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对同声传译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同传的培训和学习也呈现上升趋势。同传对译员有严格的能力要求,文章根据Daniel Gile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分析听说训练对同声传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同声传译;多任务处理模式;输入;听说训练
一、同声传译介绍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简称同传。它由译员将发言人的讲话以同步不间断的方式口译成特定目标语言。同声传译的标准为快、准、顺,其中,时效性是同传的首要特点。由于不占用会场时间,它成为国际会议首选的口译服务模式。同传对译员各方面素质有严格的要求,目前,培训和学习同声传译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二、同声传译多任务处理模式
从认知科学角度研究口译的Daniel Gile(1995)创立了一套口译多任务处理模式(Effort Models)。Gile(169)将同传视为包含四个任务的过程,用公式SI=L+P+M+C进行表达。
其中,L(the 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为听力分析;P(the Production Effort)是翻译输出;M(the Memory Effort)是短期记忆;C(the Coordination Effort)为对任务L、P、C的协调。
在同传过程中,这四个过程会重合。译员必须對多项任务同时进行处理。Gile认为复杂的同传对译员提出了处理能力总需求TR,它应是各单项能力需求LR、MR,PR及C的总和,用TR=LR+MR+PR+C进行表示。
在这个公式中,TR并非各单项任务能力需求的简单叠加,它需要四项任务处理相互配合。而同传译员的处理能力有限。因此,成功的同传必须保证总体处理能力需求TR不超过译员具备的总体处理能力TA,同时,还需保证译员的单项任务处理能力高于同传的单项任务需求,即TR 三、听说训练对同传的重要性
同声传译可被视为由输入和输出两大部分构成。输入为听,听讲话者发言,即L;输出为说,将听到内容口译为目的语,即P。这是同声传译的两大显性过程。而在L和P两大过程中,还隐藏着记忆M和协调C两个隐性过程。
根据多任务处理模式可知,同传时,任一单项任务出现困难,同传任务就会受到干扰。L和P是同传的显性过程,过硬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双语表达能力对于成功同传必不可少。因此,听说训练尤为关键。
输入,是同声传译的第一步。如果译员听力不过关,没有听懂发言,无法完成好L,那么即使有再好的记忆、翻译和协调能力,译员也无从下手进行之后的MPC三项任务。
在听力输入中,如果现场噪音过大、发言语速过快、带口音、内容信息密集,数字、缩略词过多,专业表达过多,句式结构复杂,语法和词汇使用不正确,语言和推理异于常规等,都会对译员的听力理解处理能力提出更高需求。如果译员平时听力训练不到位,那么临时遇到这些困难时,无法应对,必然造成口译任务的失败。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输入任务,译员平时必须加强听力训练。包括抗干扰训练,练习语速较快、信息密集的篇章,数字训练,广泛听各种口音、内容、风格的讲话等。只有提高练习量、加大练习难度,不断积累,才能够应对可能出现的输入困难,为接下来的记忆和翻译输出走好第一步。
输出,是同声传译的最后一步。即使前面的L、M、C都完成的很好,如果在输出环节中出现问题,便会功亏一篑。
在翻译输出中,在听懂和记清的基础上,如果译员在输出时出现讲话不够流畅、选词不够地道、语法词法的使用存在问题,或者不知译入语在译出语中的对应表达,那么整个同传任务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而如果发言者语速过快、发言内容信息密集,则要求译员在同一时间内输出翻译更多的信息,更对译员的输出带来挑战。
不难看出,口语表达训练在同传中尤为必要。在口语训练中,首先必须多阅读积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熟练度,这样在输出中才能避免语法和选词的问题;其次,多说多练,提高表达的流畅性,灵活自如使用语言;同时,同传译员应该锻炼语速,做到可快可慢,灵活调整,控制好节奏,以避免遇到讲话者语速过快而不能跟上的情况。
四、总结
听说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能力,对于同声传译而言,听说是基础,更是关键。只有听好,完成好输入L,才能进行后面的任务MPC;而在完成好LMC三项任务时,只有说好,完成好输出P,才能完成整个同传过程。因此,译员必须加强平时的听说训练,从而为同声传译中的输入和输出打好坚实的基础,做到灵活处理,不变应万变,完成好同传任务。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英语同声传译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郭海纳(1983.8-),女,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助教,研究方向 :高级翻译。)
关键词:同声传译;多任务处理模式;输入;听说训练
一、同声传译介绍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简称同传。它由译员将发言人的讲话以同步不间断的方式口译成特定目标语言。同声传译的标准为快、准、顺,其中,时效性是同传的首要特点。由于不占用会场时间,它成为国际会议首选的口译服务模式。同传对译员各方面素质有严格的要求,目前,培训和学习同声传译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二、同声传译多任务处理模式
从认知科学角度研究口译的Daniel Gile(1995)创立了一套口译多任务处理模式(Effort Models)。Gile(169)将同传视为包含四个任务的过程,用公式SI=L+P+M+C进行表达。
其中,L(the 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为听力分析;P(the Production Effort)是翻译输出;M(the Memory Effort)是短期记忆;C(the Coordination Effort)为对任务L、P、C的协调。
在同传过程中,这四个过程会重合。译员必须對多项任务同时进行处理。Gile认为复杂的同传对译员提出了处理能力总需求TR,它应是各单项能力需求LR、MR,PR及C的总和,用TR=LR+MR+PR+C进行表示。
在这个公式中,TR并非各单项任务能力需求的简单叠加,它需要四项任务处理相互配合。而同传译员的处理能力有限。因此,成功的同传必须保证总体处理能力需求TR不超过译员具备的总体处理能力TA,同时,还需保证译员的单项任务处理能力高于同传的单项任务需求,即TR
同声传译可被视为由输入和输出两大部分构成。输入为听,听讲话者发言,即L;输出为说,将听到内容口译为目的语,即P。这是同声传译的两大显性过程。而在L和P两大过程中,还隐藏着记忆M和协调C两个隐性过程。
根据多任务处理模式可知,同传时,任一单项任务出现困难,同传任务就会受到干扰。L和P是同传的显性过程,过硬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双语表达能力对于成功同传必不可少。因此,听说训练尤为关键。
输入,是同声传译的第一步。如果译员听力不过关,没有听懂发言,无法完成好L,那么即使有再好的记忆、翻译和协调能力,译员也无从下手进行之后的MPC三项任务。
在听力输入中,如果现场噪音过大、发言语速过快、带口音、内容信息密集,数字、缩略词过多,专业表达过多,句式结构复杂,语法和词汇使用不正确,语言和推理异于常规等,都会对译员的听力理解处理能力提出更高需求。如果译员平时听力训练不到位,那么临时遇到这些困难时,无法应对,必然造成口译任务的失败。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输入任务,译员平时必须加强听力训练。包括抗干扰训练,练习语速较快、信息密集的篇章,数字训练,广泛听各种口音、内容、风格的讲话等。只有提高练习量、加大练习难度,不断积累,才能够应对可能出现的输入困难,为接下来的记忆和翻译输出走好第一步。
输出,是同声传译的最后一步。即使前面的L、M、C都完成的很好,如果在输出环节中出现问题,便会功亏一篑。
在翻译输出中,在听懂和记清的基础上,如果译员在输出时出现讲话不够流畅、选词不够地道、语法词法的使用存在问题,或者不知译入语在译出语中的对应表达,那么整个同传任务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而如果发言者语速过快、发言内容信息密集,则要求译员在同一时间内输出翻译更多的信息,更对译员的输出带来挑战。
不难看出,口语表达训练在同传中尤为必要。在口语训练中,首先必须多阅读积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熟练度,这样在输出中才能避免语法和选词的问题;其次,多说多练,提高表达的流畅性,灵活自如使用语言;同时,同传译员应该锻炼语速,做到可快可慢,灵活调整,控制好节奏,以避免遇到讲话者语速过快而不能跟上的情况。
四、总结
听说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能力,对于同声传译而言,听说是基础,更是关键。只有听好,完成好输入L,才能进行后面的任务MPC;而在完成好LMC三项任务时,只有说好,完成好输出P,才能完成整个同传过程。因此,译员必须加强平时的听说训练,从而为同声传译中的输入和输出打好坚实的基础,做到灵活处理,不变应万变,完成好同传任务。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英语同声传译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郭海纳(1983.8-),女,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助教,研究方向 :高级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