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工具,是各种音乐表演活动,特别是歌唱、演奏活动中的工具。在音乐教育中识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一直以来识谱由于太难、过于抽象而使得许多学生感到烦恼。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本文将识谱教学融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对识谱的兴趣。在游戏中将一个个音符化成生动、形象的音乐游戏,以喜闻乐道的形式的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音乐游戏;识谱;学生
一、音乐与游戏
游戏是有目的、有意识、积极的反映活动,是学生主动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动。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是抽象的,他们需要具体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好奇、爱模仿,在游戏教学里面,他们可以真真切切的有动作、有活动、感受教学器具,这些正好符合学生的特点。游戏是高度创造必、高度个性化的活动,这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游戏活動中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同时也充分证实游戏本身具有形象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曾有教育学家说过“十二岁以前的学生主要借助游戏来学习的。” 游戏是学生生活中最富魅力的活动,这是由他们的心理特征决定的。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最自然的活动方式,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游戏是学前学生的主要活动,也是最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形式。”[1]高尔基说“学生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由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可将音乐和游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刻板的教育信息以有趣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们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练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完成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音乐游戏是最好的识谱方法
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读乐谱能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 也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艺术。学生跨入学校,活动的范围、交往的人群都在增加,信息来源也大量增加,很容易去模仿他们遇见的新鲜事物,尤其表现在音乐活动中。我们会经常在肯德基看到小孩子伴着音乐模仿阿姨的动作手舞足蹈我们也能经常看到那些超级模仿秀中“小大人”的可爱表现。当家长觉察到孩子的这些“音乐天赋”时,很多学生便进入了正规的音乐学习。将感知形象、语义、情感和运动四种记忆类型相结合,就是指在课堂上,除了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还要针对幼儿的特征,设计他们感兴趣的音乐游戏或音乐活动,让他们唱起来、跳起来,能更愉快的记忆五线谱。
(三)怎么应用音乐游戏识谱
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读乐谱能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 也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艺术。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这给当前的识谱教学指出了一条科学坦途。 音乐游戏的主要特点是音乐性、游戏性、趣味性,而乐谱对于学生来讲相对比较抽象、晦涩、枯燥。因此,可以通过音乐游戏,将各种抽象的音符融合在游戏中,游戏中以感观、视觉、听觉、鉴赏、动作等方式,将音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达到学生易学、乐学、想学、主动学的教学目的。
二、通过音乐游戏培养学生识谱能力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4]但由于乐谱比较抽象难懂,导致许多学生对乐谱产生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因此,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降低识谱的难度,树立学生的信心。
例如,在地上画有大谱表的教室进行。编排音符舞蹈即名学生分别代表个音符,教师唱出音符,幼儿就跳到相应的线间位置。例如教师唱出,其中一名幼儿就跳到高音谱表的第二间,直到大谱表上小字组和小字一组每个线间位置都有一个小朋友,不能重复。如举例告诉孩子们发音的物体越大,发出的声音越低,发音的物体越小,发出的声音越高。像小号比大号声音高,小提琴比大提琴声音高,短笛比长笛声音高。
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老师的形象解释,消除学生因识谱难而产生的抵触、恐惧心理,逐渐树立起识谱的信心。
1、唱名训练
熟悉唱名和音名是歌唱的基础。对于现在的职业中学生来讲会唱Do、Re、Mi、Fa、Sol、La、Si,会背C、D、E、F、G、A、B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作为教师,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将学习音名和唱名也设计成游戏,一方面让学生更愉快的巩固他们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3]
如我们可编写有趣的歌曲“熊猫do顶呱呱,下加一线是它家。小鸭re,嘎嘎嘎,下加一间把船划。小猫mi,喵喵叫,躺在一线睡大觉。小鸟fe,喳喳喳,站在间喊妈妈。公鸡sol,起得早,顺着二线叫喔喔。青蛙la,真开心,跳到二间哇哇哇。小猴si,真调皮,坐在三线吃鸭梨。熊猫do’do’do,站在三间好事做。”每讲到一个唱名,就将哪个小动物剪纸贴在线间相应的位置上。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想学进一步上升到喜欢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节奏训练
音乐中的口头语言(“说”)对于学习读音乐来说是必需的。唱和节奏活动代表音乐的“说”。要学生学好音乐就要先读懂音乐,要正确的掌握节奏,首先也要学会读节奏。
游戏一:找朋友
事先准备好七张卡片,分别写上“爸爸”(××)、“你好”(××)、“肯德鸡”(×××)、“甜蜜蜜”(×××)、“巧克力”(×××)、“立正”(××·)、“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这七张卡片上的语言是学生平时熟悉的、较为常好的,七张卡片中的语言其实就是代表的七种典型的节奏型——连续四分音符、连续八分音符、前十六、后十六、三连音、切分音、连续十六分音符。教师可采用教学互动的方式,先教他们读卡片上的语言,等大家都基本掌握了读这种语言的感觉时,就告诉他们每张卡片分别代表什么节奏。教师可将学生分组,每组7人,其中一组代表七张卡片上的词语,另一组代表的学生要在另一组内找到与自己对应的“朋友”。
通过游戏让学生感觉节奏,把握节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许学生喜欢的并不是节奏本身,因为节奏本身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透过游戏这种形多,学生可以从动作、语言、律动、声势等各个方面感觉节奏。
一、音乐与游戏
游戏是有目的、有意识、积极的反映活动,是学生主动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动。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是抽象的,他们需要具体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好奇、爱模仿,在游戏教学里面,他们可以真真切切的有动作、有活动、感受教学器具,这些正好符合学生的特点。游戏是高度创造必、高度个性化的活动,这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游戏活動中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同时也充分证实游戏本身具有形象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曾有教育学家说过“十二岁以前的学生主要借助游戏来学习的。” 游戏是学生生活中最富魅力的活动,这是由他们的心理特征决定的。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最自然的活动方式,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游戏是学前学生的主要活动,也是最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形式。”[1]高尔基说“学生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由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可将音乐和游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刻板的教育信息以有趣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们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练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完成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音乐游戏是最好的识谱方法
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读乐谱能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 也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艺术。学生跨入学校,活动的范围、交往的人群都在增加,信息来源也大量增加,很容易去模仿他们遇见的新鲜事物,尤其表现在音乐活动中。我们会经常在肯德基看到小孩子伴着音乐模仿阿姨的动作手舞足蹈我们也能经常看到那些超级模仿秀中“小大人”的可爱表现。当家长觉察到孩子的这些“音乐天赋”时,很多学生便进入了正规的音乐学习。将感知形象、语义、情感和运动四种记忆类型相结合,就是指在课堂上,除了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还要针对幼儿的特征,设计他们感兴趣的音乐游戏或音乐活动,让他们唱起来、跳起来,能更愉快的记忆五线谱。
(三)怎么应用音乐游戏识谱
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读乐谱能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 也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艺术。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这给当前的识谱教学指出了一条科学坦途。 音乐游戏的主要特点是音乐性、游戏性、趣味性,而乐谱对于学生来讲相对比较抽象、晦涩、枯燥。因此,可以通过音乐游戏,将各种抽象的音符融合在游戏中,游戏中以感观、视觉、听觉、鉴赏、动作等方式,将音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达到学生易学、乐学、想学、主动学的教学目的。
二、通过音乐游戏培养学生识谱能力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4]但由于乐谱比较抽象难懂,导致许多学生对乐谱产生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因此,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降低识谱的难度,树立学生的信心。
例如,在地上画有大谱表的教室进行。编排音符舞蹈即名学生分别代表个音符,教师唱出音符,幼儿就跳到相应的线间位置。例如教师唱出,其中一名幼儿就跳到高音谱表的第二间,直到大谱表上小字组和小字一组每个线间位置都有一个小朋友,不能重复。如举例告诉孩子们发音的物体越大,发出的声音越低,发音的物体越小,发出的声音越高。像小号比大号声音高,小提琴比大提琴声音高,短笛比长笛声音高。
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老师的形象解释,消除学生因识谱难而产生的抵触、恐惧心理,逐渐树立起识谱的信心。
1、唱名训练
熟悉唱名和音名是歌唱的基础。对于现在的职业中学生来讲会唱Do、Re、Mi、Fa、Sol、La、Si,会背C、D、E、F、G、A、B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作为教师,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将学习音名和唱名也设计成游戏,一方面让学生更愉快的巩固他们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3]
如我们可编写有趣的歌曲“熊猫do顶呱呱,下加一线是它家。小鸭re,嘎嘎嘎,下加一间把船划。小猫mi,喵喵叫,躺在一线睡大觉。小鸟fe,喳喳喳,站在间喊妈妈。公鸡sol,起得早,顺着二线叫喔喔。青蛙la,真开心,跳到二间哇哇哇。小猴si,真调皮,坐在三线吃鸭梨。熊猫do’do’do,站在三间好事做。”每讲到一个唱名,就将哪个小动物剪纸贴在线间相应的位置上。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想学进一步上升到喜欢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节奏训练
音乐中的口头语言(“说”)对于学习读音乐来说是必需的。唱和节奏活动代表音乐的“说”。要学生学好音乐就要先读懂音乐,要正确的掌握节奏,首先也要学会读节奏。
游戏一:找朋友
事先准备好七张卡片,分别写上“爸爸”(××)、“你好”(××)、“肯德鸡”(×××)、“甜蜜蜜”(×××)、“巧克力”(×××)、“立正”(××·)、“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这七张卡片上的语言是学生平时熟悉的、较为常好的,七张卡片中的语言其实就是代表的七种典型的节奏型——连续四分音符、连续八分音符、前十六、后十六、三连音、切分音、连续十六分音符。教师可采用教学互动的方式,先教他们读卡片上的语言,等大家都基本掌握了读这种语言的感觉时,就告诉他们每张卡片分别代表什么节奏。教师可将学生分组,每组7人,其中一组代表七张卡片上的词语,另一组代表的学生要在另一组内找到与自己对应的“朋友”。
通过游戏让学生感觉节奏,把握节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许学生喜欢的并不是节奏本身,因为节奏本身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透过游戏这种形多,学生可以从动作、语言、律动、声势等各个方面感觉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