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為啥都长成螃蟹样 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交界的海域,生活着一种带斑点的海葵蟹,名叫红斑新岩瓷蟹。但很少有人知道,虽然瓷蟹叫蟹,也有着蟹的外表,但它们其实是虾,属于铠甲虾总科。其实,不仅红斑新岩瓷蟹,而且帝王蟹、寄居蟹和椰子蟹等动物都不能算是螃蟹,而是属于异尾下目。只有短尾下目动物才是真正的螃蟹。 上述的这些“假螃蟹”和“真螃蟹”都是从十足目动物进化而来的。但不知为什么,“假螃蟹”通过一次次进化和筛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為啥都长成螃蟹样
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交界的海域,生活着一种带斑点的海葵蟹,名叫红斑新岩瓷蟹。但很少有人知道,虽然瓷蟹叫蟹,也有着蟹的外表,但它们其实是虾,属于铠甲虾总科。其实,不仅红斑新岩瓷蟹,而且帝王蟹、寄居蟹和椰子蟹等动物都不能算是螃蟹,而是属于异尾下目。只有短尾下目动物才是真正的螃蟹。
上述的这些“假螃蟹”和“真螃蟹”都是从十足目动物进化而来的。但不知为什么,“假螃蟹”通过一次次进化和筛选,都朝着近似螃蟹的形态发展——腹部变短,胸部变宽。这种现象被称为“蟹化”。蟹化属于趋同进化的一种。
既然真正的螃蟹可长得千奇百怪,那么为什么那些长得更像螃蟹的生物反而不是真正的螃蟹呢?这是因为,分类学家在给一种生物划分类别时,要考虑到多种因素。而是否有共同祖先比是否长得相似要重要得多。所以,就算某种生物长得很像螃蟹,但如果它与其他螃蟹没有直接的进化关系,那它也不属于螃蟹。
“蟹化”从何时起?
十足目动物因其有十条足而得名。科学家推测,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十足目动物很可能像现代的龙虾一样生活在海底。大约2.6 亿年前,十足目动物开始逐渐分化为异尾下目(假螃蟹)和短尾下目(真螃蟹)。短尾下目和异尾下目是十足目动物在进化道路上的两条不同进化路线。
最古老的假螃蟹生活在约2亿年前,体形更像龙虾。而最古老的真螃蟹最早出现在1.85亿年前,并且它们的身体修长,不太像螃蟹。然而,历经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异尾下目和短尾下目的动物都越来越接近我们现在认为的螃蟹形态。那么这些动物为何会不断蟹化?难道螃蟹的身体结构更适宜水下生活?
压力太大导致“抄作业”进化
英国动物学家博拉达耶在1916年首次提出“蟹化”这一概念。蟹化最初是特指物种腹部萎缩折叠、背甲横向拉伸并扁平化的现象。用博拉达耶的话说,“仿佛大自然尽其所能去创造一只螃蟹”。
十足目动物的尾腹部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而缩短尾腹部则能让十足目动物难以被天敌捕获。腹部是甲壳类动物非常重要的身体部位,甲壳类动物的肠道和一部分性腺等重要器官都位于腹部。为了避免自己的腹部被捕食者一口咬住而被吃掉,十足目动物便将腹部折叠在胸甲下,这样可以保护其免受种种袭击。腹部萎缩或折叠降低了十足目动物的移动重心,还降低了它们的基础代谢(因为肌肉需要消耗能量)率。
然而,“蟹化”也有缺点。大部分蟹化的十足目动物都失去了游泳能力,这是因为在折叠或萎缩腹部的同时,它们也失去了用以游泳的尾扇,并且它们的身体也变得更加扁平,这些改变都不利于游泳。不过,螃蟹的身体形态让某些十足目动物在海底变得更加灵活机动:蟹形的身体更加适合在海底移动和挖洞;蟹形动物可以轻易地侧向移动,这有助于它们扩大活动范围和躲避捕食者的攻击;与非蟹形动物相比,蟹形动物的腹部更轻,移动所需能量也更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蟹”的优势形态在进化中被选择,很多体形细长的十足目动物都向螃蟹的形状演化。
十足目动物的栖息地不断扩大,其中不少物种适应了新的环境,尽管如此,其蟹形的基本身体架构却一直维持了下来。可见,蟹形的身体结构适合大多数环境。
虽然有这么多“蟹化”的十足目,但真正的螃蟹其实只是那些短尾下目的物种。短尾下目约有7000个物种,分布十分广泛,从海洋到淡水,甚至陆地,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大小不一,其中既有几毫米的豆蟹,也有腿长可达几米的亚洲蜘蛛蟹。当你下次在水族馆中目睹帝王蟹那威武的身姿时,请别忘了,它们和螃蟹早在2亿年前就已经分家了。
最古老的异尾下目动物
大约1000万年前,在现在的新西兰海岸,生活着一种有爪子、带刺和多腿的生物。这种生物是现代帝王蟹的古老祖先,科学家称其为“仿岩蟹”。仿岩蟹的体形跟棒球差不多大,圆圆的甲壳上有很多尖刺。仿岩蟹是今天所有异尾下目动物的祖先。
其他文献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提倡学术自由,大学全部的組织以这两点为依据。这几乎成为现代大学在办学理念上的共识。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较为重视科学研究,而轻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得大学成为研究的“要冲”而非教学的“重镇”。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强化以本为本,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之困境
東南亚有一种“男爵毛毛虫”,堪称伪装大师。它以杧果树的叶子为食。为了躲避捕食者,它进化出了复杂的外形和与叶片融为一体的颜色。 你能看出以下每张照片中都藏有一只“男爵毛毛虫”吗?
近日,一座奇怪的高塔正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竖立起来。高塔建成后的高度为25米,其上安装了40个大型风扇,目的是改善高塔周围1平方千米内区域的空气质量。建造这样的风扇塔的目的是将周围的空气吸入,过滤后再由风扇吹出。新德里的空气质量十分差,其细颗粒物指标长期处于有害范围。有科學家指出,风扇塔或许可以提高局部空气质量,但绝非根本解决方法。
双脚和肚皮朝向天空、背部朝向地面——近日,一张记录一头豆雁(因其黑色喙上的黄色豆粒状黄斑而得名)奇怪飞行姿势的图片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图片中的豆雁神态悠然,显然并不是飞行失误。那么,这头豆雁奇怪的躺飞行为要如何解释? 有动物学家以为,豆雁在飞行时,其视角主要面向地面,身后则是它们的盲区。为了避免被猛禽盯上,一些豆雁会时不时地翻转身体,做出躺飞姿态,以便观察后方空域。躺飞姿态还有利于延长滑翔时间,能
这是迄今细节最清晰的大脑神经元3D渲染图像,取材于一位45岁的癫痫症患者的大腦。该患者因接受左海马体(引发其癫痫的区域)切除术而不得不同时切除覆盖在其左海马体上的一部分健康脑组织,而这幅图像就来自这部分组织。 图中包含约5万个脑细胞,它们之间形成了1.3亿个神经元连结。该图像足有1.4拍字节大小,相当于700台2000吉字节(Gb)容量电脑的容量总和。
鄭州大学考古团队近日发表论文,研究人员利用碳14测年分析,确定了河南荥阳的官庄遗址中的一个全世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铸币作坊。 官庄遗址修建于约公元前800年,并在约公元前450年被遗弃。自2010年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以来,考古工作者不但在官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布币,还发现了铸币用的陶范。陶范的发现表明该遗址曾经开展过钱币铸造工作。布币是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原流通的铲状铜币,又称铲布。 通过进一步发掘,
在美国西南地区,每逢旱季来临,炎热缺水之际,野驴和野马便会寻找合適的地点,在土壤中挖洞寻找地下水。 马科动物掘的井,为其他许多动物提供了主要的水源。比如,当溪流干旱到断流时,马科动物打的井便成为周边唯一的水源,其他动物会成群结队地赶来蹭水喝,这些动物中有迁徙的鸟类,也有黑熊,甚至还有狮子。 这些井除了在旱季能救许多动物一命,对于植物来讲也有很大作用。比如棉花苗就需要潮湿、开阔的环境生长。科学家
生活在北冰洋周围海域的大西洋鲱鱼天生携带抵抗严寒的抗冻基因。在抗冻基因的帮助下,大西洋鲱鱼能够合成一种特殊的抗冻蛋白质,从而阻止血液和细胞中出现冰晶。奇怪的是,科学家近日发现,胡瓜鱼也携带抗冻基因,而且与大西洋鲱鱼的属于“同一型號”。两个关系遥远的物种为何会携带同样的基因? 胡瓜鱼和大西洋鲱鱼无法杂交,因此,科学家提出一个相当大胆的设想:抗冻基因是“跳”到胡瓜鱼的染色体中的,即一个物种的基因片段
在2021年東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上,苏炳添跑出了9.83秒的亚洲短跑运动员的最快成绩,他也由此成为亚洲第一个跑进10秒的短跑运动员。100米跑进10秒是什么水平呢?根据国家运动员分级标准,国家三级短跑运动员的合格线是12.64秒,国家一级运动员的合格线是10.93秒。每提高0.1秒,运动员都要进行大量训练,不仅是加速策略和肌肉力量,连反应时间都要严格控制。放眼全世界,有记录以来跑进10秒大关
工作船在开采海底钻石 在非洲纳米比亚西海岸的某片海域,6艘巨大的工作船正在海上作业。长达13米的软管从工作船一直深入海底,泥沙、砾石和大石块等海床沉积物以每小时60吨的速度被吸入船舱。这些船只正从距离海岸不远的海底开采钻石。 在工作船上,振动架和旋转滚筒将大块岩石粉碎成小块。沉积物经过清洗和筛分,不含钻石的岩石和泥沙被重新送回海底,分离得到的钻石被装进钢制手提箱,然后被直升机马不停蹄地运往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