语音响度,既保证坐在后排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听清楚,又不使前排的同学感到耳膜发震。有的教师在讲课时,总是用那种近乎喊叫的“高八度”讲课腔,其实这种连续不断的高声刺激,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将教师口语的乐音调动蜕变为噪音干扰,既让教师自身口干舌燥,更让学生感到疲劳和不安,不利于对知识信息进行接收,而且还会影响其他班级上课。而有的教师讲课的声音又太小,好似自言自语,学生听起来很费力,这样不是让学生终感疲劳而放弃,就是因平淡而昏昏欲睡。可见,教师在讲课时,把握口语的合理响度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授课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轻重难易和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语速,重要的、难理解的要讲慢些,不重要的、好理解的可以讲得稍快一点儿。在注重“轻重”的同时还要讲究“缓急”,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既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张弛相间,又可以让教师节约出宝贵时间用于关注重点,突破难点,向45分钟要质量。
2.科学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知识信息,如果教学口语不准确,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有个语文教师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把课文中的三首古诗默写一二遍。有的学生写了一遍,有的学生写了两遍,显然,这是因为教师用了一个不科学的说法“一二遍”而造成的。在表述上,教学中的口语应尽量避免重复啰嗦,避免口头禅,更要杜绝那些低俗污秽的言语,力求做到言语表达简洁明了、优美文雅。
3.可接受性要求。课堂上教师说的话应该让学生一听就懂,容易接受。对于学生来说,绝大部分知识是陌生的,需要教师讲解之后才能理解。如果教师在讲课时只顾自己“文采飞扬”,运用一些生僻晦涩的书面词语,或结构复杂的长句,学生就不能很好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相反,教师在讲课时应该运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把知识内容深入浅出表述出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4.启发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语言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得。例如,有的学生把成语“有的放矢”写成“有地放矢”,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简单地改正过来,而是问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地想有关这个成语的典故。如果学生真的不了解,老师便可以在学生最想知道的时候告诉他。相反,如果教师的提问不具备启发性和针对性时,学生便会无从思考,所想所答恐怕也难符合教师提问的初衷。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0—0049—01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在那里可以流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很清楚地表达了教师的课堂语言即口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辅以灵活自然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和简洁明确布局合理的板书语言,使声、形、情有机融为一体,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教学口语的定位
教学口语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有声语言。课堂毕竟是一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教师在这特定的场合中,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有效地运用语言,所以教学口语实际上也就是教师这种职业的专用语,也是语文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活动。
二、教学口语的要求
教学口语是一种专业用语,它承载着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重要使命,所以它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规范性要求。①用语规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普通话,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因为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要避免使用方言土语,否则,就会破坏教学的艺术性、准确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还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②表述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学生们还会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言行,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表达必须规范,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示范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口语时,神态要亲切自然,坚决避免故意做作,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上课心态保持放松平和;教师的声音要响度适中、抑扬顿挫,表达要轻重分明、快慢有致,语调自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听好课。
教师要根据现场的环境情况和班额的大小,确定一个合理的语音响度,既保证坐在后排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听清楚,又不使前排的同学感到耳膜发震。有的教师在讲课时,总是用那种近乎喊叫的“高八度”讲课腔,其实这种连续不断的高声刺激,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将教师口语的乐音调动蜕变为噪音干扰,既让教师自身口干舌燥,更让学生感到疲劳和不安,不利于对知识信息进行接收,而且还会影响其他班级上课。而有的教师讲课的声音又太小,好似自言自语,学生听起来很费力,这样不是让学生终感疲劳而放弃,就是因平淡而昏昏欲睡。可见,教师在讲课时,把握口语的合理响度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授课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轻重难易和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语速,重要的、难理解的要讲慢些,不重要的、好理解的可以讲得稍快一点儿。在注重“轻重”的同时还要讲究“缓急”,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既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张弛相间,又可以让教师节约出宝贵时间用于关注重点,突破难点,向45分钟要质量。
2.科学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知识信息,如果教学口语不准确,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有个语文教师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把课文中的三首古诗默写一二遍。有的学生写了一遍,有的学生写了两遍,显然,这是因为教师用了一个不科学的说法“一二遍”而造成的。在表述上,教学中的口语应尽量避免重复啰嗦,避免口头禅,更要杜绝那些低俗污秽的言语,力求做到言语表达简洁明了、优美文雅。
3.可接受性要求。课堂上教师说的话应该让学生一听就懂,容易接受。对于学生来说,绝大部分知识是陌生的,需要教师讲解之后才能理解。如果教师在讲课时只顾自己“文采飞扬”,运用一些生僻晦涩的书面词语,或结构复杂的长句,学生就不能很好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相反,教师在讲课时应该运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把知识内容深入浅出表述出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4.启发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语言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得。例如,有的学生把成语“有的放矢”写成“有地放矢”,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简单地改正过来,而是问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地想有关这个成语的典故。如果学生真的不了解,老师便可以在学生最想知道的时候告诉他。相反,如果教师的提问不具备启发性和针对性时,学生便会无从思考,所想所答恐怕也难符合教师提问的初衷。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