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中职德育课程改革为契机,重新审视哲学课程教学理念,由剖析新课程探讨如何实施好新课程,以期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的育人功能,使哲学成为有用之学,智慧之学。
关键词:新课程 新思路 新变化 新方法
2009年5月9日~10日,我有幸参加了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培训班。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我参加了德育五门课程的培训,听取了各门课程主编对课程的解读,收获很大。在我开讲《哲学与人生》这门新课程之前,在编写教案和组织教学设计之前,我认为很有必要再一次走进新课程,对课程做一次认真地梳理,以求进一步理解并更好地驾驭这门新课程,真正发挥好它的育人功能。
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实践中,我只是注重向学生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体系,而忽略了他们的个人意愿,脱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得德育课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实效性及时代感,也失去了德育课的德育功能和育人功能。而现在的新教材去掉了“基础知识”,避免了受哲学理论体系的制约,并且加上了“人生”,把讲哲学的目标指向人生,而这人生问题恰恰是中职生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也是本教材的主编王霁教授说:德育课要关注人,必须把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放在核心地位,我们不是为了讲哲学而讲哲学,我们要不拘泥于原有哲学的学科体系,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学哲学与解决做人问题、走好人生路的问题紧紧结合起来。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这门课、安排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因此,本门课程确定为《哲学与人生》。
那么,《哲学与人生》是什么样的新课程?
新课程思路
——以分析解决中职学生最切要的人生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
——以哲学基础知识为知识载体和基本线索(以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的顺序把这些人生问题组织起来)。
——体现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结合(用哲学引导人生,用人生体验哲学)。
——5个单元共15课,每个单元有一个主题。
具体来说每课有四大块即四个框题:一、与人生问题紧密联系的哲学观点,如第三课第一个框题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二、哲学观点与人生问题的联系,如第三课第二个框题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三、人生问题的分析,如第三课第三个框题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四、怎么做(以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解决中职生人生问题),如第三课第四个框题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总体上有两大步:由人生的具体问题引出与人生问题相关的哲学知识(学哲学);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反思人生,解决与人生密切关联的人生问题(用哲学)。
《哲学与人生》有哪些新变化?
1.课程性质和任务上的变化。
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教育转变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
2.课程总目标的变化。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得更近,针对性更强。突出了哲学的功能。
3.教学目标及评价的变化。
本次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上有一个重大变化:
由“认知、运用”二维目标变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增加了“情感态度观念”。由二维(认知、能力)评价标准转变为三维(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评价标准。
“态度决定一切”,“观念一改天地宽”。另外这种变化也更好地体现了德育课的性质。
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材的基石,而且是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就的支撑。从个人角度看:面对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多元化,物质生活逐渐富裕、体验式学习机会的减少,使得年轻一代(特别是独生子女群体)常常处于多重选择标准的矛盾之中,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树立和完善正确的价值观。从社会角度看:近期国内外企业界的相关调查表明:劳动市场的评价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之后,已经向素质取向发展。劳动者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已经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条件。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哲学与人生》?
1.要相信学生完全可以学好这门课。
哲学虽然是最抽象、最一般的道理,但是,哲学也是从最具体、最真实的生活经验开始的。换句话说,哲学也是来自于最具体的生活,而学生本身就有生活的实际基础。
中职生的确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人生道路上发展也不顺利,但是,并非他们就没有希望了,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幸福人生、快乐人生和成功人生了。相反,只要自己努力,他们的人生同样可以是幸福的、快乐的。他们需要有哲学的指导,需要解决人生的困惑,需要发现自己的人生智慧。
我们做教师的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努力去适应德育课的新要求。
2.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
①情境设计(导入);②体验思考;③引出哲学观点和方法;④分析人生中的实际问题;⑤归纳评价(我们应该怎样做)。
作为《哲学与人生》课教师,不仅需要哲理,更需要人生的真情和感悟,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生的导师。准确理解把握大纲精神:以学哲学,用哲学,学会做人为目标。
哲学课教学绝不能把核心放在给学生带来多少知识上,而应该使哲学回归生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的追求。哲学是智慧之学,但《哲学与人生》教学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起点不能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要想让学生接受哲学观点,首先让学生感到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哲学无处不在。而后,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哲学对个人生活的指导作用。人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人生有困惑,有不完美。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那么,人怎样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呢?人怎样才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呢?人怎样才能获得发展的能力呢?这些都离不开哲学的智慧。教育就是在学生心中播种下一粒种子,当环境适宜的时候,就会生根发芽,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让我们以《哲学与人生》为载体,用哲学智慧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指导他们走向美好。
关键词:新课程 新思路 新变化 新方法
2009年5月9日~10日,我有幸参加了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培训班。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我参加了德育五门课程的培训,听取了各门课程主编对课程的解读,收获很大。在我开讲《哲学与人生》这门新课程之前,在编写教案和组织教学设计之前,我认为很有必要再一次走进新课程,对课程做一次认真地梳理,以求进一步理解并更好地驾驭这门新课程,真正发挥好它的育人功能。
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实践中,我只是注重向学生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体系,而忽略了他们的个人意愿,脱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得德育课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实效性及时代感,也失去了德育课的德育功能和育人功能。而现在的新教材去掉了“基础知识”,避免了受哲学理论体系的制约,并且加上了“人生”,把讲哲学的目标指向人生,而这人生问题恰恰是中职生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也是本教材的主编王霁教授说:德育课要关注人,必须把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放在核心地位,我们不是为了讲哲学而讲哲学,我们要不拘泥于原有哲学的学科体系,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学哲学与解决做人问题、走好人生路的问题紧紧结合起来。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这门课、安排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因此,本门课程确定为《哲学与人生》。
那么,《哲学与人生》是什么样的新课程?
新课程思路
——以分析解决中职学生最切要的人生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
——以哲学基础知识为知识载体和基本线索(以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的顺序把这些人生问题组织起来)。
——体现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结合(用哲学引导人生,用人生体验哲学)。
——5个单元共15课,每个单元有一个主题。
具体来说每课有四大块即四个框题:一、与人生问题紧密联系的哲学观点,如第三课第一个框题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二、哲学观点与人生问题的联系,如第三课第二个框题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三、人生问题的分析,如第三课第三个框题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四、怎么做(以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解决中职生人生问题),如第三课第四个框题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总体上有两大步:由人生的具体问题引出与人生问题相关的哲学知识(学哲学);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反思人生,解决与人生密切关联的人生问题(用哲学)。
《哲学与人生》有哪些新变化?
1.课程性质和任务上的变化。
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教育转变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
2.课程总目标的变化。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得更近,针对性更强。突出了哲学的功能。
3.教学目标及评价的变化。
本次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上有一个重大变化:
由“认知、运用”二维目标变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增加了“情感态度观念”。由二维(认知、能力)评价标准转变为三维(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评价标准。
“态度决定一切”,“观念一改天地宽”。另外这种变化也更好地体现了德育课的性质。
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材的基石,而且是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就的支撑。从个人角度看:面对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多元化,物质生活逐渐富裕、体验式学习机会的减少,使得年轻一代(特别是独生子女群体)常常处于多重选择标准的矛盾之中,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树立和完善正确的价值观。从社会角度看:近期国内外企业界的相关调查表明:劳动市场的评价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之后,已经向素质取向发展。劳动者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已经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条件。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哲学与人生》?
1.要相信学生完全可以学好这门课。
哲学虽然是最抽象、最一般的道理,但是,哲学也是从最具体、最真实的生活经验开始的。换句话说,哲学也是来自于最具体的生活,而学生本身就有生活的实际基础。
中职生的确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人生道路上发展也不顺利,但是,并非他们就没有希望了,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幸福人生、快乐人生和成功人生了。相反,只要自己努力,他们的人生同样可以是幸福的、快乐的。他们需要有哲学的指导,需要解决人生的困惑,需要发现自己的人生智慧。
我们做教师的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努力去适应德育课的新要求。
2.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
①情境设计(导入);②体验思考;③引出哲学观点和方法;④分析人生中的实际问题;⑤归纳评价(我们应该怎样做)。
作为《哲学与人生》课教师,不仅需要哲理,更需要人生的真情和感悟,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生的导师。准确理解把握大纲精神:以学哲学,用哲学,学会做人为目标。
哲学课教学绝不能把核心放在给学生带来多少知识上,而应该使哲学回归生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的追求。哲学是智慧之学,但《哲学与人生》教学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起点不能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要想让学生接受哲学观点,首先让学生感到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哲学无处不在。而后,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哲学对个人生活的指导作用。人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人生有困惑,有不完美。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那么,人怎样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呢?人怎样才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呢?人怎样才能获得发展的能力呢?这些都离不开哲学的智慧。教育就是在学生心中播种下一粒种子,当环境适宜的时候,就会生根发芽,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让我们以《哲学与人生》为载体,用哲学智慧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指导他们走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