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dman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生发展大有影响。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所以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就要更新教育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积极学习和研究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以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教学;问题;优化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5-0022-02
  引    言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启蒙和思想启蒙阶段,也处在兴趣形成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教育的有效与否,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然而,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变化和改进,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小学教育也是如此。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目前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小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据此改进和优化教学形式,探究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升小学教学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1.过于传统,形式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追求创新和优化,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然而很多教师习惯一成不变,缺乏创新头脑,从而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重视知识,忽视能力
  小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在于奠定学生的能力基础。但是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味注重知识的灌输,剥夺了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权利,从而抑制了学生内在求知动机和多元能力的发展。
  3.以师为本,缺少互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生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然而依然有教师师本观念过重,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使课堂成为教师展示个人学识的舞台,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教学效果[1]。
  二、小学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1.结合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体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快速渗透到小学校园,给各学科教学打开了崭新的篇章。小学教材基本是以文字和少量的图画为主,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感。所以在小学教学中,教师不妨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来创新教学,如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识字教学、几何教学,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或者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为学生及时搜索相关的知识,以解答学生疑惑,开阔学生的视野。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表现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设置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2.渗透趣味元素,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在采取教学策略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普遍贪玩好动,不愿意受课堂约束;尚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学习观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并且,一些行为基本都是在兴趣的催动下产生的,这就说明小学生主要是将个人意愿作为学习的内在动机。为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容的特点合理渗透趣味元素,如在语文教学中渗历史故事、字谜、传统节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数字游戏;在英语、科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等。总之,教师要争取借助趣味元素中和知识的枯燥性,给小学课堂注入活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3.实施情境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情境就是一种氛围。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语言描述、组织活动、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来营造一种氛围,以促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并让学生在情境的帮助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教学效果大有裨益。所以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合理的情境,如通过组织活动模拟生活场景,或者借助电子课件展示生活相关的图片,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影视动画,创设动画情境;或者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故事情境或思维情境,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在氛围的感染下积极投入到课堂思考和学习中。有效的情境创设也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2]。
  4.加强课堂调控,保证学习效果
  因为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学习能力不足,所以在课堂中较为被动,无法占据主体地位。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师的师本观念,导致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并且,小学生很容易被课堂之外的事物吸引思绪,同时也会因为听不懂教师的讲授而放弃听讲。这些情况很可能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和步伐,无法全身心融入课堂活动,从而降低了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为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强课堂调控。首先,教师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认清自己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然后,教师要在教学中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针对学生的消极情绪,适当采取提问、讲笑话等手段活跃氛围,并通过师生对话获悉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的理解障碍,及时改换教学策略,或者让学生代替教师进行讲授,争取通过合理的调控课堂,落实生本理念,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5.注重设疑技巧,启发学生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一味学习而不加思考则无法做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有效应用。但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产生问题、没有进行思考时便将知识全盘托出,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工具,所以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设疑引思。但是,毫无章法地设疑只会使学生产生压力,使其失去探索问题的信心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索有效的设疑策略。例如,针对枯燥的知识,教师可以实施趣味型设疑,即借助故事、笑话、游戏引出问题;针对复杂的知识,教师可以采取递进式设疑的策略,即将复杂的大问题拆分成一系列小问题,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使其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内容。总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只有采取恰当的设疑技巧,才能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6.教学走近生活,促进学生理解
  小學阶段的各个学科基本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相较于严肃枯燥的课堂,学生的兴趣显然更倾向于多姿多彩的生活。另外,学生往往对生活问题、生活现象更感兴趣。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就要认真探索学科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有效的途径将这种联系呈现出来。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数学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者解决生活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身的生活经历,借助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理解课文思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和学科之间的熟悉感,并培养学生借助自身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来理解学习内容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结    语
  总之,作为小学教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当前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种问题带来的影响,并对小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加以分析,然后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优化教学策略,以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使小学教育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参考文献]
  段玖钰.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31):2.
  连小燕.分析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38.
  作者简介:尉维茂(1980.2—),男,甘肃庆城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时代需要实干型的干部,基层党校作为县一级重要的干部培训部门,承担了90%以上的干训任务,新时代实干型干部的培养则是当务之急。“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这是党校教学科研的基本模式。因此,基层党校的科研工作与新时代实干型干部的培养关系密切,对此的相关探索也非常有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实干型干部;基层党校;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章编号:2095-624X
作者指出 ,社区是自古以来人类聚居形成的生活状态 ,因城市的发展而逐渐丧失。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的发展 ,社区的概念在居住区开发中得以逐渐重构 ,并成为居住人性回归的显著特征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更,高校的延长学制学生的问题愈加突出且严重。其成因之复杂、管理难度之大,致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无法通过常态化的高校延长学制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管理。如何矫正延长学制学生的思想观念、完善其人格,这便需要在精确化的管理模式下,以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机制进行管理,并做到合理预防。  关键词:延长学制学生;精确管理;必要性  一、高校延长学制学生精确管理的现状和必要性分析  1.留级生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也充满独立的个性,致使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出现传统教育上的管理“瓶颈”,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创新管理,运用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方法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积极构建和谐班集体。  关键词:班级管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8-0076-02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瓶颈”  1.自由散漫,不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