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多地传出高考改革的消息。其中,北京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2016年起语文学科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学科分数由150分减为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
除北京外,山东从明年起也将取消英语听力测试。江苏英语将“退出”高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
英语、汉语都重要?NO!
七十年代,“白卷英雄”张铁生,英语考试交白卷,并留下一首打油诗“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当接班人。”此种说法,不免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对中国人来说,汉语永远是最重要、是惟一必须学好,其它都是从属、都不必须。因为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了解世界,更好地走向未来,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壮大自己。倘若我们不分主次,重视英语的同时而忽略了汉语的学习,真是得不偿失了。
北京市的改革方案刚刚出现在网上,某门户网站就挂出了一个调查,仅仅几个小时就有几千名网友参与了调查。结果显示,70.4%的网友支持高考降低英语分值。有专家分析,众多网友支持降低英语分值,其实更多的来自于人们对应试的恐惧,同一项调查印证了专家的这种观点,调查中62.5%的人坦承自己学习英语的动力来自于“应付升学与考试”。
“这反映了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英语当做知识来学的,因此,不少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会做很多英语题,对英语语法了如指掌,但是却不能熟练使用。这种观点有不少支持者。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程方平教授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把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当英语成为从幼儿园到博士后的噩梦时,英语不得不改。”
弱化英语就是不学英语?NO!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未全面完成之前,高考的内容与形式,甚至直接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走向和成效。”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认为,本轮改革首先拿“过热”的英语科目“开刀”,并且将分数“盈余”投向中国母语科目及体现高校选才需求的综合科目,是非常积极的信号。但降低英语比重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学英语。
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起步时间已从中学提早至小学、甚至幼儿园。升学、就业、评职称都要看英语成绩,虽然可能工作内容与英语并不相关。尽管“重英语、轻母语”多年来一直为许多学者特别是国学研究者诟病,但整体并未改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表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把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当英语成为从幼儿园到博士后的噩梦时,英语不得不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锦龙也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很重视外语教学,但却没有哪个国家会把外语教学置于母语教学之上。目前的英语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是哑巴英语,在实际的英语应用中非常不理想。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说:“英语减分,并不代表不重视英语。这么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英语,但学生学了十几年二十年,依然听不懂张不开嘴。这与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素养、语言环境等等关系密切。我们这次只是从考试的角度切入,来治疗英语教学的痼疾。在英语教学上的改革与变化我们不久将适时公布。”
强化母语、国学就是复古?NO!
强化不等于全化,学其精华剔其糟粕。语文,曾称国文,表明这课目学习不仅仅是在学讲话、学写字作文,更重要的,是把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承,透过对历代先人的文本学习,落实到实践中去。如此,孩子们学习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文化”。舍了这些精神内涵,所学课程就不足以称为“文化课”。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指出,现在母语学习普遍不受重视,语文教学已经被边缘化。因为语文素养提升要靠大量阅读,要长期积累,很难依赖“短促突击”的复习去提高考分,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势必放逐语文,挤掉本该学语文的时间给英语或其他“好拿分”的学科。有的学校甚至公开要语文给其他学科“让路”。适当增加语文分值,将有利于恢复语文应有的地位,让全社会重视母语教育。
事实上,近年来社会中“重英语、轻母语”的倾向饱受诟病。一方面,中国当前的考核体制把英语地位拔得过高,全民“英语热”持续不退,英语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强势学科;另一方面,母语教育却遭到轻视,人们对英语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远多于汉语,导致现在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普遍认知度不够,写不好字、提笔忘字的现象也日趋严重,社会上“救救汉语”与“弱化英语”的呼声日渐强烈。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中说,“减弱英语教学刚性要求、降低英语考试权重分值,增加母语教学刚性要求和提高母语考试权重分值,应是下一步考试改革方向之一,坚持!”
无论怎样,中国教育中最敏感的高考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改革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推倒了第一张才会产生连锁效应,否则只能原地不动。正如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说的那样,“对教育改革有人认为向东有人认为向西,有人认为该原地不动。光争论,一年两年也争不完。我们欢迎有建设性的意见,推荐有价值的配套措施,大家一起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找到出路。”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缓解我们的“汉语危机”,真正实现“汉字崛起”。
(责任编校:蓉莞)
除北京外,山东从明年起也将取消英语听力测试。江苏英语将“退出”高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
英语、汉语都重要?NO!
七十年代,“白卷英雄”张铁生,英语考试交白卷,并留下一首打油诗“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当接班人。”此种说法,不免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对中国人来说,汉语永远是最重要、是惟一必须学好,其它都是从属、都不必须。因为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了解世界,更好地走向未来,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壮大自己。倘若我们不分主次,重视英语的同时而忽略了汉语的学习,真是得不偿失了。
北京市的改革方案刚刚出现在网上,某门户网站就挂出了一个调查,仅仅几个小时就有几千名网友参与了调查。结果显示,70.4%的网友支持高考降低英语分值。有专家分析,众多网友支持降低英语分值,其实更多的来自于人们对应试的恐惧,同一项调查印证了专家的这种观点,调查中62.5%的人坦承自己学习英语的动力来自于“应付升学与考试”。
“这反映了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英语当做知识来学的,因此,不少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会做很多英语题,对英语语法了如指掌,但是却不能熟练使用。这种观点有不少支持者。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程方平教授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把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当英语成为从幼儿园到博士后的噩梦时,英语不得不改。”
弱化英语就是不学英语?NO!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未全面完成之前,高考的内容与形式,甚至直接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走向和成效。”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认为,本轮改革首先拿“过热”的英语科目“开刀”,并且将分数“盈余”投向中国母语科目及体现高校选才需求的综合科目,是非常积极的信号。但降低英语比重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学英语。
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起步时间已从中学提早至小学、甚至幼儿园。升学、就业、评职称都要看英语成绩,虽然可能工作内容与英语并不相关。尽管“重英语、轻母语”多年来一直为许多学者特别是国学研究者诟病,但整体并未改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表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把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当英语成为从幼儿园到博士后的噩梦时,英语不得不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锦龙也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很重视外语教学,但却没有哪个国家会把外语教学置于母语教学之上。目前的英语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是哑巴英语,在实际的英语应用中非常不理想。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说:“英语减分,并不代表不重视英语。这么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英语,但学生学了十几年二十年,依然听不懂张不开嘴。这与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素养、语言环境等等关系密切。我们这次只是从考试的角度切入,来治疗英语教学的痼疾。在英语教学上的改革与变化我们不久将适时公布。”
强化母语、国学就是复古?NO!
强化不等于全化,学其精华剔其糟粕。语文,曾称国文,表明这课目学习不仅仅是在学讲话、学写字作文,更重要的,是把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承,透过对历代先人的文本学习,落实到实践中去。如此,孩子们学习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文化”。舍了这些精神内涵,所学课程就不足以称为“文化课”。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指出,现在母语学习普遍不受重视,语文教学已经被边缘化。因为语文素养提升要靠大量阅读,要长期积累,很难依赖“短促突击”的复习去提高考分,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势必放逐语文,挤掉本该学语文的时间给英语或其他“好拿分”的学科。有的学校甚至公开要语文给其他学科“让路”。适当增加语文分值,将有利于恢复语文应有的地位,让全社会重视母语教育。
事实上,近年来社会中“重英语、轻母语”的倾向饱受诟病。一方面,中国当前的考核体制把英语地位拔得过高,全民“英语热”持续不退,英语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强势学科;另一方面,母语教育却遭到轻视,人们对英语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远多于汉语,导致现在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普遍认知度不够,写不好字、提笔忘字的现象也日趋严重,社会上“救救汉语”与“弱化英语”的呼声日渐强烈。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中说,“减弱英语教学刚性要求、降低英语考试权重分值,增加母语教学刚性要求和提高母语考试权重分值,应是下一步考试改革方向之一,坚持!”
无论怎样,中国教育中最敏感的高考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改革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推倒了第一张才会产生连锁效应,否则只能原地不动。正如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说的那样,“对教育改革有人认为向东有人认为向西,有人认为该原地不动。光争论,一年两年也争不完。我们欢迎有建设性的意见,推荐有价值的配套措施,大家一起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找到出路。”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缓解我们的“汉语危机”,真正实现“汉字崛起”。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