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好习惯的培养爱书从护书开始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j82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不爱护书的现象屡见不鲜,最近批阅《语文天天练》的时候我感到很痛心,练习册都会不同程度的脱胶、散架甚至掉页码。我感慨于当今书的印刷质量差,同时想的最多的是我们的学生对书缺乏敬畏感:没有一位同学会想到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补来解决。在他们看来书本脱胶、损坏与他们无关,是习以为常的小事,他们只需要把该完成的作业写好就是了。这是我不愿想的,更是我不愿看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我们在教学中或许灌输了太多的分数价值论,而忽视了最最基本的解决生活小事的操作能力。为此我想说:要教学生爱上书先教其懂得爱护书吧!
  一、对书产生敬畏感
  在小学生的观念中对书的概念是模糊的,大多数学生认为书就是故事书,所以多数学生没有把《练习册》当成一本书来看,不知道《练习册》是辅助自己学习的工具书之一,对书没有一种敬畏感,这是相当可怕的,我们知道犹太人对书是充满了敬畏。他们有着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实我们老师在平时推荐学生购书中也不和学生说清楚,只是对学生说:“你们去书店买点练习题做做。”而不和他们说“去书店买点和自己学习相关的教辅用书看看。”所以在学生的头脑中认为“练习册”只是做的,而不是用来看的。正因有了这种错误的思维定式学生就不会把“练习册”这类辅助教学用书当成书了,也更不会想到要爱护它了。正是缺乏对书的敬畏才使学生缺乏爱它的原因。那么我们该如何去使学生对书产生敬畏感呢?从了解书的价值开始。
  书是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有插图或无插图的、硬抄或平装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绍、目录表、索引的用以增长知识、加深理解、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该装置需要视觉、有触碰的感官形式存在并使用。当然面对小学生你不可能照本宣读地这样来告知他们书的概念和价值,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图书室、新华书店、印刷厂等一些生活实验地,来组织学生参观交流。可以安排影像资料的学习,如“一本书的形成过程”,从纸张的制作,到编写一本书作者所花的精力,最后通过劳动者的印刷出版。通过这种切身的体验与感观,相信学生对书的价值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他们会懂得每本书都是来之不易的,尤其是那些帮助我们学习的教辅用书,我们更应该加倍珍惜。我想通过生活实践用学生自己的感官来感受书的价值是最佳的路径。那么学生对书自然就会产生敬畏感了。当学生对书有了敬畏感,学生才会去爱书。
  二、爱书从护书开始
  尊重知识,爱惜书籍,是一个读书人最起码的品行修养。从小培养学生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书本、作业,可端正学生的读书行为,增强学生爱护“知识宝库”的意识,树立学生欲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形象,从而为提升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好头,引好道。大作家钱钟书先生很爱惜书,和他交往的记者发现,他买的一些书都包上了书皮,这个习惯直到年纪大也没有改变。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水平提高了,在学生中间再也看不到传统的包书皮,只有齐刷刷的透明塑料书套,这些书套的确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便捷,但我觉得缺少一种个性,也间接性地剥夺了小学生有个性的护书权利。记得我小的时候学会了包书皮后经常会选择一些漂亮的挂历纸来包装我的书,还会用水彩笔精心的把自己的大名写上去,有时会故意用挂历纸的反面来包,包好后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呢!其实我们现在可以把这项传统的“包书皮”手艺传承下去,让“包书皮”成为校园的一种文化时尚,一种爱书的教学特色文化。让学生在包书皮的体验中明白护书的常识,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掌握一些护书的基本技巧。只有当学生亲身参与了才会加倍珍惜。
  当然爱护图书的方法技巧还有许多,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慢慢地给予学生。如要告诉孩子,手很脏时不能看书,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手上有汗,一定要擦干净;书不能折页,要学会使用书签;刚买的书要给书包上书皮,把它放在一个干净、好保存的位置;保持图书整洁,给书加注时要工整、清晰,字迹要写工整,画一些重点的标记,用波浪的符号或者横线,一定要画得很规范;鼓励孩子保存看过的图书,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结合实际操作来学习一些科学的护书方法;还可以鼓励学生家长一同参与其中,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护书的行动中收获和掌握爱书的一些技巧,使爱书不成为一句口号。
  三、护书习惯的培养
  当对书产生了敬畏感,掌握了护书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后,还要通过一些比赛让学生感受到爱护图书的乐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自主爱书的生活好习惯。
  在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习惯篇中有爱护图书的教学内容。我们大多数的教师是利用案例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爱护图书的教育,学生一时的情趣比较高涨,但过后会慢慢地遗忘。那是由于后期的教学没有对爱护图书这方面进行巩固和复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也就是说,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以后逐渐减慢,而且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不再遗忘才会成为一种习惯。我们都知道习惯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等外在行为表现显露出来,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所以要让学生养成爱书的生活习惯需要循序渐进地展开爱护图书的比赛活动,这样爱书护书的好习惯才会得到延续。如在当堂操作了护书的体验后可以布置一项护书竞技赛,以周、月、季、年为不同级别的护书检验赛,主要从学生使用的学习用书开始,先以班级赛晋级再到年级最后以校来展开,得到的奖品可以是课外书或少做作业题。还可以联系校图书室或周边的图书馆开展一月一次的修补图书大赛,包书皮大赛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竞技比赛让学生在感受愉悦的同时养成一种自觉护书爱书的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就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激发学生对书的敬畏感,爱书从护书开始,让学生养成护书、爱书、爱读书的生活好习惯。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许多题目的呈现都以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代替了单纯的文字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兴趣是打开知识的大门。一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教学效果也会相当理想;相反,枯燥乏味的课堂则不尽如人意。因此,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增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无疑会为实现“高效课堂”之梦涂上浓重的一笔。那么该如何开展教学才能增加趣味性呢?  一、情
怎样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向能力迁移,阅读向社会延伸,课内向课外延伸,笔者认为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读、写、观、演的能力,从而陶冶美感情操,可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增强课外延伸质量。     一、学会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够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叶老这句哲语,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润物细无声”中悟出作文的真谛——生活的就是精彩的。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下面是我肤浅的做法。     一、观察生活让
在执教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用纸造一座桥”时,全班48名学生分8组,在规定的时间内7个组完成了任务,有的造成了拉索桥,有的造成了拱桥,有的造成了平板桥,分别运用到了,瓦
“作文难,难作文,一听作文心就烦,写起作文手发颤”从顺口溜中反映出许多的学生怕写作文的真实心理。我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感觉有些收获,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完善:
2013年5月25日,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参观参观瑞士伯尔尼爱因斯坦博物馆时,为欣然挥笔留言:“创新是人类活力的源泉。”的确,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灵魂,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就会失去动力,而人类如果失去创新就会失去希望。中国将来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赶超先进国家、发达国家的目标,就必须要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们教育届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由于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