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是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现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和高校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困难。本文试从高校课程设置、教师的培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传播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开展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010-0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中的“文”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语言中都有表示“文化”这个概念的词语。中国这个词语的产生是在西汉之后,“文”和“化”合成一词,意思与自然质朴、野蛮相对应。“西方各民族语文系统中,亦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不过它们相互之间还有细微差别……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发,继而才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的。”[1]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我们很好的内观我们民族自身,只有充分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进行自我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我们在清晰明白历史的情况下客观正确地认识现在国家的状态;“信而好古”我们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有利于我们继承与创新,敏于思考、取其精华、勇于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向前不断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困难
教育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对文化起到传承和发展的作用。”[2]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很长时间都是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对我们民族而言是很宝贵的,但在实际教育中并不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在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古文一直占有一定比例,由于教育方式单一,实际上能够真正领会其中意义和发自内心喜爱的学生不占多数,很多学生对背诵古文、诗词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学过考过之后,就全然忘记,“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体现之一。‘不进脑’‘不走心’,不仅是古代文学教育的困境,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尴尬处境。”[2]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孔子传道育人的思想在今天具有强烈的启示意义。虽然今天人们一直强调教书育人,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但由于‘道’不在教育者手中,因此很多教师事实上只能授业而不能传道。”[3]如今很多高校教师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全面,或者自己本身达不到知行合一,导致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关键一环的断裂。
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如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通选课和学生基础专业课比例不协调,课程教学仅限于课堂上的讲授等。在文化氛围营造方面,缺少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在高校的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如何实施
“基础教育,主要是依据人性的初始阶段,应以文学熏陶为主。青少年阶段应加强中华经典文化中的思想性与哲理性,以及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大学阶段,则可以在经典的选择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趋于专深。”袁济喜说[3]。在大学课程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与文化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重视的部分,文化素质课程是仅凭个人的爱好来选择,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4]孔子说,他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部分来进行思考。
(一)增加课堂内外的文化教育,入课堂,但不止于课堂
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中要培养的是大学生对其认同与喜爱,“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首先,要培养的是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觉,让大学生发挥主动性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将一些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大学通识课程,还要打造精品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学习平台。其次要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鼓励大学生增加名著经典的阅读量,高校要善于营造氛围,如图书馆朗读亭中的经典作品朗读、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如昆曲、红楼梦等。
在课堂外要采取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中,“孔子开放的教育方式可供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借鉴。高等教育绝不应该限于上课一种方式,课后教育,与学生交心漫谈,个别点拨,随机启发,到大自然接受陶冶,到现实社会中去做调研,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3]我们从古至今都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将所学的论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结合,学以致用。”[5]中国传统文化与实际结合这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让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对传统文化的用心把握,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符合时代要求,教师起了关键性作用
高校教育最终是将学生培养成人、成才送入社会,教师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按照中国道与技的传统划分,中国各个层次的学校所传授的都是技,而技是在道之下。学生求学不是为了道,而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以便在社会上有一个谋生手段,这样各级各类学校都成为职业训练所。教育传道功能的丧失,最终会导致一个民族精神的迷失。”[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想在高校突破困境,“传道”与“育人”缺一不可。“传道”的前提是教师自身要有“道”,孔子的“道”是周礼,如今的“道”是充分吸收中国优传统文化对个人自身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对社会对国家的担当。只有教师自己真正内心有“道”,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将“道”教给学生。教化完成了,教育才能起作用。“育人”就是用“道”来塑造大学生丰富的涵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有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道家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禅宗对内心的感悟和超越。
(三)中国传统文化面向国际传播
高校对外来文化做了很多“引进来”的工作,当今高校应该要充当把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先锋阵地。高校中是优秀的学者和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在了解西方各种经典、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将中国传统的经典名著、美丽的诗词歌赋、文化精髓也推向世界。
在国内,应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如书法、国画、礼仪、传统节日等课程,让他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作用,通过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详细正面地介绍到各个国家。高校也可以利用国际会议、各种新型媒体将中国的文化品牌、文化思想与精神体现在世界面前。
在国外,孔子学院的推广和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将中文和汉字向全世界展示推广,能够让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在影视作品或者国外媒体报道中呈现,多面多元地自然而然地传播出去,中国形象立体生动地展现开来。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晋浩天.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得其形而遗其神”[N].光明日报,2014-4-23.
[3]陳桐生.《论语》十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4]吕高超.语文阅读教学文化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M].中华书局,200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010-0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中的“文”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语言中都有表示“文化”这个概念的词语。中国这个词语的产生是在西汉之后,“文”和“化”合成一词,意思与自然质朴、野蛮相对应。“西方各民族语文系统中,亦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不过它们相互之间还有细微差别……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发,继而才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的。”[1]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我们很好的内观我们民族自身,只有充分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进行自我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我们在清晰明白历史的情况下客观正确地认识现在国家的状态;“信而好古”我们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有利于我们继承与创新,敏于思考、取其精华、勇于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向前不断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困难
教育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对文化起到传承和发展的作用。”[2]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很长时间都是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对我们民族而言是很宝贵的,但在实际教育中并不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在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古文一直占有一定比例,由于教育方式单一,实际上能够真正领会其中意义和发自内心喜爱的学生不占多数,很多学生对背诵古文、诗词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学过考过之后,就全然忘记,“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体现之一。‘不进脑’‘不走心’,不仅是古代文学教育的困境,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尴尬处境。”[2]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孔子传道育人的思想在今天具有强烈的启示意义。虽然今天人们一直强调教书育人,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但由于‘道’不在教育者手中,因此很多教师事实上只能授业而不能传道。”[3]如今很多高校教师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全面,或者自己本身达不到知行合一,导致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关键一环的断裂。
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如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通选课和学生基础专业课比例不协调,课程教学仅限于课堂上的讲授等。在文化氛围营造方面,缺少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在高校的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如何实施
“基础教育,主要是依据人性的初始阶段,应以文学熏陶为主。青少年阶段应加强中华经典文化中的思想性与哲理性,以及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大学阶段,则可以在经典的选择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趋于专深。”袁济喜说[3]。在大学课程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与文化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重视的部分,文化素质课程是仅凭个人的爱好来选择,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4]孔子说,他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部分来进行思考。
(一)增加课堂内外的文化教育,入课堂,但不止于课堂
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中要培养的是大学生对其认同与喜爱,“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首先,要培养的是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觉,让大学生发挥主动性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将一些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大学通识课程,还要打造精品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学习平台。其次要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鼓励大学生增加名著经典的阅读量,高校要善于营造氛围,如图书馆朗读亭中的经典作品朗读、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如昆曲、红楼梦等。
在课堂外要采取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中,“孔子开放的教育方式可供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借鉴。高等教育绝不应该限于上课一种方式,课后教育,与学生交心漫谈,个别点拨,随机启发,到大自然接受陶冶,到现实社会中去做调研,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3]我们从古至今都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将所学的论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结合,学以致用。”[5]中国传统文化与实际结合这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让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对传统文化的用心把握,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符合时代要求,教师起了关键性作用
高校教育最终是将学生培养成人、成才送入社会,教师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按照中国道与技的传统划分,中国各个层次的学校所传授的都是技,而技是在道之下。学生求学不是为了道,而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以便在社会上有一个谋生手段,这样各级各类学校都成为职业训练所。教育传道功能的丧失,最终会导致一个民族精神的迷失。”[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想在高校突破困境,“传道”与“育人”缺一不可。“传道”的前提是教师自身要有“道”,孔子的“道”是周礼,如今的“道”是充分吸收中国优传统文化对个人自身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对社会对国家的担当。只有教师自己真正内心有“道”,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将“道”教给学生。教化完成了,教育才能起作用。“育人”就是用“道”来塑造大学生丰富的涵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有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道家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禅宗对内心的感悟和超越。
(三)中国传统文化面向国际传播
高校对外来文化做了很多“引进来”的工作,当今高校应该要充当把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先锋阵地。高校中是优秀的学者和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在了解西方各种经典、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将中国传统的经典名著、美丽的诗词歌赋、文化精髓也推向世界。
在国内,应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如书法、国画、礼仪、传统节日等课程,让他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作用,通过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详细正面地介绍到各个国家。高校也可以利用国际会议、各种新型媒体将中国的文化品牌、文化思想与精神体现在世界面前。
在国外,孔子学院的推广和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将中文和汉字向全世界展示推广,能够让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在影视作品或者国外媒体报道中呈现,多面多元地自然而然地传播出去,中国形象立体生动地展现开来。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晋浩天.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得其形而遗其神”[N].光明日报,2014-4-23.
[3]陳桐生.《论语》十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4]吕高超.语文阅读教学文化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M].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