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源泉,是时代发展的正能量。那么如何让语文与文化同行,让文化浸润学生身心,使学生积淀立基社会的思想文明和时代文化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条经验可以借鉴。
一、展示成语典故述评,文化“悟”人
学生通过媒介走进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及古书经典,在“一检一索”中甄选自己有得的,不在太深而在有悟;在“一述一评”中6人合作交流,不在专有而在共享,产生“6×6”的多维渗透效果,即如博观而约取。学生亦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中,自成重德轻利、弘文泊名的趋异。有时学生在讲解时不乏独到见解,这不仅激发了学生文化情趣,甚使老师耳目一新,可谓教学相长。这样既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又能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思维品质,更是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育理念。坚持以文悟人,胸藏万汇凭吞吐,则人为文德之人。
二、展示古代诗歌鉴赏,文化“润”人
学生利用工具书及网络进行诗歌鉴赏准备,对所选作品进行研究赏析;课前3分钟以正楷将诗词书写于黑板上,其他学生抄录;上课时鉴赏者尽力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词画面及思想情感,之后做对比鉴赏:前人之鉴与自己之鉴。教师予以点拨,让学生在一“入”一“出”中主动渗透,主体审美;在一“鉴”一“赏”中我的鉴赏我做主,昔今融合,个性展示;台下是我的借鉴我致用,斗志昂扬,欲待我鉴。在整个诗歌玩味过程中,鉴赏者以老师身份当堂解读,其展示的文化底蕴、审美倾向往往超出了平时,台上台下互动浸透,情绪激然,赏析更入微,自然细至深处见文化。长期以文润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则人为文知之人。
三、展示课前短文演讲,文化“引”人
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原则,学生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组织两周一话题(如“时事针砭”“历史新说”“我看生活”等)演讲或美文欣赏。学生演讲后同学点评,点评者“讲一点优点,评一点不足,提一点建议”,以此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目的;其后,教师进行简洁点拨,引正示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课前演讲激发了语文课堂的热情,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也锻炼了其胆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写作及演讲的水平。常态以文引人,采得百花成蜜后,则人为文青之人。
四、展示课堂外文品读,文化“怡”人
文化从读书肇始,“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教育当如此。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既有数量的规定,又有质量的要求,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势在必行。教师有序引导课外阅读,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由易而难地过渡,如先由《读者》《青年文摘》始,再过《创造自己》《文化苦旅》等时品美文,再渡大家佳作,而或古文名作。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又避免了学生阅读的盲目和无序,又能引导学生预防文殇远离文化垃圾。同时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思人类文化精神。“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加强课外阅读,放飞了学生灵动的翅膀,尊重了其文化选择,培育了其读书快感,彰显了其人文精神。其效果正如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的调研:有85%的同学认为阅读开阔了视野,57.7%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有62%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分析和鉴赏的能力。习惯以文怡人,为有源头活水来,则人为文气之人。
五、展示看报办报互文,文化“修”人
学生是社会的人,是在传统和时代文化熏染下的人。在相对单一的校园中,引导学生通过看报办报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意识是新课标内涵体现。学生在“一看一思”中感触文化的厚度和时代的宽度,在“一品一得”中探寻思想的触点和心灵的接点,一周一报评,一月一办报,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可喜之处不仅在于学生增广见闻,锻炼思维记忆,提高精气神魄……更在于学生劳逸结合下主体意识的觉醒,文明文化的自觉,民生道义的担起,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价值体系的熏陶树立。顺时以文修人,世事洞明皆学问,则人为文弘之人。
文化上善若水,润物无声,融通人心。学生文化展示,既有利于培养其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有利于为学生自己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高一新学期始,教师要挤时间做示范,要指导课代表做计划抓落实,循环进行,形成习惯,自然就达到了敦厚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付出就有收获,善致则可修远,以上点滴仅是一孔之见。
杨学锋,教师,现居甘肃张掖。
一、展示成语典故述评,文化“悟”人
学生通过媒介走进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及古书经典,在“一检一索”中甄选自己有得的,不在太深而在有悟;在“一述一评”中6人合作交流,不在专有而在共享,产生“6×6”的多维渗透效果,即如博观而约取。学生亦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中,自成重德轻利、弘文泊名的趋异。有时学生在讲解时不乏独到见解,这不仅激发了学生文化情趣,甚使老师耳目一新,可谓教学相长。这样既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又能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思维品质,更是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育理念。坚持以文悟人,胸藏万汇凭吞吐,则人为文德之人。
二、展示古代诗歌鉴赏,文化“润”人
学生利用工具书及网络进行诗歌鉴赏准备,对所选作品进行研究赏析;课前3分钟以正楷将诗词书写于黑板上,其他学生抄录;上课时鉴赏者尽力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词画面及思想情感,之后做对比鉴赏:前人之鉴与自己之鉴。教师予以点拨,让学生在一“入”一“出”中主动渗透,主体审美;在一“鉴”一“赏”中我的鉴赏我做主,昔今融合,个性展示;台下是我的借鉴我致用,斗志昂扬,欲待我鉴。在整个诗歌玩味过程中,鉴赏者以老师身份当堂解读,其展示的文化底蕴、审美倾向往往超出了平时,台上台下互动浸透,情绪激然,赏析更入微,自然细至深处见文化。长期以文润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则人为文知之人。
三、展示课前短文演讲,文化“引”人
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原则,学生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组织两周一话题(如“时事针砭”“历史新说”“我看生活”等)演讲或美文欣赏。学生演讲后同学点评,点评者“讲一点优点,评一点不足,提一点建议”,以此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目的;其后,教师进行简洁点拨,引正示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课前演讲激发了语文课堂的热情,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也锻炼了其胆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写作及演讲的水平。常态以文引人,采得百花成蜜后,则人为文青之人。
四、展示课堂外文品读,文化“怡”人
文化从读书肇始,“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教育当如此。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既有数量的规定,又有质量的要求,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势在必行。教师有序引导课外阅读,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由易而难地过渡,如先由《读者》《青年文摘》始,再过《创造自己》《文化苦旅》等时品美文,再渡大家佳作,而或古文名作。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又避免了学生阅读的盲目和无序,又能引导学生预防文殇远离文化垃圾。同时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思人类文化精神。“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加强课外阅读,放飞了学生灵动的翅膀,尊重了其文化选择,培育了其读书快感,彰显了其人文精神。其效果正如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的调研:有85%的同学认为阅读开阔了视野,57.7%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有62%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分析和鉴赏的能力。习惯以文怡人,为有源头活水来,则人为文气之人。
五、展示看报办报互文,文化“修”人
学生是社会的人,是在传统和时代文化熏染下的人。在相对单一的校园中,引导学生通过看报办报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意识是新课标内涵体现。学生在“一看一思”中感触文化的厚度和时代的宽度,在“一品一得”中探寻思想的触点和心灵的接点,一周一报评,一月一办报,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可喜之处不仅在于学生增广见闻,锻炼思维记忆,提高精气神魄……更在于学生劳逸结合下主体意识的觉醒,文明文化的自觉,民生道义的担起,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价值体系的熏陶树立。顺时以文修人,世事洞明皆学问,则人为文弘之人。
文化上善若水,润物无声,融通人心。学生文化展示,既有利于培养其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有利于为学生自己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高一新学期始,教师要挤时间做示范,要指导课代表做计划抓落实,循环进行,形成习惯,自然就达到了敦厚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付出就有收获,善致则可修远,以上点滴仅是一孔之见。
杨学锋,教师,现居甘肃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