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报告1例紫色色杆菌致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男,58岁.左小腿溃疡反复伴疼痛1个月.皮肤科检查:左小腿可见手掌大水肿性红斑,中央一2.0 cm×1.8 cm溃疡面,其上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及血痂,压痛(+).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结果为紫色色杆菌.诊断:紫色色杆菌致皮肤软组织感染.治疗:予静脉滴注环丙沙星,加强局部护理.治疗1周后,皮损恢复明显,疼痛缓解.1年后电话回访,患者病情恢复良好.
【机 构】
:
赣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西赣州341000;赣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赣州341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告1例紫色色杆菌致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男,58岁.左小腿溃疡反复伴疼痛1个月.皮肤科检查:左小腿可见手掌大水肿性红斑,中央一2.0 cm×1.8 cm溃疡面,其上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及血痂,压痛(+).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结果为紫色色杆菌.诊断:紫色色杆菌致皮肤软组织感染.治疗:予静脉滴注环丙沙星,加强局部护理.治疗1周后,皮损恢复明显,疼痛缓解.1年后电话回访,患者病情恢复良好.
其他文献
患者男,60岁.rn主诉:双小腿斑块伴瘙痒18个月.rn现病史:患者1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皮肤出现绿豆大紫红色扁平丘疹,伴明显瘙痒,曾多次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口服及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皮损无好转,于2019年12月10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可,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rn既往史及家族史:患者2个月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等慢性病史,否认乙型肝炎、伤寒及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外伤、手术及输血史;
目的:比较AIMS65评分与Glasgow-Blatchford(GBS)评分对急诊抢救室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我们回顾性研究了2018年1月-2019年9月期间在我院急诊抢救室治疗的71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率(输血治疗,手术/介入干预及死亡),比较AIMS65和Glasgow-Blatchford评分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对两个评分系统进行比较.结果:AIMS65评分与GBS评分评估不良事件发生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
报告1例泛发经典型卡波西肉瘤.患者男,61岁.四肢及阴囊泛发紫红色丘疹、结节及斑块20年.否认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器官移植史,否认非婚性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皮肤科检查:下腹部和双下肢非凹陷性水肿,以左下肢为重;四肢及阴囊可见密集分布的紫红色丘疹及结节,境界清楚,部分融合成较大的紫红色斑块,部分斑块表面粗糙,可见糜烂、破溃、渗液及结痂,部分区域皮肤增生肥厚.实验室检查:HIV初筛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真皮内大量新生的血管,血管裂隙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轻度异形,其间有不规则裂隙状管腔,梭形
我国心脏骤停(cardia arrest,CA)现状严峻,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由心脏骤停导致的猝死人数高居世界之首,严重危害国民健康[1].近年来,尽管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领域相关理论和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有效改善了自主循环恢复率,但是并未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2];在美国,CA出院生存率仅有10.6%[3],而我国院前心脏骤停的生存率甚至不到1%[4].因此,如何有效提高CPR后的诊疗水平、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是当前急危重症领域亟待解决
目的:探讨儿童毛母质瘤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经手术治疗的皮肤毛母质瘤患儿临床资料.结果:99例患儿中男49例,女50例,发病年龄4个月~15岁,平均年龄(3.1±2.8)岁,发病部位以面部为主(69.7%).光镜下可见瘤体主要由影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所有患儿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25例肿瘤间质内可见钙化灶,30例可见纤维组织增生,55例可见炎性细胞浸润,36例可见多核巨细胞.CT示25.0%(8/32)瘤体可见斑点状稍高密度影.所有患儿予手术切除肿物,术后均无复发或恶变.结论:儿童皮肤毛
目的:总结股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放置下肢灌注管(DPC)的经验.方法:收集本院自2018年1月-2019年8月期间完成V-A ECMO患者的病例数据,回顾性分析留置下肢灌注管的时机、方式以及预防下肢缺血的效果.结果:34例患者接受V-A ECMO辅助,ECMO平均转机时间105.5 h,共出现下肢缺血并发症患者3例,总发生率约8.8%,均发生在预防性放置DPC组(29例),而在未预防性放置DPC组(5例)(补救性放置DPC 2例,未放置DPC 3例),却未发生下肢缺血.在31例放置DP
目的:探讨无肌病性皮肌炎合并卵巢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抗转录中介因子(TIF)1γ抗体IgG阳性的无肌病性皮肌炎合并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年龄均>40岁,皮损以曝光部位为主,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肌酸激酶(CK)正常、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血清肿瘤指标CA125明显升高,肌炎特异性抗体TIF1γ抗体IgG阳性,且患者在卵巢癌手术治疗后1个月皮损均得到明显缓解.结论:无肌病性皮肌炎与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呈正相关,治疗以手术治疗或联合化疗为主.>40岁的无肌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皮肤科2016年-2019年门诊确诊的121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确诊的神经梅毒患者中,49例患者(40.5%)有神经系统症状,81例(66.9%)经水剂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治疗后,2年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有显著下降;神经梅毒患者中,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异常与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有关(x2=21.2,P<0.05).结论:无症状神经梅毒在神经梅毒患者中比例较高,应当引起重视,
报告1例肢端无色素性黑素瘤.患者男,72岁.左足跟部红色结节2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足跟部一蚕豆大红色结节,表面溃疡,溃疡面清洁干燥,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变薄,局部与真皮分界不清,真皮全层及皮下见大量肿瘤细胞,部分呈巢状分布,肿瘤细胞胞质丰富,核大深染,异形性显著,可见脉管,未见溃疡;Breslow厚度约13.6 mm,Clark 5级,核分裂1个/mm2;侧切缘及基底切缘可见肿瘤细胞.免疫组化:HMB45、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盒转录因子10(SOX10)及S-100蛋白均(+);增殖核抗原(
报告1例婴儿丛状血管瘤.患儿女,3个月.左大腿外侧出现暗红色斑块2个月余.皮肤科检查:左大腿外侧一20.0 cm×15.0 cm暗红色类圆形浸润性斑块,其上边缘毛发增多,皮温稍高,可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及棘层增厚,真皮内散在“炮弹样”血管丛团块,团块中血管内皮细胞部分核大深染.免疫组化:CD3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02-40(部分+).诊断:丛状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