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小学作文教学日益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来。如何改变习作评改中“高耗低效,不容乐观”的现状,落实“培养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这一新课标目标,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的习作评讲课的研究,通过教师评讲的有效性实施,为学生提高习作评改能力保驾护航。笔者从事多年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对作文教学中的有效评讲深入研究,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的评讲,可以进一步激发、增浓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自信心,不断增强写作动机;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习作要求,找出习作中的优缺点,逐渐掌握自我评价;可以强化学生自我修改的意识,逐步掌握修改技巧。
一、“趁热打铁”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热情
就儿童心理来说,习作讲评是对他们“辛苦劳作”的一种评价,是教师对他们写作认可度的一种信息反馈,他们迫切地希望及时评改。在评讲反馈阶段,如果教师的褒扬批评得法,都能成为学生认真习作的积极诱因。同时,学生年龄小,好奇心重,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不易长久,如果在一节课内将指导、写作、评讲融为一体,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习作指导课《我的烦恼》为例,两位老师在同一个年级里进行了对比课。
老师1:运用了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作文指导课,先引导学生读例文,学习习作方法;再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烦恼,根据普遍认可的烦恼指导写作;学生书写烦恼后就选择优劣作文各一篇点评修改。之后就是老师的批改,下星期的作文课上进行讲评再修改。
老师2:通过启发谈话“同学们,常听大人们用‘无忧无虑’来形容你们,你们赞同吗?”老师精心创设氛围,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先把烦恼用“向好朋友诉说心事”的方式说出来,并提出要求要说具体。通过这种情感的自我体察、倾诉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尽情倾吐的快乐,产生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此次习作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学生把人物具有的烦恼清楚、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为此,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十几分钟让学生根据要求当场写片断,然后进行交流、评点,再给几分钟修改后,二次交流评改。
比较分析:
课后我们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对学习效果进行了跟踪。当问到“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时,第一个班级的学生反映不知该如何倾诉自己的烦恼,而第二个班级的学生谈出了自己的真实体验:“我明白了要把自己的心情具体写出来,就要描写自己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我觉得写作文并不难。”“原来修改很简单,也很重要。”“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得到很大的启发。”……对学生习作进行分析发现,80%以上的学生能够通过多次修改达到习作训练重点要求,11个学生还在课后用修改符号对全篇主动进行了有效的再修改。
从这个实例中可以看出,老师1采用“指导、批改、讲评”模式,严重违背学生主体原则,把学生当成写作机器,整个过程没有建立双向的信息反馈机制,充其量只是给学生几句好话鼓励。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是学生生活的反映,传统的作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老师2当学生完成主要片断后当堂进行评讲修改,目标明确,要求较单一,学生容易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趁热打铁,及时反馈,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通过二次修改,学生修改能力不断增强,教学目标达成度更高。两次修改结果的呈现与对比,都让学生看到“我进步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习作的积极性,增强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下次的习作活动也必然会采取更为主动的态度。不仅如此,当堂评价还能帮助教师集中指导,有效突破重难点,增强学生自我修改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当堂评价中领悟修改目标和方法,使学生更为明确、更为主动地将学到的方法迁移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去。
二、“生生互动”切实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过去,学生习作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习作评改效益不高,费时多,收效低。为此,我们在课堂评讲习作时,以学生、教师为“双主体”,通过生生、师生互动的形式,组织集体评改,着重围绕重点训练内容进行评价,在评改实践中提升言语交际能力和修改水平。
以《吹泡泡》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仔细分解出吹泡泡的动作,有顺序地表达出来,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想像及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教师简要指导后,要求学生运用叙事的方法,在15分钟内用文字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当学生完成片断后,进行了评改,采取教师选取典型习作和学生毛遂自荐相结合的方式,请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习作,然后以主持人身份,恳请同学们和老师提出建议。学生从“听众”“被批判者”角色转变为“参与者”“展示者”,教师由“家长”“包办者”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采取“亮点点评法”,多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为学生的讨论把舵,将点评引向深入,同时,呵护被点评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通过对比实践,我们发现,采取生生、师生之间互动的讲评形式好处很多,其一是可以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和修改的能力。其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其三是学生间的这种主动寻求帮助式的交流,能让他们感觉到习作原来就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即使是批评的意见,学生也容易接受。
【作者单位:吴江梅堰实验小学 江苏】
一、“趁热打铁”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热情
就儿童心理来说,习作讲评是对他们“辛苦劳作”的一种评价,是教师对他们写作认可度的一种信息反馈,他们迫切地希望及时评改。在评讲反馈阶段,如果教师的褒扬批评得法,都能成为学生认真习作的积极诱因。同时,学生年龄小,好奇心重,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不易长久,如果在一节课内将指导、写作、评讲融为一体,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习作指导课《我的烦恼》为例,两位老师在同一个年级里进行了对比课。
老师1:运用了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作文指导课,先引导学生读例文,学习习作方法;再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烦恼,根据普遍认可的烦恼指导写作;学生书写烦恼后就选择优劣作文各一篇点评修改。之后就是老师的批改,下星期的作文课上进行讲评再修改。
老师2:通过启发谈话“同学们,常听大人们用‘无忧无虑’来形容你们,你们赞同吗?”老师精心创设氛围,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先把烦恼用“向好朋友诉说心事”的方式说出来,并提出要求要说具体。通过这种情感的自我体察、倾诉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尽情倾吐的快乐,产生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此次习作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学生把人物具有的烦恼清楚、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为此,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十几分钟让学生根据要求当场写片断,然后进行交流、评点,再给几分钟修改后,二次交流评改。
比较分析:
课后我们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对学习效果进行了跟踪。当问到“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时,第一个班级的学生反映不知该如何倾诉自己的烦恼,而第二个班级的学生谈出了自己的真实体验:“我明白了要把自己的心情具体写出来,就要描写自己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我觉得写作文并不难。”“原来修改很简单,也很重要。”“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得到很大的启发。”……对学生习作进行分析发现,80%以上的学生能够通过多次修改达到习作训练重点要求,11个学生还在课后用修改符号对全篇主动进行了有效的再修改。
从这个实例中可以看出,老师1采用“指导、批改、讲评”模式,严重违背学生主体原则,把学生当成写作机器,整个过程没有建立双向的信息反馈机制,充其量只是给学生几句好话鼓励。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是学生生活的反映,传统的作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老师2当学生完成主要片断后当堂进行评讲修改,目标明确,要求较单一,学生容易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趁热打铁,及时反馈,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通过二次修改,学生修改能力不断增强,教学目标达成度更高。两次修改结果的呈现与对比,都让学生看到“我进步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习作的积极性,增强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下次的习作活动也必然会采取更为主动的态度。不仅如此,当堂评价还能帮助教师集中指导,有效突破重难点,增强学生自我修改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当堂评价中领悟修改目标和方法,使学生更为明确、更为主动地将学到的方法迁移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去。
二、“生生互动”切实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过去,学生习作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习作评改效益不高,费时多,收效低。为此,我们在课堂评讲习作时,以学生、教师为“双主体”,通过生生、师生互动的形式,组织集体评改,着重围绕重点训练内容进行评价,在评改实践中提升言语交际能力和修改水平。
以《吹泡泡》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仔细分解出吹泡泡的动作,有顺序地表达出来,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想像及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教师简要指导后,要求学生运用叙事的方法,在15分钟内用文字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当学生完成片断后,进行了评改,采取教师选取典型习作和学生毛遂自荐相结合的方式,请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习作,然后以主持人身份,恳请同学们和老师提出建议。学生从“听众”“被批判者”角色转变为“参与者”“展示者”,教师由“家长”“包办者”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采取“亮点点评法”,多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为学生的讨论把舵,将点评引向深入,同时,呵护被点评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通过对比实践,我们发现,采取生生、师生之间互动的讲评形式好处很多,其一是可以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和修改的能力。其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其三是学生间的这种主动寻求帮助式的交流,能让他们感觉到习作原来就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即使是批评的意见,学生也容易接受。
【作者单位:吴江梅堰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