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后一次有标准答案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an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标准答案“主持”公平与正义,我能否更好地生活;没有标准答案的制约与束缚,我是否有了更多勇气与可能。
  自从小学一年级有了考试这个东西,我就对标准答案十分执着。标准答案意味着得分,高分对学生来说则意味着一切顺遂,这种执着一直持续到高考。
  我是文科生,史地政不比物化生,除了选择题,其他题的答案总有变数,所以在这三门中,我最爱地理,地球经纬度的数字让我看着莫名安心。
  可是,我在高考中遭遇的最大变数就来自地理,而且还是选择题。三道连环选择超出了我的复习范围,如果全错那就要搭进去十几分,十几分之差的全省考生,能站满多少个操场,接下来的事情我都不敢想,就按照老师教的,不会的先放下……然而做完了全卷,这三题还是不会,于是只能用排除法填上了答案。
  时隔十几年,我依然对那场考试记忆犹新,甚至能回想起当时我颤抖的笔,颤抖的心。后来对答案时,我只查了这三道题,惊喜地发现我做得全对!当时我好像还没明白,喜悦并不来自“我会蒙”,而只在于我拥有了标准答案。
  长大后,每次回想起自己对标准答案的执念,我都会有两种情感:一是标准答案是如此清晰明白,白纸黑字,就像一份契约,公平地维系着少年的我与周遭的关系,这种公平在步入社会后再看,弥足珍贵;二是标准答案塑造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单一评价体系,让少年的我缺失了一些东西,比如想象力、试错的勇气,比如对更多可能性的期待。
  高考,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尽管大学中也有考试,但这些考试并不直接指向你的下一个目标;大学毕业后也还有考试,但那些考试有了更多成人世界的逻辑。
  当我的人生进入下一个阶段,失去了标准答案,我曾一度彷徨过。尤其是,我在大学学的还是人文学科,老师最喜欢让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讨论。讨论往往没有孰是孰非的结果,连老师也不知道答案。
  最近我回到大学,给学生们上了一学期我从前也上过的课。我发现自己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没有标准答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学生们年轻的脸上,眼神似乎有些迷茫,一如那年的我。
  高考曾经是我前半段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它让我从一个小城来到北京,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有趣的是,高考之后再也没有标准答案,才让我有可能思考这个问题,跳出来看,豁然开朗。
  工作近10年,生命中的标准答案越来越少,两种感受倒是越来越清晰,我还没有学卢梭的忏悔,却不得不反思:没有标准答案“主持”公平与正义,我能否更好地生活;沒有标准答案的制约与束缚,我是否有了更多勇气与可能。
  对于这两个问题,生活没有给我标准答案。当我徘徊在忧喜去留之间时,我唯一确定的一点是,答案不在成功学的书上,不在旁人口中,只在我自己手里。(选摘自《中国青年报》)
  适用主题:学会思辨;主宰自我;学会审视;心灵尺度;勇于试错;盲从与理性……
  文本解读:广西省桂林市国龙外国语学校  莫羽
  角度一:学会思辨。
  社会多元融合,事物千变万化,人生的每一次选择,就像在赶考,需要找到适合的答案,但答案不唯一。多元的答案,孰优孰劣,我们需要学会思辨。我们无法支配未来,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要放开眼光,学会“拿来”,常常以“思辨”的态度选择答案,才有可能找到“最优选”。
  角度二:心灵尺度。
  时间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历史,照亮当下,辉映未来。哲人有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只有把握当下,做好自己,把历史当成铜鉴,把未来看作云霞,才能幻化出七彩的生命天空。把握好心灵的尺度,看清自我,相信自我,做好人生的每一道必答题。
  角度三:盲从与理性。
  世界多彩,价值多元,人生道路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自己才是有效选项。因为盲从,也许会错过属于自己的美丽;因为理性,也许能找到撬动地球的杠杆。人生一世,本心最真,前路漫漫,脚步最坚。
  学生运用示例
  名落孙山后,东山再起时;失败乃成功之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一条条哲言思语无不在阐释这样一个道理:人生道路不可能没有坎坷,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我们要勇于尝试,要有纠错的勇气,因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答案的最优选。
  ——广西桂林市国龙外国语学校  梁智裕 《在审视中找到答案最优选》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2021年9月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以来第六个中华慈善日。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的慈善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果斐然。然而,也不乏有人觉得:慈善是公益组织和有钱人的事,和自己未必有关。  慈善究竟和谁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慈善事业的发展前景,也是世道人心的外在体现。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扶持,可谓之“慈”,根植内心的助人愿望,可谓之“善”。从这个角度上看,每个心怀善念、愿意向他人伸
期刊
湖南永州郡祁学校的一则视频引发热议。视频显示,为教育中学生不要浪费粮食,该校高中部校长王永新站在垃圾桶边当众吃光学生剩饭剩菜。有人称赞其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也有人质疑此举系“作秀”“不卫生”。2021年9月6日,王永新受访时否认摆拍,并称从这个学期开始,一天三顿都这样吃:“我把孩子们看作自己的孩子,心里没有这个界限了。”  时文链接  “校长吃学生剩饭”是节粮教育的最好示范  □廖卫芳  眼下,全
期刊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中短篇小说巨匠、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生前就已经是世界上“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作家”了。他擅長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2021年11月28日,是斯蒂芬·茨威格140周年诞辰。  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求学与游历生活  
期刊
2021年8月30日,国际奥委会前主席雅克·罗格去世,享年79岁。2001年至2013年,罗格曾擔任国际奥委会主席12年之久,2013年至今担任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为了向罗格表示敬意,奥林匹克大厦、奥林匹克博物馆以及国际奥委会所有属地都连续五天降半旗。罗格去世后,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其一生进行了回忆,并称:“整个奥林匹克运动都会为失去一位伟大的朋友和热情的体育迷,而深切哀悼。”  素材呈现  
期刊
出生于1991年的任晓媛,有丰富经历和很多“金光闪闪”的头衔:2018年,她被福布斯中国选为30位30岁以下科学家之一;同年,作为5名中国女性科学家之一加入由全球80名女性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参加了“家园归航计划”在南极为期3周的科学探索;2019年,她进入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巾帼百名”名单。前不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任晓媛颁发了2020年“地球卫士青年奖”,以表彰她创建的公益团队MyH2O吾水
期刊
“阿姆吉拉”这个名字,叶如陵听了三十多年。在藏语里,“阿姆吉”意为医生,“拉”是表示尊称的敬语。  援藏31年,叶如陵走过西藏40多个县,为西藏最大的医院填补了脑外科的空白,促成了一批又一批医生进藏支援,两次放弃调出西藏的机会。退休后,他回到北京,拒绝了多家医院的高薪聘请,在社区中为居民义诊,一做又是20年。  如今,叶如陵已经81岁了,却从没想过“退休”,他说:“只想做一辈子志愿者。”  人物解
期刊
卓嘎,女,藏族,西藏玉麦乡玉麦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曾和妹妹央宗一起当选年感动中国人物。几十年来,卓嘎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令世人钦佩。  人物解读  角度一:坚守“三人乡”,守卫边陲。  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离隆子县城不过200公里,却由于隔着几座大山,几成边陲孤岛。1960年,卓嘎的父亲桑杰曲巴被任命为西藏隆子县玉
期刊
罗翔:《圆圈正义》  作者简介  罗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2008年至今,入选历届中国政法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2018年入选中国政法大学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曾在《比较法研究》《刑事法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政法大学校级青年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公安部、司法部等多个科研项目。  作品介绍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49篇随笔文章,分
期刊
在大家的普遍印象中,中国科技到明朝中后期就走向停滞,清初顺治康熙时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片空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人发明世界最早探照灯  孙云球于顺治五年(1648)生于苏州,根据孙云球《鏡史》的记载,他制作的放光镜以凹面镜放大光源,作为反光镜,使光源向一个方向反射。俄罗斯奥尔洛夫《俄罗斯电工技术史话》记载,欧洲最早的探照灯是俄罗斯人库里宾1779年将反光镜放在光源后面制成。这比中国晚了一
期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亲爱的2021级新生以及各位家长:  今天我能够作为教师代表来跟大家讲几句话,也是一个特别特殊的经历。上个星期收到通知以后,我就一直在回忆自己1995年考入这所学校以后的全部人生。我的思虑如此过度,以至于有几个晚上我都梦见,学校在查看了我的大学成绩单以后,决定取消我这次发言的资格,非常的失败和沮丧。相信我,这样的梦你们在大一的时候也常常会做。毕竟,对过于美好的事物突然降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