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奇《红色阿巴康》就像一只巨大的“红鸟”悬挂在展厅中央。
Abakan Red by Magdalena Abakanowicz soars like a huge bird in the exhibition.
金秋时节,在浙江美术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现代的展示空间中,来自16个国家45位艺术家的186件作品在这里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展出。这些汇聚世界各国艺术家富于创意的作品,展现了国际纤维艺术创作前沿方向,从多重视角对“纤维”这一古老久远又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艺术品进行解读和梳理。这有助于推动杭州成为重要的国际当代纤维艺术中心,也为杭州丰富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内涵。
从裹身御寒的织物到文化交流的媒介
织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造物。人类用之裹身御寒,用之装饰居所,用之图腾祭祀,在悠远的生存相伴中,构建人性的胞衣,形成人类生活的成分。织物的编织从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上升到艺术门类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它一方面传承织物的属性与技法,另一方面又开拓着新的文化空间。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瑞士洛桑壁挂双年展成为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重要舞台。如今纤维艺术已从墙上走入空间,从小型织物发展为大型塑造,从传统纺织材料拓展为所有可以利用的现成软材料。纤维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眼光,它已不再只是传统的手工技艺的编织连结,也不只是纤维性材料的造型与拓展,在它无涯的开拓之中,始终维系着人们对今日文化及生活状态的新思考。
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以“纤维,作为一种眼光”为主题,邀约全球的纤维艺术家聚集杭城,以多彩的创造,彰显“纤维”在今日生活中的多重意义,呼唤全社会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家园对伟大的纤维文化的重视。
纤维,作为一种交流的眼光,不仅指向不同的文化交流,而且指向不同时代的交流。它连接着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文化时空。
艺术进入20世纪后,其最大特点就是全球化。展览中,林林总总的作品就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纤维艺术,作为兼具文化独特性和文化交互性的艺术,激活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自觉,从而开拓出一种更为宽广的文化意境。
洛桑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玛格达莲娜 ·阿巴康诺维奇的《红色阿巴康》和《橙色阿巴康》是两种颜色强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前者就像一只巨大的“红鸟”悬挂在展厅中央,让观众为之震撼。在很多纤维艺术形式的创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地缘文化的丰富性、差异性及新时代身份认同的包容和建构,也能感受到文化之间的交锋、交融、创新。
今天,艺术家们用纤维语言所表现和探讨的,不仅仅是对文化史和自然传统形态的呼唤,更是对未来生活追求、和谐共处的叩问与追寻,促使我们重拾一种日渐式微的天人合一的生存意义。
从古老艺术的神坛到现实生活的感受
本届三年展由“经纬四方”、“手与心应”、“反者之动”、“网络天下”四部分内容组成。
“经纬四方”的第一部分展出中国古代的缂毛与缂丝织物。中国的缂丝织物艺术曾在南宋时期呈现了其鼎盛与辉煌的艺术品质,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编织艺术的瑰宝。第二部分展出六位艺术家的数码编织艺术作品。两个部分在跨越时空的两端,进行着隔空对话。
“手与心应”借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讲述技艺在艺术中的活化与提升,提倡“指与物化”、“技近乎道”的东方美学思想。在当代纤维艺术中同样不乏坚守技艺的得心应手之作。这些作品深掘编织的内涵,将技艺融为天人相合的诗意之作。
“反者之动”阐述了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这其中暗示了正面扶助与逆向批判都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革新动力。这部分呈现的是具有当代批判精神的纤维艺术作品,它们对历史建构和身份考察,对全球化和城市化弊端,对现代消费现象进行深层的反思。另一方面,“反”者又为返回之返,返回事物的本源,汰去历史的粉尘,追溯事物的根本。
“网络天下”则指向艺术家们正进行着具有实验性的新纤维艺术创作。他们将视觉、声音、时间、空间、生物、感应、光与环境、数字信息之中的纤维形态抽离出来,以前所未有的生动姿态融汇在创作中。作品既是生动而富于锐意的展示,又是对纤维艺术跨媒体、跨文化未来的热切期盼。
本届三年展的参展艺术家除了在当代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如克里斯多( Christo)、约瑟夫 ·博伊斯( Joseph Beuys),还有现代纤维艺术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如让 ·吕尔萨( Jean Lurcat)、玛格达莲娜 ·阿巴康诺维奇( Magdalena Abakanowicz)、雅科达 ·布依奇( Jagoda Buic),以及今天的纤维艺术领域的中坚人物,如因卡 ·索尼巴尔( YinkaShonibare)、格里森 ·佩里( Grayson Perry)、尼克 ·凯夫( Nick Cave),更包括了一批年轻的艺术家,他们中有60后、70后,甚至80后。
展览中最令人瞩目的是那件韩国女艺术家金顺任的作品《杭州2013 —空间》,在大网中,上千枚石子系着鹅毛漂浮在空中,银白色的一片,亮丽极了。而这些石子都是作者在杭州收集的,这是一件在杭州完成的美丽的纤维艺术佳作。
这些新鲜的血液让纤维艺术从古老的神坛上走下来,进入我们的生活,如果说上一辈的纤维艺术家们是在思索纤维艺术的形态与材料的可能性,今天纤维艺坛的中坚力量是在用纤维的语言反思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全球化等敏感问题,那么年轻一代的纤维艺术家更多的是关注身边的事物、周围的人群,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标示他们跨文化艺术感受。
从跨国艺术的展台到城市文化的品牌
展览中施惠、朱伟人曾入选第13届瑞士洛桑壁挂双年展的作品《寿》,在相隔27年后再次与观众见面。它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走向世界的零的突破,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展览。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所依托的是浙江为纺织业与服装业大省,杭州又作为“丝绸之府”这样的背景。事实上,千百年来,“杭州丝绸”对精致、品质的追求,已经融入杭州的城市文化特性,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杭州是中国六大绸都之一和“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传统纤维丝织历史悠久,与纤维艺术有着不解之缘。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述说着丝绸在东方的发展与变迁。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杭州先民就掌握了植桑、养蚕、制丝、织帛等技能。汉代,杭州丝绸已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唐代,杭州盛产的绫类享有“天下为冠”的盛誉,成为宫廷贡品。南宋时期,杭州被称为“丝绸之府”,“机杼之声,比户相闻”、“都民女士,罗绮如云”。明、清两代,杭州织造局成为中国三大织造局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丝绸产业获得了新的更快发展。1992年建成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是第一座全国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这些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为杭州的纤维艺术
布展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Workers make busy arrangements before the exhibition.
走向世界、进入世界纤维艺术的时尚前沿和产业高地打下了
厚实的基础。
在传承中创新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如何以艺术的创新来引领产业的创意?如何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能否依托中国、浙江、杭州、长三角地域产业资源与文化底蕴,致力于从新角度探索纤维艺术的当代性、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能否成为世界范围内当代纤维艺术的新坐标、当代艺术中的新浪潮,从而彰显纤维艺术的“软实力”?这些课题都将在展览期间以及未来更多的时间里有待艺术家、观众、策展人、评论家、教育家、企业家、城市执法管理者等共同参与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杭州的当代艺术元素显示出巨大的活力,文化艺术生态结构迅速与国际接轨。杭州举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又一次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到杭州,杭州也再次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襟怀和艺术魅力。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成为跨越国界的当代艺术的实验舞台,也将成为杭州城市生活和文化品质建设的艺术与思想的推进器。
Abakan Red by Magdalena Abakanowicz soars like a huge bird in the exhibition.
金秋时节,在浙江美术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现代的展示空间中,来自16个国家45位艺术家的186件作品在这里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展出。这些汇聚世界各国艺术家富于创意的作品,展现了国际纤维艺术创作前沿方向,从多重视角对“纤维”这一古老久远又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艺术品进行解读和梳理。这有助于推动杭州成为重要的国际当代纤维艺术中心,也为杭州丰富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内涵。
从裹身御寒的织物到文化交流的媒介
织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造物。人类用之裹身御寒,用之装饰居所,用之图腾祭祀,在悠远的生存相伴中,构建人性的胞衣,形成人类生活的成分。织物的编织从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上升到艺术门类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它一方面传承织物的属性与技法,另一方面又开拓着新的文化空间。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瑞士洛桑壁挂双年展成为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重要舞台。如今纤维艺术已从墙上走入空间,从小型织物发展为大型塑造,从传统纺织材料拓展为所有可以利用的现成软材料。纤维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眼光,它已不再只是传统的手工技艺的编织连结,也不只是纤维性材料的造型与拓展,在它无涯的开拓之中,始终维系着人们对今日文化及生活状态的新思考。
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以“纤维,作为一种眼光”为主题,邀约全球的纤维艺术家聚集杭城,以多彩的创造,彰显“纤维”在今日生活中的多重意义,呼唤全社会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家园对伟大的纤维文化的重视。
纤维,作为一种交流的眼光,不仅指向不同的文化交流,而且指向不同时代的交流。它连接着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文化时空。
艺术进入20世纪后,其最大特点就是全球化。展览中,林林总总的作品就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纤维艺术,作为兼具文化独特性和文化交互性的艺术,激活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自觉,从而开拓出一种更为宽广的文化意境。
洛桑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玛格达莲娜 ·阿巴康诺维奇的《红色阿巴康》和《橙色阿巴康》是两种颜色强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前者就像一只巨大的“红鸟”悬挂在展厅中央,让观众为之震撼。在很多纤维艺术形式的创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地缘文化的丰富性、差异性及新时代身份认同的包容和建构,也能感受到文化之间的交锋、交融、创新。
今天,艺术家们用纤维语言所表现和探讨的,不仅仅是对文化史和自然传统形态的呼唤,更是对未来生活追求、和谐共处的叩问与追寻,促使我们重拾一种日渐式微的天人合一的生存意义。
从古老艺术的神坛到现实生活的感受
本届三年展由“经纬四方”、“手与心应”、“反者之动”、“网络天下”四部分内容组成。
“经纬四方”的第一部分展出中国古代的缂毛与缂丝织物。中国的缂丝织物艺术曾在南宋时期呈现了其鼎盛与辉煌的艺术品质,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编织艺术的瑰宝。第二部分展出六位艺术家的数码编织艺术作品。两个部分在跨越时空的两端,进行着隔空对话。
“手与心应”借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讲述技艺在艺术中的活化与提升,提倡“指与物化”、“技近乎道”的东方美学思想。在当代纤维艺术中同样不乏坚守技艺的得心应手之作。这些作品深掘编织的内涵,将技艺融为天人相合的诗意之作。
“反者之动”阐述了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这其中暗示了正面扶助与逆向批判都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革新动力。这部分呈现的是具有当代批判精神的纤维艺术作品,它们对历史建构和身份考察,对全球化和城市化弊端,对现代消费现象进行深层的反思。另一方面,“反”者又为返回之返,返回事物的本源,汰去历史的粉尘,追溯事物的根本。
“网络天下”则指向艺术家们正进行着具有实验性的新纤维艺术创作。他们将视觉、声音、时间、空间、生物、感应、光与环境、数字信息之中的纤维形态抽离出来,以前所未有的生动姿态融汇在创作中。作品既是生动而富于锐意的展示,又是对纤维艺术跨媒体、跨文化未来的热切期盼。
本届三年展的参展艺术家除了在当代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如克里斯多( Christo)、约瑟夫 ·博伊斯( Joseph Beuys),还有现代纤维艺术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如让 ·吕尔萨( Jean Lurcat)、玛格达莲娜 ·阿巴康诺维奇( Magdalena Abakanowicz)、雅科达 ·布依奇( Jagoda Buic),以及今天的纤维艺术领域的中坚人物,如因卡 ·索尼巴尔( YinkaShonibare)、格里森 ·佩里( Grayson Perry)、尼克 ·凯夫( Nick Cave),更包括了一批年轻的艺术家,他们中有60后、70后,甚至80后。
展览中最令人瞩目的是那件韩国女艺术家金顺任的作品《杭州2013 —空间》,在大网中,上千枚石子系着鹅毛漂浮在空中,银白色的一片,亮丽极了。而这些石子都是作者在杭州收集的,这是一件在杭州完成的美丽的纤维艺术佳作。
这些新鲜的血液让纤维艺术从古老的神坛上走下来,进入我们的生活,如果说上一辈的纤维艺术家们是在思索纤维艺术的形态与材料的可能性,今天纤维艺坛的中坚力量是在用纤维的语言反思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全球化等敏感问题,那么年轻一代的纤维艺术家更多的是关注身边的事物、周围的人群,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标示他们跨文化艺术感受。
从跨国艺术的展台到城市文化的品牌
展览中施惠、朱伟人曾入选第13届瑞士洛桑壁挂双年展的作品《寿》,在相隔27年后再次与观众见面。它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走向世界的零的突破,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展览。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所依托的是浙江为纺织业与服装业大省,杭州又作为“丝绸之府”这样的背景。事实上,千百年来,“杭州丝绸”对精致、品质的追求,已经融入杭州的城市文化特性,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杭州是中国六大绸都之一和“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传统纤维丝织历史悠久,与纤维艺术有着不解之缘。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述说着丝绸在东方的发展与变迁。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杭州先民就掌握了植桑、养蚕、制丝、织帛等技能。汉代,杭州丝绸已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唐代,杭州盛产的绫类享有“天下为冠”的盛誉,成为宫廷贡品。南宋时期,杭州被称为“丝绸之府”,“机杼之声,比户相闻”、“都民女士,罗绮如云”。明、清两代,杭州织造局成为中国三大织造局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丝绸产业获得了新的更快发展。1992年建成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是第一座全国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这些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为杭州的纤维艺术
布展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Workers make busy arrangements before the exhibition.
走向世界、进入世界纤维艺术的时尚前沿和产业高地打下了
厚实的基础。
在传承中创新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如何以艺术的创新来引领产业的创意?如何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能否依托中国、浙江、杭州、长三角地域产业资源与文化底蕴,致力于从新角度探索纤维艺术的当代性、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能否成为世界范围内当代纤维艺术的新坐标、当代艺术中的新浪潮,从而彰显纤维艺术的“软实力”?这些课题都将在展览期间以及未来更多的时间里有待艺术家、观众、策展人、评论家、教育家、企业家、城市执法管理者等共同参与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杭州的当代艺术元素显示出巨大的活力,文化艺术生态结构迅速与国际接轨。杭州举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又一次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到杭州,杭州也再次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襟怀和艺术魅力。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成为跨越国界的当代艺术的实验舞台,也将成为杭州城市生活和文化品质建设的艺术与思想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