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入境和感悟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hope9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语言精炼优美,饱含了深刻的意蕴。但由于年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何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在引导学生入境之后,如何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想象,完成对古诗意境的再创造,即古诗意境的重建,这是古诗意境教学的重点。本文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意境教学大致分三个阶段:审美感知;美读品味;启迪明理。通过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情感。
  【关键词】入境;激情;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词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古诗语言精炼优美,饱含了深刻的意蕴。近两年,我校在古诗教学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实践。归纳了一下,以往的教学大致分四步:明诗人,解诗题,剖诗意,想意境。也就是说,在学习古诗时,先弄明白诗人的生平、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再理解诗题的意思,看看这首诗主要讲的什么内容;再去剖析诗句的含义,一些重点词的意义要逐个理解;最后要通过古诗的学习,想象出诗中所包含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
  在古诗意境教学中,我们强化学生内心的感受,淡化字词句繁琐的分析。
  一、入境——审美感知
  “意境常常是静伏的、暗蓄的、潜在的,只有在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头脑中,意境才会浮动起来,呈现出来,生发出来。因此,意境具有因特定形象的触发而纷呈迭出的特点,它常常由于象、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发与传递而联类不穷。”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画面再现。我们将浓缩在诗句中的情境显现出来,利用插图,绘制一幅幅形象真切的幻灯片、挂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的美,直接进入诗歌的意境。如《山行》的插图,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那山路、人家、白云、苍劲的树木、停车观赏枫林的诗人,辉映着晚秋漫山遍野的红色枫叶,连画中的落日也被经霜的红叶染成红色。“霜叶红于二月花”可谓是尽在不言中,而诗人所要表达的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仔细观察插图,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古诗意境之中。
  (2)音乐渲染。音乐诉诸人的听觉,开启人的想象和联想,是打开人们情感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如《但愿人长久》等。古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产生暗示效果,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的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不知不觉中披文入境,感受古诗的精妙。
  (3)语言描述。画面再现、音乐渲染,都是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在再现古诗意境的过程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述相结合。教师贴切、优美的描述语言,不但能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语言美的熏陶和享受。如在教学袁枚的《夜书所见》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漆黑的夜晚,江面上渔火点点,就好像一只只萤火虫栖落在树梢上。一阵微风拂过,那映在水中的渔火呀,一下子被嬉笑的浪花搅碎了。江里的灯光,就好像满天的星星,眼睛眨呀眨的。同学们,这是哪里呀?喜欢吗?想亲自去看看吗?老师优美的语言,不但为学生理解诗句作了铺垫,而且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古诗优美的意境之中。
  (4)诗眼锤击。“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指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诗眼”。诗眼能传神写照,传达出一首诗的精神。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诗眼,重锤敲击,唤起想象、联想,进入古诗意境。如《泊船瓜洲》中的一个“绿”字,诗人确实费了一番心思。改用“到、过、吹、入”等字,春风还是春风,江南岸还是江南岸,两者没有发生内在联系,而一个“绿”字,将形容词改为使动用法,春风使江南岸绿了,春风和江南岸发生了有机联系。一个“绿”字蕴含着江南两岸无限春色。
  (5)典故会意。古诗中常常用典,以典故蕴含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指明典故出处,明确用典的场景,引导学生体会用典所表达的不尽之意,不尽之情,让学生玩味欣赏,借此进入古诗意境。如教学王昌龄的《出塞》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飞将”是指汉将军李广。他守卫边关几十载,英勇善战,战绩累累,与守边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而匈奴人则是闻名丧胆,不敢越南山而牧马。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月照边关,戍边战士为什么怀念飞将军?诗人用典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不难得出答案:现在的边关守将只知道吃喝玩乐,玩忽职守,敌人入侵,边关岌岌可危,戍边士卒,何时可以返乡?由此想到了飞将军,假使那令敌人丧胆落魄的李广还在,戍边战士长征万里终有还!愤恨边关守将腐败无能的情感顿时萌生心头。诗人用典,引发共鸣,学生借此进入古诗意境。
  二、激情——美读品味
  在入境的过程中,学生对意境的感知并不是无动于衷的,它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在引导学生入境之后,教师应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想象,完成对古诗意境的再创造,即古诗意境的重建,这是古诗意境教学的重点。
  适当指导朗读的技巧,可以提升朗读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语调的抑扬等。如李白的《秋浦歌》,其中“白发三千丈”语调沉重,声音上扬;“似个长”语调稍低缓,声音下抑,感情悲愤;“得秋霜”节奏稍慢,语调平缓,表现出诗人既忧愁苦闷又乐观豁达的心情。当然,适时地变换朗读的形式,也可以增加朗读的兴趣,如引读、齐读、小组读、男女读、个别读、配乐朗读、表演读等。   反复美读,仔细品味。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浸没在古诗意境之中,如痴如醉,物我两忘,使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同时,通过美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思维活动相当活跃,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重建古诗意境。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感悟——启迪明理
  “夫读之既熟,思之既久,神将通之,不落言筌,自明道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作品意境,美读古诗,受之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展开想象,在自己脑海中创造一个新的意境,达到物我交融,心领神会。美读古诗,品味意境,学生定会有所感悟,有所启迪,但所有这些,都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适当地加以表达呢?并由此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
  (1)读一读。反复诵读古诗,有利于加强对意境的理解,深化对诗人情感的体会,有助于学生品味意境、重建意境。同时,诵读古诗也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对于意境的领悟究竟有多少。所谓“心生而言立”正是这个道理。
  (2)画一画。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用画画来表现心中的特点。让学生依文作画,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我让学生根据古诗自由发挥。黄鹂高高站在翠柳枝头鸣叫着,一行白鹭飞向云天,门口停泊着去东吴的船只,从窗口向外眺望,可以看见远处西山上皑皑的白雪。学生边画边想象,犹如在画中游,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热爱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至于学生对意境的领悟早已成竹于胸。又如学校举行的二年级书写古诗比赛,内容是《咏柳》,孩子们写写画画,那高高的柳树,碧绿碧绿的,千万条像丝带一样的柳条随风飘动,这么美的画面,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像剪刀一样的春风。美丽动人的画面,加上端正漂亮的字体,让人置身画中。写一写、画一画,写画古诗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3)演一演。将意境中所描绘的情景演绎出来,对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却非常喜欢这一种方式。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无不反映出学生对古诗意境的自我领悟。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当学完了前两句诗时,我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然看到汪伦带着全村的人踏歌相送,他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同桌之间演一演,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然后请了两位演得最好的同学,上台演,“李白兄啊,多保重!这坛好酒送给你,一路顺风!”“汪伦啊,汪伦,纵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你送我的情谊深哪!”那份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那份意想不到的惊喜,那份发自内心无比激动的心情全都融入到了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演之中。
  (4)谈一谈。对于古诗意境的理解、感受,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有深浅高低之别。文学评论的行话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读诗的心得和感悟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形成课堂信息传播的网状结构,达到取长补短、把个人对意境的个体感受推向深化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相关的反馈信息。如叶丽老师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她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孤零零的帆船?有的说,因为当时是傍晚时分,来往的船只非常少;有的说,因为当时李白心里只想着孟浩然,所以眼里也只有孟浩然了。是啊,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自然就明白了,谁的理解比较深刻。
  (5)改一改。让学生在领悟故事意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将古诗改成小故事等。如学习了《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之后,要求学生将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保持原诗的基本内容不变;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开想象、联想,进行适当补充;突出重点,即送别的过程。改写成的记叙文,是学生重建的古诗意境的书面化形式。改写的过程中,学生开启想象,思维空间得以拓展,语文读写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总之,在开展经典诵读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对古诗意境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在借鉴别人的基础上,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不同的古诗词内容,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如情境创设、音乐渲染、细节想象、画图表演等各种活泼有趣的形式,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实践证明,帮助学生重建古诗意境,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大大地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言感悟能力。
  (编辑:李敏)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新形势,应对新高考,必须改革高中作文教学。我们要通过研究性作文学习探寻一条既能适应高考又能够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教学新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他们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习惯;研究性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作文教学中多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给学生一个题目,学生自由作文(甚至有抄袭现象),学生完成后统一交到办公室,待老师批阅完毕
【摘 要】本文基于新课标视角论述了小学语文课本文本对学生作文的导向作用,以期为强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贡献力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文本;学生作文;导向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各地方以新课标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大纲,而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苏教版为例,首先,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注重如何让学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既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改革作文教学结构,又要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促使学生养成自主习作、喜爱习作的习惯。通过不断地点拨、诱导、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提高自主习作的兴趣;学会将生活经验再现于作文中,提高自我作文的能力;学会将自我作文能力变成得心应手的写作技巧,掌握自我习作和表达的方法。  【关
【摘要】在当今中国,课堂改革正进行得如火朝天,如何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了教育者在最近几年里热烈讨论的话题。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具有和谐有趣的氛围,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提高兴趣呢?笔者以为,这需要教师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始终坚持改革,并恰当使用多媒体等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创建具有和谐氛围的趣味课堂,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0 【文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手语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起到的辅助作用及手语辅助的优点和辅助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通过对智力障碍儿童教学现场观摩和教师访谈,表明手语对智力障碍儿童教学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手语;智力障碍儿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手语之所以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因为手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短短几句,诗人就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可是对于活在当下的孩子们,对古诗中这些生涩的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