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房 大鼓 太阳花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ard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人讲,基诺族的发源地——龙帕寨,相当于基诺族的民族博物馆,在里面转一圈,对这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习俗等就会有个大概的了解。一听这话,我们内心好奇的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
  龙帕寨建在半山腰上,山寨周围和寨中无一块平地,四周森林环绕,有着独特的热带雨林奇观。在这山寨旅游,时常能遇到各种动物从林中出来寻食,能听到多种乌啼鸣,看到这些,我们旅途的疲倦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心情也为之一畅。
  


  
  活化石与长房
  
  刚一进龙帕寨,迎面走来了一群基诺族青年。男子穿宽裤、无领对襟白色外衣;女子则挽发高髻,头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在白背心上还刺有各色图案,外着无领长袖外衣,下穿黑色红边的合缝裙子。不过,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不论男女他们都戴着大大的耳环。一问对基诺族比较了解的小张才知道,原来这也是基诺族的习俗。他们认为耳环眼的大小,是一个勤劳与否的象征,所以从小就穿耳环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扩大。如果一个人的耳环眼小,则会被人认为是胆小、懒惰。基诺族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纹土布,富有民族特色。听她这么一说,我们对这个民族更感兴趣了。
  经人介绍,我们找到了被称为基诺族“活化石”的沙车,他是这个寨子里最德高望重的一位长者,也是公认的基诺族最有发言权的人物,一生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现在基诺族大部分民歌、舞蹈、民间传说都是经他手整理、传承下来的。我们对这个基诺族的“活化石”很感兴趣,决定到他家里看看。
  沙车的家建在靠公路的一个山坡上,坡上整出了一小块平地,四间竹木结构房,四壁也是竹编的,透光,这已经不是传统的基诺族民居了。基诺族早年的住房俗称长房,高不过七八米,长度却有三四十米,甚至达五六十米,犹如一道长廊。长房是氏族之家,居住着若干个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小家庭。小家庭的个数越多,长房的长度越长。长房是基诺族父系氏族集团的标志物,村寨内有多少个父系氏族集团,就有多少幢长房。氏族的人丁是否兴旺,一见长房便一目了然。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诺族的住房一直是父系氏族共居的长房。氏族共居的长房,分地室、楼室两层。地室较低,高不过1.5米,仅用于堆柴禾、关猪鸡。氏族成员集中居住在楼室内。这种传统的长房系竹木建筑,多以栗木为柱,竹板围墙。柱下垫石块,屋面盖草排。长房两端各有一个用竹板铺设的阳台,阳台一侧设有一道登楼木梯。一幢长房占地百余平方米,数十棵栗木圆柱分排在长方形的宅基上。木柱上洞斗榫、架梁托檩,柱、梁、檩、椽互相牵拉,遇七级地震也不易倒塌。楼室中间留有一条通道,通道中央设有一个高0.3米左右,宽1.5米的土台,土台上设有若干个火塘,每个火塘上摆有三块锅桩石或架有一个铁质三脚架。通道两侧是用竹板隔成的若干个居室,一个居室内住有一个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门前有一个供小家庭使用的火塘。楼上居室以靠近前门一端为尊。右侧第一间是“氏族长卓勒”的居室,长老居室门前的火塘是长房火塘之首,称为总火塘;左侧第一间是氏族的神器屋,基诺语称为“阿六”,摆有氏族神器和动物头骨,严禁孕妇进入,有客人来访,可让客人暂住,但本氏族人员不应在神器屋内住宿。其余居室按辈份和长幼次序分给各个小家庭居住。长房的屋脊上,搭架着许多“X”形的竹架,既用于装饰屋脊,又用于防止草排片被风吹翻。长房的两端,挂有一串串用茅草编扎的耳环花装饰屋脊。长房的屋榴下,插着各色鸟羽、野兽骨骼和松鼠等小动物的尾巴,以其装饰屋檐,显示本氏族狩猎成果的丰硕。长房一直保留至20世纪60年代。进入70年代以后,氏族共居的长房逐渐被单家独户居住的“干栏”式木楼所取代。
  而如果再把时间朝前推,从前的基诺山,不仅有父系氏族共居的长房,还有一种基诺语称为“尼高卓”的公房。这种公房,一个村寨内建有一幢,仍属一楼一底的“干栏”式竹楼,结构、形状都与长房相似,只是没有长房那样高大,占地仅几十平方米。公房的楼室内搭有竹凳、竹床,专供娱乐,未婚青年男女常在公房内谈情说爱。每到夜晚,人们云集在公房内弹着弦子和口弦(响蔑)对唱情歌,逗乐笑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公房也和长房一样被人们抛在时代后面。
  基诺人对人十分热情,即便我们是第一次来到沙车家里,却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他们全家出动欢迎,准备丰盛的酒菜。早就听说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进餐时,沙车先请我们喝他自家用玉米酿制的酒,这酒呈浅绿色,并带有一种植物的自然香味,一问才知道,原来在酿制的过程中,加了一些锁梅叶等植物。酒足饭饱后,主人还端上煮好的普洱茶让我们品尝,并为我们唱了一支支吉祥祝福的歌。我们的内心时时被感动充盈着。
  
  基诺博物馆
  
  饭后,我们一直同沙车攀谈,听他讲有关基诺族的一切,了解他为基诺族所做的贡献。
  


  沙车一直呼吁建立基诺族自己的民族博物馆,恢复民族民间节日,挖掘整理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这一切,在他和基诺族长老们的不断努力下,终于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
  沙车说,我们基诺族本来就只有一万来人,又生活在傣族和汉族的包围之中,保留本民族的文化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一旦本民族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实际上也就只剩下个虚名了。“到那时,全国山河一片红,可是没有百花齐放。就像你们城里人吃腻了鸡鸭鱼肉,想吃点无污染的青菜时,却发觉找不到青菜了。”
  基诺博物馆建起来了,虽然规模很小,但基诺族的历史总算有了一席寄存之地。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和日本黛节子舞蹈财团,日本友好人士工腾士兵卫夫妇的资助下,中国社科院在基诺山的巴卡小寨建立了一个基诺民族博物馆,并且把巴卡小寨列为文化生态村项目,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基诺族的生活生产方式。
  基诺族有七个传统节日,分别是:打铁节、播种节、祭天节、祭祖节、吃新米节、叫谷魂节、祭寨神节。1958年这些节日被作为封建迷信给取消了,卓巴等头人被游街。1979年后,沙车就开始向上级打报告,要求恢复这些民族节日。1982年开始,他利用自己政协委员的特殊身份,不断写提案,要求恢复特懋克节,“一个民族最起码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民族节日!”在他与基诺族长老们的不断争取下,1988年,州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把每年2月6日至8日定为特懋克节。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妇女婚后怀孕,怀了9年零9个月才生下来。生产的时候,这个妇女觉得肋骨很疼,“喀巴喀巴”直响,疼得她坐立不安,汗如雨下。过了一个时辰,肚子里的娃娃咬断她的七根肋巴骨,从肋下跳下来,这个男孩一手拿火钳,一手拿着铁锤,一出生就打起铁来。从那时起,基诺人开始使用铁器了。基诺语中“特”为汉语“打”,“懋克”为“大块的铁”,“特懋克”直译为“打铁节”。
  
  从大鼓里走出来的民族
  
  沙车家,最吸引我们目光的,还是屋子中央的那面大鼓,一米半直径、二米多长,两端蒙着整张的黄牛皮,细看,鼓身竟然没有一丝接缝,是用整段大树抠出来的!看出了我们的惊讶,沙车领我们到屋外,指着房厦下一个还没有蒙牛皮的鼓身。这个鼓身跟屋里的出自同一棵树,这棵树胸径近2米,高达30多米,出了七张大鼓。
  沙车说“基诺人是大鼓里出来的民族。大鼓是我们的祖先。我们不能丢了祖先啊。”传说古时候,洪水淹没了田坝、山川,动物和人都被淹死了,世间仅剩玛黑、玛妞两兄妹。女祖阿嫫腰北造了一个大鼓,把兄妹俩放进大鼓里,让他们在鼓里任意漂流。洪水过后,大鼓停留在基诺山杰卓这个地方,玛黑、玛妞从鼓里走出来,在这里共同耕种、生活、婚配,生育、繁衍了基诺族。现在每逢过年过节,为了感谢阿嫫腰北把基诺族送到了人间,就跳起大鼓舞。大鼓是专管鼓神“色巴”的,只要鼓不在,“色巴”就会出来乱跑,人看见就会被它吓死。村寨的大鼓过去只放在卓巴(寨老)家,每日白天、黑夜各敲三次,同时给大鼓敬酒,让它管住色巴。
  沙车上衣背上,有一个大大的圆形彩图。他告诉我们这是日月花饰,基诺人称之为“波罗阿波”,意为太阳花或月亮花,是基诺族成年男子的背部装饰。基诺族认为是灿烂的阳光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机和希望,是柔和的月光给万物带来了凉爽和露水,故缀饰日月花饰还祈福之意。日月花饰的另外一种象征意义是:日月永远挂在天空,子女也要永远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只要见到日月花饰就会想起自己的父母。
  他还告诉我们说:太阳花,也是爱情的象征,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传说,有一对年轻人,女富男贫。女方父母坚决反对,强令女儿嫁给一个有钱人。这对恋人趁黑夜私奔。女方家雇人追来,小伙子腿上中箭再也跑不动,眼看就要被迫上了,这时姑娘把自己亲手绣的一朵太阳花贴到恋人背上,紧紧抱着恋人,俩人面前出现了一条彩虹,他俩就沿着彩虹双双飞上了天空……
  讲完故事,沙车叹了口气:现在,知道这些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了……
其他文献
我们的车到了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后,又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东南方行驶了近40公里,到了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我们去了北岭乡。那里满眼是饥渴焦黄的山梁,土质平房稀稀落落地散落在大地上。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整个建筑除了门、窗以及梁
期刊
一些历史的风景正在人们的淡漠中远去。  如果我们驱车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过了中南海新华门,橙红的夕阳照临,远远地,正前方街心出现了绿岛和碧树环抱着笔直耸立着的双塔。汽车从塔下划一个弧线绕过,这时传来风铃清脆的声响,那是一幅怎样怡人的景象,心身与视觉的疲劳,会顿时消除。  毫无疑问,这绿岛与双塔和天安门、金水桥一起,将成为长安街上经典的风景。  长安街上有过双塔?  是的。西长安街路南侧曾有大庆寿寺,
期刊
对扎根在草原,奔腾在马背,歌唱在草原,舞动在蓝天下的游牧爱族——裕固族而言,转场,是他们的生活轨迹,迁徙是他们的生命轮回。  从降生那天起,他们就注定了永远的迁徙,随着四季的轮换,沿着那条恒久不变的、走过无数次的转场牧道,年复一年,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从孩提一直走到暮年。一生一世,恪守着与大自然的约定,恪守着与草原的约定。  无论要走上多远,无论过程多么艰辛,他们都坚定不移地朝水草丰美的牧场迁徙,
期刊
地险天成第一关,  巍然积石出群山;  登临慨想神入泽,  不尽东流日夜潺。  这是古代诗人赞叹积石山的优美诗篇。积石山位于西北甘南高原,这里水草肥美,是宜农宜牧的好地方。数百年来,保安族子子孙孙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谱写着本民族的历史,创造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    一进入“保安三庄”之一的大河家镇,我们就找了一个老向导——保安族同胞马荣,他今年61岁,退休前是一名历史教师,
期刊
沿着丝绸之路,不停的跋山涉水,我们来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尔津县,它与俄罗斯山水相连,是我国西部唯一与俄罗斯交界的县。  布尔津县风景独特,境内拥有久负盛名的高山湖泊、雄伟壮丽的冰川河流,气象万千的原始森林,绚丽多姿的草原秀色,令人神往的高山雪原,巧夺天工的雅丹地貌,绝无仅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悠久淳朴的人文古迹。而有着“亚洲唯一瑞士风光”之称的喀纳斯自然生态景观区也在该县境内。除了美丽的自然风
期刊
席慕容的那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轻而易举的勾起了我们对蒙古族的好奇心,我们沿着既定路线,一路前行,来到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来到了肃北草原,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父亲的草原”。  千里肃北草原,绿草茵茵,羔羊撒欢,牧民正忙着抓绒剪毛。在上盐池湾,下石包城的路上还看到成群的黄羊在河边吃水,凶悍的野驴在草原上奔跑,真使人大开眼界。  徜徉在那芳草萋萋,绿海连天的宽阔胸怀里,语言是那样的苍白,感情却又
期刊
一所百年历史的大宅子    陈慈黉故居,位于汕头澄海的隆都镇前美村,是著名旅外侨胞陈黉利家族在家乡建造的许多宅第的总称。这是一所真正的,有近百年历史的大房子。宅子到底有多大呢?民间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说是每天日出时开窗,开到正午时全宅内窗户才能开完而最先打开的窗又要开始关了,一直关到日落,所有的窗户方才能全部关上。    陈黉利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华侨家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被誉为“泰华八大财团之首”
期刊
近有温州之行,得识永嘉山水。一条楠溪江,名列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疏朗寥廓胜。无多装点,野趣天然,荆钗布裙,不掩国色。爰作四记,并足迹心迹均志之,以飨后之问津者。    岩·云·瀑    永嘉县龙湾区一个青年朋友远道来索题,我写了这样几句话:“昔爱‘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之句,今值秋晚,稻熟菜嫩,黄绿绣错,而岸上白云则无日无之。因得诗云:谢公踪迹应犹在,来向楠溪江上
期刊
黄宾虹的生卒年在1865至1955间,平生经历了晚清、民国直至人民共和国成立,也即整个“近现代”的过程。所以,画史论者常称之为“中国近代画史的里程碑”。“里程碑”的意义当是他改变了中国画的情感方式与表现方式,使之进入到了近现代的语境之中。然而不同于古代史的是,近代史改变了有数千年历史的封建体制,所以,黄宾虹能标新画史在近现代的进程,首先是他完成了自身身份即立场的蜕变,由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黄宾虹称为
期刊
在苍郁森莽的贵州高原大山深处,有一个被称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这就是中国惟一的水族聚集地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县水族群众超过20万人,是水族文化的发源地,水族的历史在这里得到了悠久的印记。      水族人的精神家园    从贵阳驱车沿着高速公路大约4个小时就到达三都县城。九阡水寨位于浅浅的山腰里,村寨后面是绿树覆盖的山梁,村前是满目金黄稻谷的梯田,更远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