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o0osjo0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创新源于问题,创造、发明往往是在实践或理论中发现了问题,进而引发人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显著特点.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也更重要.笔者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就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作一探讨.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但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要教会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具备了问题意识,且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会促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探索、思考,激活认知的冲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只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因此,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目标.
  学生会不会提问题,能不能提出好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不能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出示一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图像后,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堆沙,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沙堆是什么形状?沙堆的体积是多少?这堆沙有多重?
  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等.学生将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要解决的问题.
  (二)鼓励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提出问题的保证
  1.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提问的勇气.
  提出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考.所以在教学中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问题.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只有在教学氛围宽松的自主的民主式的情境下,学生才能充分地思考,并增强提问的勇气和信心.这些都需要以教师的爱心为基础,理念做支撑,也与数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机智有着密切的关系.
  2.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评价,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保障.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评价,多表扬,多引导,使学生感觉到有一种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与本节课无关时,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就想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二、教会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为了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较高的价值,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出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有否定假设法、归纳猜想法、逆向思考法、质疑反思法等.
  1.否定假设法 否定假设法是指对所研究对象的属性进行逐一地否定,从而猜想其发生了什么变化,可能得到什么结论的一种方法.它是提出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具体操作是先确定研究对象,然后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列举出它的各种属性,再就每一个属性进行否定,“如果这一属性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它可能是什么样”,由可能性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am÷an=am-n(m,n为整数,且m>n,a≠0)”后,对属性指数m,n进行否定:如果m=n,那么a0有意义吗?如果有,那它等于什么?如果mm-n的指数为负数,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如果指数m,n为分数,该法则还成立吗?对属性底数进行否定:如果a=0,那么0有意义吗?……
  2.归纳猜想法 归纳猜想法指对所研究的对象的一定数量的特例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其规律,进而猜想该研究对象在一般情况下所具有的规律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形式,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先列举出简单的情况,经过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形成普遍的命题,然后给予证明.例如:
  (a b)2=a2 2ab b2
  (a b)3=a3 3a2b 3ab2 b3
  (a b)4=a3 4a3b 6a2b2 4ab3 b4
  (a b)5=a5 5a4b 10a3b2 10a2b3 5ab4 b5
  ……
  引导学生观察各个式子的特点,从各项的次数、系数、项数去考虑,不难发现,它们是有规律的:(1)右边的项数总比左边的次数多1;(2)a的次数依次递减,b的次数依次递增,a与b的次数和刚好等于左边的次数;(3)右边展开式中第1项的系数都是1,其他各项的系数依次等于以二次项式的次数为元素总数而每次取1,2,3,…个元素的组合数.由此不难得出下列结论:
  (a b)n=C0n C1nan-1b C2nan-2b2 … Cmnambn-m Cnnbn.
  3.逆向思考法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从问题的反方向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创新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能不能把问题逆过来想一想?会有新的发现吗?例如:在Rt△ABC中,a,b为直角边,c为斜边,有a2 b2=c2,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反问,得出新的问题,经证明它是真命题,这就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为了引出余弦定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考提问:在△ABC中,如果a2 b2>c2,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如果a2 b2<c2,这个三角形又是什么三角形?
  4.质疑反思法 问题是智慧的大门,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居里夫人将一些大科学家的子女组织起来,由科学家亲自出马轮流给他们上课.一次,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来上课,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根据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浸入水中必将排除相同体积的水,为什么金鱼放到水里不会排出水呢?孩子们个个努力去寻找答案,且得不到.终于有一个小孩站起来说:“老师,你这个问题问得不对呀,金鱼在水里也是排除水的.”那么,是郎之万粗心了吗?不!他有意出错了题,让孩子们在辨析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迷信老师和课本,要引导学生从不能处求可能.
  总之,数学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由问题引起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水准,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敢问、想问、乐问、多问、善问创设条件,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金 铃]
其他文献
物理学充满了奥秘,也充满了探究的魅力。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实验无疑在人类的好奇与未知世界奥秘之间搭起了桥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重温科学大师的经典理论的同时,对实验的审视和解读同样应该重视。  高中教材对实验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测量、观察、探究、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以及收集与处理数据等方面的要求。另外,实验也并未规定一定用什么器材来完成,这是为了
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就是在上课伊始,教师迅速把学生带入与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所谓“情境”,即努力创设模拟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如果让学生置身其间,就会引发学生的喜怒哀乐,就会促使他们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心智得以激活,情感得以熏陶,人格得以修炼。  中职语文教材精选了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经典文章。但因为相隔时代久远,或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一、创设生活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领先于世界,但为何中国却在近代落后了呢?笔者认为商品经济的不发达是导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和近代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迟缓发展呢?    一、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商品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商品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经济,需要人们相互联系与沟通。因此,在古代人们交往不便利的条件下,地理环境的适宜与否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顺利与否起着重要作用。  中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导向和“金钥匙”,要提高解题能力,离木开数学思想和方法,常见的解题思想方法有以下几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特长、能力、个性、认知倾向及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将全班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教师有计划指导、调控下,小组成员间展开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间的平等合作,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