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搞好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真正的变单纯的知识教育的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情感教育;素质教育;语文教学;方法和途径
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如何理解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又怎样实现呢?笔者有以下粗疏的意见与大家共勉。
1.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语文学科特点”的需要。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而语文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老师“满堂灌”就能得以实现,也不仅仅是指能识字、能阅读、能作文,还需要学生心灵的感应,情感的共鸣。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就在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1.2 学生“立体性学习”的要求。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教师不能用僵化的没有情感参与的程序来控制和束缚灵动的思想。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情感上的主动参与。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深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献身学习。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
1.3 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全人格”的需要。美国作家凯瑟认为:形成作家独特创作主题的材料是15岁以前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获得的,8岁到15岁是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期。现代心理研究证明,这一时期人的深刻心理体验会给人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极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出现思想滑坡,以至成为问题少年;也易于接受积极因素的激发而积极进取,奋发图强。语文老师在充分考虑认识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通过教学中有学生情感主动参与的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情感共鸣,领悟体驗进行的“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 配乐朗诵中体验情感。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现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当《春江花月夜》乐曲响起,同学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仿佛走进醉人的早春三月的江南水乡,悠扬的旋律如桃花春雨般飞扬飘洒,深切而浓郁的思念之赙。如花一样鲜艳,像露一样清新,同学们在动听的朗诵中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
2.2 反复吟诵中体验情感。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余光中《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对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同样,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词感奋和感伤的双重感情色彩。也需师生逐句反复品读,深入理解苏轼当时既有建立功业的奋发之情,昂扬之志却又涌动着失意之苦,难言之隐的无奈之情,引导得当,学生是能够深切体验诗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的,也完全能够感悟到词人陷入矛盾之中的既超脱又无奈的双重感情。
2.3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脍炙人口:有闲雅精致、情景交融的诗歌;有富有诗意的散文;有跌宕起伏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列的艺术感染力。教师首先要捕捉情感的切入点。初中生在阅读中不能一下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始终伴随着作者的感情脉博一起跳动,需要教师适时地把他们引入到情境之中,如教学《背影》时,学生很难理解“背影”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深切的父子之情,我提前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父母的手,通过具体可感的父母粗糙的手的形象体会文中浓郁的父子情,以激发学生的情趣,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其次,要选好情感的生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遐思迩想,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面对焦仲卿和刘兰英的爱情悲剧,死而化蝶的爱情绝唱,想到陆游与表妹无奈的爱情悲剧,引发学生讨论悲剧何其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你是刘兰英或焦仲卿,你会怎么做?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会有不同的结局吗?这样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拓展活动领域,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对人和事做出趋于正确的判断,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和审美标准,成长为有感情、有思想的人。
2.4 教师自身情感形象和熏陶、感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的,可信的,教师的情感形象同样能感染学生,甚至成为学生模仿的形象。首先,教师要充满爱心,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其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情高涨的情趣,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以感染学生对生活、学习的态度,正所谓“近朱者赤”,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身体、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奕奕的眼神,形象的语言,顿挫的语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情感与老师、作者相通,既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中搞好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真正的变单纯的知识教育的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情感教育;素质教育;语文教学;方法和途径
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如何理解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又怎样实现呢?笔者有以下粗疏的意见与大家共勉。
1.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语文学科特点”的需要。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而语文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老师“满堂灌”就能得以实现,也不仅仅是指能识字、能阅读、能作文,还需要学生心灵的感应,情感的共鸣。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就在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1.2 学生“立体性学习”的要求。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教师不能用僵化的没有情感参与的程序来控制和束缚灵动的思想。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情感上的主动参与。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深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献身学习。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
1.3 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全人格”的需要。美国作家凯瑟认为:形成作家独特创作主题的材料是15岁以前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获得的,8岁到15岁是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期。现代心理研究证明,这一时期人的深刻心理体验会给人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极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出现思想滑坡,以至成为问题少年;也易于接受积极因素的激发而积极进取,奋发图强。语文老师在充分考虑认识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通过教学中有学生情感主动参与的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情感共鸣,领悟体驗进行的“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 配乐朗诵中体验情感。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现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当《春江花月夜》乐曲响起,同学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仿佛走进醉人的早春三月的江南水乡,悠扬的旋律如桃花春雨般飞扬飘洒,深切而浓郁的思念之赙。如花一样鲜艳,像露一样清新,同学们在动听的朗诵中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
2.2 反复吟诵中体验情感。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余光中《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对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同样,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词感奋和感伤的双重感情色彩。也需师生逐句反复品读,深入理解苏轼当时既有建立功业的奋发之情,昂扬之志却又涌动着失意之苦,难言之隐的无奈之情,引导得当,学生是能够深切体验诗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的,也完全能够感悟到词人陷入矛盾之中的既超脱又无奈的双重感情。
2.3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脍炙人口:有闲雅精致、情景交融的诗歌;有富有诗意的散文;有跌宕起伏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列的艺术感染力。教师首先要捕捉情感的切入点。初中生在阅读中不能一下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始终伴随着作者的感情脉博一起跳动,需要教师适时地把他们引入到情境之中,如教学《背影》时,学生很难理解“背影”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深切的父子之情,我提前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父母的手,通过具体可感的父母粗糙的手的形象体会文中浓郁的父子情,以激发学生的情趣,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其次,要选好情感的生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遐思迩想,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面对焦仲卿和刘兰英的爱情悲剧,死而化蝶的爱情绝唱,想到陆游与表妹无奈的爱情悲剧,引发学生讨论悲剧何其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你是刘兰英或焦仲卿,你会怎么做?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会有不同的结局吗?这样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拓展活动领域,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对人和事做出趋于正确的判断,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和审美标准,成长为有感情、有思想的人。
2.4 教师自身情感形象和熏陶、感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的,可信的,教师的情感形象同样能感染学生,甚至成为学生模仿的形象。首先,教师要充满爱心,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其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情高涨的情趣,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以感染学生对生活、学习的态度,正所谓“近朱者赤”,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身体、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奕奕的眼神,形象的语言,顿挫的语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情感与老师、作者相通,既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中搞好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真正的变单纯的知识教育的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