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掀起一阵阵热潮,在新课程标准下,一堂好的音乐课是怎样的呢?我想谁也不敢妄加定论。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经验,谈谈一堂规范的歌曲教学音乐课的基本结构。
第一步:组织教学,"双基"训练
组织教学通常的方法有:听音乐做律动、师生问好或师生谈话交流。双基训练结合本节课相关内容设计一些音阶练习、发声练习、节奏练习或听辨练习,同时也为新歌教学作好铺垫。如在低年级的音阶歌教学时,我设计的练习是:小熊跳舞1 1 1,一只小鸭2 2 2,小猫小猫3 3 3,小鸟飞飞4 4 4,公鸡公鸡5 5 5,青蛙青蛙6 6 6,小猴小猴7 7 7,小熊跳舞1 1 1,12345 671ˉ1 76 54 3 21ˉ这些练习都可以自己创编,自己设计。
第二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成功的导入能完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在音乐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法如下。
1.故事导入法
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却是学生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把歌词转变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在教歌前讲个生动有趣与歌曲有关的故事,总能抓住孩子的心,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随之提高。
2.儿歌谜语导入法
这种方式即学唱前用念儿歌或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如在教唱《小青蛙找家》时,可以联系歌词内容改编成谜语:一位游泳家,走路蹦又嗒,说话叫呱呱, 小时有尾没有脚, 大时有脚没尾巴。并配上夸张的动作,让小朋友们猜一猜歌中唱的是谁,孩子一看动作就能猜出是小青蛙,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这种导入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创设情境导入法、歌舞表演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游戏导入法。
第三步:感知旋律,了解背景
本环节根据歌曲表现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情或不同季节变化,借助一些图片、实物、多媒体或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该地域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光或民族歌舞,同时播放本课歌曲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风俗的同时感知歌曲旋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和民族风情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尊重民族文化等感情。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部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赶圩归来阿哩哩》是一首彝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热情欢快,又富有幸福、甜美之感,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配以介绍改革开放前后彝族人民生活的发展变化,从绚丽多彩的城市风光到小城镇风情,再介绍彝族山寨的风土人情,配上该歌曲的伴唱录音导入新课。富有彝族特色的热情曲调使学生仿佛看到他们正载歌载舞地欢迎远方的每一位客人,这时学生情感已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表达出了想学、想唱的欲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找出美的意境。教师还要善于引导他们学会把听后感受与大家交流、分享。
第四步: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1.教师范唱,激发兴趣
在上个环节中整体感受了歌曲,对歌曲已经有了初步的轮廓,初步的印象,接下来我们要再次播放录音或教师亲自范唱,给学生全方面、最直观的听觉冲击,让歌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随伴奏音乐演唱,可以边弹边唱或是边舞边唱,民族歌曲建议采用这种方法,既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特点的同时也感受到民族舞蹈的魅力。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
2.学习歌曲节奏
只要教会学生认识歌曲中出现的几种节奏类型,只要掌握了这几种音符时值,老师就可以逐步让学生学会自己击打节奏,在欢快的击掌声中让学生掌握歌曲节奏,这样学生学起歌曲来就会事半功倍。
3.朗读歌词
低年级的歌曲篇幅较小,欢快活泼,节奏感强,可以选择按节奏朗读歌词。高年级就要因歌而异,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曲是ABA型的三段式,而且AB节奏对比明显,我要求学生按节奏读,其中“我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这句速度快,学生刚开始把握不好,老师适当提示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好节奏,为歌词学习埋下了伏笔。但有些歌曲就不适合按节奏读,可以要求同学们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自己的快乐、读出自己的感情。读的形式还可以每节课变换,男生、女生接龙读,指名读,分组读或加衬词读像《如今家乡山连山》——妈妈告诉我(哎),家乡没有山(哦),我呀摇摇头(嗯),拉着妈妈看来。增加歌曲一问一答的语气,同时也能增强歌曲的趣味性。
4.学唱歌曲
在前面的环节中学生已经熟悉了歌曲的旋律,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老师提供伴奏的情况下自己把听到的唱一唱,教师要适时鼓励评价,指出不足之处,难唱句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低年级可采用轻声跟琴哼唱,如带la唱、带lu唱,旨在让学生再次熟悉歌曲。
5.练习歌曲
练习歌曲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歌曲,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在学生学会了歌曲的演唱之后,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想办法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有的说独唱,有的说可以采用伴唱的形式……教师还可采用学生之间相互听唱、男女生分唱、边律动边唱、对唱、领唱、齐唱、轮唱等形式来练习歌曲。
第五步:表现歌曲,实践创造
学生根据音乐旋律、音乐主题自创舞蹈动作,相互表演,不用要求动作如何到位,如何规范,快乐表现就好。还可采用乐器伴奏、同学合作表演,或根据音乐强弱音的分布用手势表现等形式。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创编中培养创造能力,分享与同学、老师合作的快乐。
第六步: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歌曲的教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会唱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会唱歌曲也不是最终目的,但学生首先必须学会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这就是音乐的拓展。
以上环节除第四步外,其他环节只是一个辅助,让学生了解一下就行,还是要以音乐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整课堂。?
第一步:组织教学,"双基"训练
组织教学通常的方法有:听音乐做律动、师生问好或师生谈话交流。双基训练结合本节课相关内容设计一些音阶练习、发声练习、节奏练习或听辨练习,同时也为新歌教学作好铺垫。如在低年级的音阶歌教学时,我设计的练习是:小熊跳舞1 1 1,一只小鸭2 2 2,小猫小猫3 3 3,小鸟飞飞4 4 4,公鸡公鸡5 5 5,青蛙青蛙6 6 6,小猴小猴7 7 7,小熊跳舞1 1 1,12345 671ˉ1 76 54 3 21ˉ这些练习都可以自己创编,自己设计。
第二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成功的导入能完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在音乐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法如下。
1.故事导入法
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却是学生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把歌词转变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在教歌前讲个生动有趣与歌曲有关的故事,总能抓住孩子的心,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随之提高。
2.儿歌谜语导入法
这种方式即学唱前用念儿歌或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如在教唱《小青蛙找家》时,可以联系歌词内容改编成谜语:一位游泳家,走路蹦又嗒,说话叫呱呱, 小时有尾没有脚, 大时有脚没尾巴。并配上夸张的动作,让小朋友们猜一猜歌中唱的是谁,孩子一看动作就能猜出是小青蛙,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这种导入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创设情境导入法、歌舞表演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游戏导入法。
第三步:感知旋律,了解背景
本环节根据歌曲表现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情或不同季节变化,借助一些图片、实物、多媒体或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该地域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光或民族歌舞,同时播放本课歌曲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风俗的同时感知歌曲旋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和民族风情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尊重民族文化等感情。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部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赶圩归来阿哩哩》是一首彝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热情欢快,又富有幸福、甜美之感,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配以介绍改革开放前后彝族人民生活的发展变化,从绚丽多彩的城市风光到小城镇风情,再介绍彝族山寨的风土人情,配上该歌曲的伴唱录音导入新课。富有彝族特色的热情曲调使学生仿佛看到他们正载歌载舞地欢迎远方的每一位客人,这时学生情感已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表达出了想学、想唱的欲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找出美的意境。教师还要善于引导他们学会把听后感受与大家交流、分享。
第四步: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1.教师范唱,激发兴趣
在上个环节中整体感受了歌曲,对歌曲已经有了初步的轮廓,初步的印象,接下来我们要再次播放录音或教师亲自范唱,给学生全方面、最直观的听觉冲击,让歌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随伴奏音乐演唱,可以边弹边唱或是边舞边唱,民族歌曲建议采用这种方法,既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特点的同时也感受到民族舞蹈的魅力。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
2.学习歌曲节奏
只要教会学生认识歌曲中出现的几种节奏类型,只要掌握了这几种音符时值,老师就可以逐步让学生学会自己击打节奏,在欢快的击掌声中让学生掌握歌曲节奏,这样学生学起歌曲来就会事半功倍。
3.朗读歌词
低年级的歌曲篇幅较小,欢快活泼,节奏感强,可以选择按节奏朗读歌词。高年级就要因歌而异,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曲是ABA型的三段式,而且AB节奏对比明显,我要求学生按节奏读,其中“我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这句速度快,学生刚开始把握不好,老师适当提示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好节奏,为歌词学习埋下了伏笔。但有些歌曲就不适合按节奏读,可以要求同学们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自己的快乐、读出自己的感情。读的形式还可以每节课变换,男生、女生接龙读,指名读,分组读或加衬词读像《如今家乡山连山》——妈妈告诉我(哎),家乡没有山(哦),我呀摇摇头(嗯),拉着妈妈看来。增加歌曲一问一答的语气,同时也能增强歌曲的趣味性。
4.学唱歌曲
在前面的环节中学生已经熟悉了歌曲的旋律,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老师提供伴奏的情况下自己把听到的唱一唱,教师要适时鼓励评价,指出不足之处,难唱句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低年级可采用轻声跟琴哼唱,如带la唱、带lu唱,旨在让学生再次熟悉歌曲。
5.练习歌曲
练习歌曲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歌曲,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在学生学会了歌曲的演唱之后,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想办法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有的说独唱,有的说可以采用伴唱的形式……教师还可采用学生之间相互听唱、男女生分唱、边律动边唱、对唱、领唱、齐唱、轮唱等形式来练习歌曲。
第五步:表现歌曲,实践创造
学生根据音乐旋律、音乐主题自创舞蹈动作,相互表演,不用要求动作如何到位,如何规范,快乐表现就好。还可采用乐器伴奏、同学合作表演,或根据音乐强弱音的分布用手势表现等形式。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创编中培养创造能力,分享与同学、老师合作的快乐。
第六步: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歌曲的教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会唱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会唱歌曲也不是最终目的,但学生首先必须学会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这就是音乐的拓展。
以上环节除第四步外,其他环节只是一个辅助,让学生了解一下就行,还是要以音乐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