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快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节
  儿时最快乐的事,是到伊河里摸鱼捞虾。
  那时,洛河南岸还没有高楼,到处是庄稼和绿树。路上也没有太多的机动车,一切仿佛都很慢。就算关林火车站里驶进驶出的蒸汽机车,也十分悠然。
  儿童节这天,我们一家人会早早来到伊河岸边,吃着自带的零食,或者顺着河流散步、到河中摸鱼儿。绿草如茵,我们还会在东山上纳凉。那时,没有互联网,没有支付宝,一切都显得自在而平常。
  那天晚上,父亲给我一张明信片,上面是一处远方的风景。他说等到明年,就带我去那个地方。我怀揣着这个盼望,在老房子里欣然入睡。蛐蛐的鸣叫,一直回响在耳旁。
  芒种
  当镰刀霍霍磨好后,我知道,麦子马上就要收割了,一个叫芒种的日子就要到了。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同时也预示着高考的开始。
  苇岸先生在《大地上的事情》中说:“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我喜欢凝望麦田,它让我焦躁的情绪得以平复,重新找回懂得感恩的心灵。站在原野上眺望,会让我相信,即便最荒凉的地方,也凝聚着生机。
  “芒”,也指农忙。现在的我们,好像越来越忙,却鲜有芒种时节农民收获的喜悦感。现在,当我们放眼大地上的事情,细细思量,就会发现,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那成片的庄稼和密林,还有感受劳动之美的耐心与从容,浪漫和激情。
  端午节
  我觉得,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善于调整和改善。比如说端午节。这个因悼念南方文人投江的节日,在北方却被视为“恶月恶日”,还被注入了夏季时令“祛病防疫”的新风尚。
  除了“吃粽子”的习俗外,北方人也会给小孩佩戴艾草香包和五彩线,寄予孩子们在这一年里无病无灾、毒害不侵的美好希望。这一点,就像过“年”(古代传说“年”是一只猛兽)一样。那么寒冷的日子,却要祭祖祈祷、敲锣打鼓放鞭炮、探亲访友喝大酒,劳作一年的人们,用短暂的放纵来享受着收获的果实。
  在洛阳,端午节也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不但送粽子,也会送茶叶、小食和手工艺品。我还知道有些洛阳人,在收到亲友的粽子后,会把各色的品种,如红枣的、豆沙的、蛋黄的,放在清水里熬煮,最终得到一锅十里飘香的“八宝饭”。到了夜晚,家庭成员每人吃一碗,算是没有虚度这个节日。
  父亲节
  初中课本上朱自清的《背影》曾影响过我很多年,以至于在少年成长过程中,我试图重塑有关父亲勤劳质朴的光辉形象,可后来发现都是徒劳。父子情深的故事,已经读得太多,多到让我感觉那只是别人的故事,别人的父亲。天下没有一样的父亲,却有同样希望可以“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儿子的期盼,起码我自己是这样的。
  后來看陈宝国主演的《咱爸咱妈》,歌词里写道: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不由让我想起麦收时节父亲拉着满满一架子车麦子,躬身向前、一步一蹬吃力爬坡往麦场去的情景。再后来,我总是试图用这些艰辛的回忆,来弥补我成长过程中所缺乏的父亲的关爱。
  直到今天,我听到李宗盛《新写的旧歌》:
  我相信不只有我/在回忆时觉得吃力/两个男人 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有幸运的 成为知己/有不幸的 只能是甲乙/若是你同意 天下父亲多数都平凡得可以
  于是,在今年的父亲节,我终于不再对这个暗喻着慈爱的词汇,翻来覆去地追根问底了。
  夏 至
  据说,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这三个最,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造成的极致体验有多么的深刻,以至于擅长扭转不利自然风物条件的中国民间,再次创造出“冬至饺子夏至面”的饮食习俗,把对即将到来的高温天气的“恐惧”,巧妙地用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化解开来。北方则是打卤面、炸酱面和黄瓜荆芥蒜汁面,隐喻着面面俱到、“十(食)全十(食)美”,再配上酸梅汤、绿豆汤和红枣枸杞汤,以败火除湿,驱邪扶正。
  夏至的新麦已经登场,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不管怎样,中国老百姓总能把万事万物与吃联系在一起,真应了那句“民以食为天”的老话。
其他文献
大觉山  群峰耸峙  完成了春天一次肆意的合围  片刻搅起  满山  青翠的浪波  四月,是最好的季节  春风沾满新泥的韵脚,正小心地  踩住花朵的诗句  那个早晨,我用松针呼吸  用鸟鸣洗脸  看到草尖上晶亮的露珠  为我打开,身体里  黑暗的深渊  天空广大,风,辽阔  足以把大觉寺的钟声搬进云层  我看见僧人们走动的身影  也就是在霞光之中,那里的山泉声  隱秘地为我们送来,另一个世界的祈祷
期刊
头羊引领的草原  头羊引领的草原  被牧羊人的羊鞭越抽越黄  一把钐刀左右围剿  割走了躲在草丛中的  最后一点暖?  一茬一茬曾经生龙活虎的草  瘦成了无名根茎  露珠哭了  为那些逃不出宿命的葳蕤  真想预谋一场驰骋  让骏马追上春天的太阳  用月光做套马杆  套回从围栏逃出的花季  真想借用西拉木伦河水  唱一曲蒙古长调  在波纹的回响里  捕捞漏网的光阴  绿也是草原、黄也是草原  用广袤
期刊
荷花  你居住在哪里  哪里就成了圣地  你升一尺,天就升了三丈  你降一寸,人们跌进泥淖  有人追逐你的色  善良的人仰望你的光  你只需微微一笑  这个世界就明亮了  野蔷薇  折一根肋骨做箭  射向天空,初夏,和你的心  空气燥热  风里传递着荷尔蒙  水是妩媚的腰肢  喉结是苏醒的豹子  荒原上  一株野蔷薇打开了  月光下这人世间的动荡  玫瑰  不,亲爱的  不要阻止我心里的这些藤蔓 
期刊
赵峙,本名赵一清。湖南澧县人。现居广州。2001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先后散见于《青春》 《青年作家》 《作品》 《广州文艺》 《牡丹》 《当代小说》 《短篇小说·原创版》 《湖南文学》等刊物,有作品收入小说精选和年度选本。著有小说集子《南漂》。  小虹达到古镇比我早。她是开了两个多小时的汽车跨省而来的。相比我转高铁然后转大巴再打滴滴快车并不轻松,起码她开车时不能分心走神。我乘车时我还可反复翻看她发
期刊
陈玉龙,江西都昌人。已在《青年文学》《天津文学》《山东文学》《广西文学》《岁月》《清明》《安徽文学》《星火》《芒种》《短篇小说》《飞天》《厦门文学》《佛山文艺》《四川文学》等刊发表作品约200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滕王阁文学院第二届特聘作家。  翻過门前的大山就是湖。大水季节湖面涨成了大海,宽阔无际,一层一层的浪花宛若天空中飘过的云朵。美华坐在屋门口的轮椅上常常想,把大山铲平就好了,就可以
期刊
这是一个多么辉煌的日子  共和国迎来她七十岁的生日  神州大地 万里锦绣 普天同庆  这是一个多么吉祥的日子  洛阳市文联也在一九四九年的十月  伴随着我们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降生  对于一个人来说 七十年  足以使他从牙牙学语变得老态龙钟  而洛阳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七十年时光  努力展现的都是朝气蓬勃的活力和激情  在共和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里  文艺工作者和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们  共同奏响了社会主
期刊
桥,是历史冷静的看客,承载着悠悠过往。古往今来,中国大地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桥,其意义也各不相同。  洛阳,这座历经十三朝更迭变迁的“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伊、洛、瀍、涧,四河穿城而过,不但滋养着河洛儿女,还是让桥成为了一道风景。  作为远离家乡游子的我,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家乡那架于古老和现代文明交叠的骨骼之上的洛阳桥、中州桥,年轻的瀛洲桥、李城桥,以及正在修建的王城快速路大桥……它们或长虹卧波,或
期刊
一  雪花在清澈的月光中纷纷扬扬地洒落,山林皆寂,偶有几只耐不住寂寞的野兽嚎叫了几声。那是谁?在雪地里一深一浅地走着,走得急切,竟不免有些跌撞,他身着羽绒衣,提着个公文箱。他雪夜登山为何而来?  他又走了一阵,来到一片竹林。层层的白雪压着苍翠的篁竹,如同一张张覆满白雪的弯弓,又如碧透的翡翠上点缀了一层羊脂。那人放缓了脚步,望着竹海,那人疲倦的脸上出现了一丝微笑,双手轮着放在脖子上暖和会儿,提起箱子
期刊
迎接新中国七十华诞  一定要来洛阳  ——洛阳的大道通衢  已铺就牡丹盛开的长廊  礼赞新中国七十华诞  一定要来洛阳  ——洛阳的大街小巷  正吟诵情真意切的诗行  我邀请定鼎中原的周公  莅临周王城广场——  看“花开花落二十日”  是不是超过了十三个朝代的盛况  我邀请登基神都的女皇  游幸西宫上阳——  看“上阳花木不曾秋”  是不是复兴了大唐盛世的景象  我邀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重
期刊
大三那年暑假,我带妈妈到了郑州。我家在偏远的农村,妈妈已经近60岁了,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没有到过城市。再有一年我就大学毕业,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带妈妈到城市了。  头天晚上,妈妈就忙着张罗路上的干粮,煮鸡蛋烙烧饼。早上六点,我们从村口坐上早班车,经过三个多小时颠簸到南阳。当时南阳火车站始发一趟到郑州的慢车,九点半发车,晚上九点多到郑州。慢车站站停但票价便宜,反正农民的时间不值钱。到郑州以后,我决定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