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阿尔及利亚人的生活比较富足,但仔细看看,你会发现这个国家还维持在30年前的样子。
由于局势动荡,中东国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对于该地区陆续爆发的示威和骚乱,各方说法不一。有专家认为,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民生状况堪忧是引发这些事件的导火索。
《世界博览》特约记者在阿尔及利亚生活的那段时间里,发现这是一个人民生活无忧,但又停滞不前、凝固在过去历史中的国度。
福利优厚的阿尔及利亚
2002-2003年,我曾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生活了近一年时间。我的感受是,这是个在非洲相对富足但时空感有些凝固的国家。
说富足,是街上很少看见乞丐和衣着褴褛的人。笔者所在的指挥部聘用了四名当地司机,其中一名家境糟糕,父母是吃“低保”的多子女户,即使这样也有独立的三层小楼,产权还属于个人。由于社会福利优厚,即使没有工作,他也衣食不愁,找到了司机这份收入不错的生计后,生活质量锦上添花。
《世界博览》特约记者曾到一个家境更差的当地工人在农村的老家探病,他的家住处简陋、陈设朴实,但同样有独立的小楼,伙食也还不错。
阿尔及利亚的物价水平不低,一些当地人喜爱的食物,如牛羊肉、水果、蜜糖等价格令人咋舌,不可或缺的长棍面包和咖啡价格却十分低廉,即使穷人也消费得起。
在中国,上饭馆吃饭是很普通的消费,而去咖啡馆喝咖啡则较为奢侈,阿尔及利亚则正相反:当地饭馆的消费标准高得骇人,有人曾戏言“一个月多吃几次馆子能让你后悔得拿脑袋撞墙”,咖啡馆则消费不高,一杯蒸汽咖啡折合人民币只要几分钱,加块甜点也不过几毛钱,足够一个当地男人消磨几小时时光。
阿尔及利亚的医疗是免费的,医疗设备也不错,但治疗水准不敢恭维。我在当地曾碰上一位中国籍工人,因简单的眼部发炎治疗不当,最终被摘除整个眼球。
值得一提的是,免费的只是“医”,而药是要花钱买的,因此当地到处都是药店。许多药店不仅卖药,也卖各种百货。由于大多数店铺打烊很早,而药铺即使深夜也可以按铃开门,所以不少社区都习惯把药铺当便利店用。
阿尔及利亚是世俗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虽然是国教,但平日里大多数人还是穿着西服和便装,而非传统的长袍。相比较而言,着传统服装的妇女要比男子多得多。许多当地人都表示,这是因为还有很多妇女不工作的缘故。尽管大街上女子随处可见,不少人也衣着入时,和欧洲女郎几乎无法分辨,但只要到理发馆就会马上明白,这里还是阿尔及利亚——男女理发店是分开的,女子只能去专门的、男士免入的“女理发店”。
咖啡馆在阿尔及利亚随处可见,一个普通小镇的街上隔十几米就可能有一家。不过很少有女客光临,尤其是晚上。女招待更是凤毛麟角。我在阿尔及利亚近一年,只在大学城边遇见过一个,还是大学生偷偷出来勤工俭学的。
阿尔及利亚理论上说男女平等,妇女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实际上妇女地位远低于男子。我所在的公司曾聘用过一名当地女会计,这位有硕士学位的31岁女子毕业6年竞从未工作过,原因是父母不允许,认为女孩子工作不正经。她最终还是在开明的哥哥和未婚夫的陪同下鼓足勇气走入社会的。
穷人住“别墅”,公务员住公寓
当地人结婚必须分家单过,所以年轻人嘴里的“盖房”就是为作结婚准备。因为盖房要花钱,所以越穷的家庭,男孩子结婚越晚。理论上该国允许一夫四妻,但几乎没有人会这样“奢侈”,因为“盖四幢一模一样的房子是要破产的”。话说回来,当地的住房供需矛盾也并不十分尖锐,抱怨公房质量差、“豆腐渣工程”的不少,但无房户并不多见。
有趣的是,在阿尔及利亚的大城市里,住高层公寓的都是“当官的”——官员、公务员等,而普通人往往住在豪华或俭朴的独立住宅里。因为公寓都是国家出资建设并配售给国营系统和公务员的,这些房子住起来未必有独立屋那么舒服,但抗震性能更好。要知道,阿尔及利亚是地震多发国,近20年来导致重大伤亡的地震发生过好几次。
不论公寓还是私房,都要符合住房部的严格规范,其中有些规范颇可笑,比如必须有暖气——地处亚热带的阿尔及尔,冬季最冷的日子温度也在10℃上下。
阿尔及利亚人很健谈,喜欢在咖啡馆里议论国家大事,许多人对特权阶层的腐败和以权谋私颇为不满。《世界博览》特约记者有几次去阿尔及尔海边的水泥公司办事,许多等候提货的司机在闲谈中对这家国营企业的贪腐和官僚主义怨声载道。在市中心的饭馆吃饭,伙计们还常拿港口边的“将军高架”
(据说是为了方便军方从港口走私专门修的)开涮。
尽管如此,支持政府和执政党的人还是不少,而且和其他北非国家不太一样的是,在阿尔及利亚,越是精英和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对执政党的支持率反倒越高,这大概是因为阿尔及利亚对大学生实行优厚的补贴政策,而且,高级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更容易跻身体制内的缘故。
时间在这里凝固了30年
说“时空凝固”,是因为这个国家有很多东西仿佛凝固在几十年前。
阿尔及利亚的公路非常发达,高速公路看似宽阔平坦,但开在路上却会感觉坑洼不平,年久失修;大城市高楼林立,街道整齐,广场错落有致,但许多高楼都是几十年前的旧物,而且电梯大多无法使用;街上的红绿灯几乎都是失灵的;尽管车水马龙,许多人家甚至有几部小汽车,但很多车都“一把年纪”,甚至上世纪60年代的主流车型“雷诺4代”在这里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一些二三线城市几乎成了老爷车博览会。
不过阿尔及利亚资讯比较开放,社会信息也较活跃,当地青年人追慕西方文化很常见,不少政府系统内的精英生活也颇为西化,但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歌星、影星,许多也同样是几十年前的“怀旧系列”。
《世界博览》特约记者的一位老领导兼老校友曾经感慨,她1972年第一次来阿尔及利亚工作,见到高速路、小汽车和超市,觉得这是个很先进的国家,可如今30多年过去,这些景物竟然和当初如出一辙,而中国的面貌早已变得让人认不出了。
“时空凝固”的另一个含义,是当地人的时间观念。
阿尔及利亚人时间观念极差,定好的约会几乎从不会准时。他们和人谈事,喜欢把“明天”这个词挂在嘴边,可这“明天”不是第二天,而往往是“没准哪天”。
阿尔及利亚人在北非各国中属于国家归属感比较强的,许多人听到国歌声会自觉肃立。国内也有民族矛盾,比如第一大民族阿拉伯人和第二大民族卡比利人间就有些不对付,一般像我这样比较了解当地情况的外国人,随便找个当地人聊几句,就能分辨出他们是哪里人,因为阿拉伯人更喜欢说“我们如何”,而卡比利人则喜欢说“他们如何”。
由于局势动荡,中东国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对于该地区陆续爆发的示威和骚乱,各方说法不一。有专家认为,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民生状况堪忧是引发这些事件的导火索。
《世界博览》特约记者在阿尔及利亚生活的那段时间里,发现这是一个人民生活无忧,但又停滞不前、凝固在过去历史中的国度。
福利优厚的阿尔及利亚
2002-2003年,我曾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生活了近一年时间。我的感受是,这是个在非洲相对富足但时空感有些凝固的国家。
说富足,是街上很少看见乞丐和衣着褴褛的人。笔者所在的指挥部聘用了四名当地司机,其中一名家境糟糕,父母是吃“低保”的多子女户,即使这样也有独立的三层小楼,产权还属于个人。由于社会福利优厚,即使没有工作,他也衣食不愁,找到了司机这份收入不错的生计后,生活质量锦上添花。
《世界博览》特约记者曾到一个家境更差的当地工人在农村的老家探病,他的家住处简陋、陈设朴实,但同样有独立的小楼,伙食也还不错。
阿尔及利亚的物价水平不低,一些当地人喜爱的食物,如牛羊肉、水果、蜜糖等价格令人咋舌,不可或缺的长棍面包和咖啡价格却十分低廉,即使穷人也消费得起。
在中国,上饭馆吃饭是很普通的消费,而去咖啡馆喝咖啡则较为奢侈,阿尔及利亚则正相反:当地饭馆的消费标准高得骇人,有人曾戏言“一个月多吃几次馆子能让你后悔得拿脑袋撞墙”,咖啡馆则消费不高,一杯蒸汽咖啡折合人民币只要几分钱,加块甜点也不过几毛钱,足够一个当地男人消磨几小时时光。
阿尔及利亚的医疗是免费的,医疗设备也不错,但治疗水准不敢恭维。我在当地曾碰上一位中国籍工人,因简单的眼部发炎治疗不当,最终被摘除整个眼球。
值得一提的是,免费的只是“医”,而药是要花钱买的,因此当地到处都是药店。许多药店不仅卖药,也卖各种百货。由于大多数店铺打烊很早,而药铺即使深夜也可以按铃开门,所以不少社区都习惯把药铺当便利店用。
阿尔及利亚是世俗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虽然是国教,但平日里大多数人还是穿着西服和便装,而非传统的长袍。相比较而言,着传统服装的妇女要比男子多得多。许多当地人都表示,这是因为还有很多妇女不工作的缘故。尽管大街上女子随处可见,不少人也衣着入时,和欧洲女郎几乎无法分辨,但只要到理发馆就会马上明白,这里还是阿尔及利亚——男女理发店是分开的,女子只能去专门的、男士免入的“女理发店”。
咖啡馆在阿尔及利亚随处可见,一个普通小镇的街上隔十几米就可能有一家。不过很少有女客光临,尤其是晚上。女招待更是凤毛麟角。我在阿尔及利亚近一年,只在大学城边遇见过一个,还是大学生偷偷出来勤工俭学的。
阿尔及利亚理论上说男女平等,妇女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实际上妇女地位远低于男子。我所在的公司曾聘用过一名当地女会计,这位有硕士学位的31岁女子毕业6年竞从未工作过,原因是父母不允许,认为女孩子工作不正经。她最终还是在开明的哥哥和未婚夫的陪同下鼓足勇气走入社会的。
穷人住“别墅”,公务员住公寓
当地人结婚必须分家单过,所以年轻人嘴里的“盖房”就是为作结婚准备。因为盖房要花钱,所以越穷的家庭,男孩子结婚越晚。理论上该国允许一夫四妻,但几乎没有人会这样“奢侈”,因为“盖四幢一模一样的房子是要破产的”。话说回来,当地的住房供需矛盾也并不十分尖锐,抱怨公房质量差、“豆腐渣工程”的不少,但无房户并不多见。
有趣的是,在阿尔及利亚的大城市里,住高层公寓的都是“当官的”——官员、公务员等,而普通人往往住在豪华或俭朴的独立住宅里。因为公寓都是国家出资建设并配售给国营系统和公务员的,这些房子住起来未必有独立屋那么舒服,但抗震性能更好。要知道,阿尔及利亚是地震多发国,近20年来导致重大伤亡的地震发生过好几次。
不论公寓还是私房,都要符合住房部的严格规范,其中有些规范颇可笑,比如必须有暖气——地处亚热带的阿尔及尔,冬季最冷的日子温度也在10℃上下。
阿尔及利亚人很健谈,喜欢在咖啡馆里议论国家大事,许多人对特权阶层的腐败和以权谋私颇为不满。《世界博览》特约记者有几次去阿尔及尔海边的水泥公司办事,许多等候提货的司机在闲谈中对这家国营企业的贪腐和官僚主义怨声载道。在市中心的饭馆吃饭,伙计们还常拿港口边的“将军高架”
(据说是为了方便军方从港口走私专门修的)开涮。
尽管如此,支持政府和执政党的人还是不少,而且和其他北非国家不太一样的是,在阿尔及利亚,越是精英和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对执政党的支持率反倒越高,这大概是因为阿尔及利亚对大学生实行优厚的补贴政策,而且,高级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更容易跻身体制内的缘故。
时间在这里凝固了30年
说“时空凝固”,是因为这个国家有很多东西仿佛凝固在几十年前。
阿尔及利亚的公路非常发达,高速公路看似宽阔平坦,但开在路上却会感觉坑洼不平,年久失修;大城市高楼林立,街道整齐,广场错落有致,但许多高楼都是几十年前的旧物,而且电梯大多无法使用;街上的红绿灯几乎都是失灵的;尽管车水马龙,许多人家甚至有几部小汽车,但很多车都“一把年纪”,甚至上世纪60年代的主流车型“雷诺4代”在这里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一些二三线城市几乎成了老爷车博览会。
不过阿尔及利亚资讯比较开放,社会信息也较活跃,当地青年人追慕西方文化很常见,不少政府系统内的精英生活也颇为西化,但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歌星、影星,许多也同样是几十年前的“怀旧系列”。
《世界博览》特约记者的一位老领导兼老校友曾经感慨,她1972年第一次来阿尔及利亚工作,见到高速路、小汽车和超市,觉得这是个很先进的国家,可如今30多年过去,这些景物竟然和当初如出一辙,而中国的面貌早已变得让人认不出了。
“时空凝固”的另一个含义,是当地人的时间观念。
阿尔及利亚人时间观念极差,定好的约会几乎从不会准时。他们和人谈事,喜欢把“明天”这个词挂在嘴边,可这“明天”不是第二天,而往往是“没准哪天”。
阿尔及利亚人在北非各国中属于国家归属感比较强的,许多人听到国歌声会自觉肃立。国内也有民族矛盾,比如第一大民族阿拉伯人和第二大民族卡比利人间就有些不对付,一般像我这样比较了解当地情况的外国人,随便找个当地人聊几句,就能分辨出他们是哪里人,因为阿拉伯人更喜欢说“我们如何”,而卡比利人则喜欢说“他们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