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在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到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退休老年人能否顺利的进行角色转换成为衡量老年人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帮助退休老年人进行顺利的角色转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龄化;退休;理论;方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首先,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此外,未富先老跡象显现,经济发展压力增强。去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中国仅用不到20年时间就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翟振武介绍,中国人口老龄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将贯穿整个21世纪。目前老年人口年均增长800万人,到2050年将达到4.3亿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退休人员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社会角色转型不当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研究的理论意义:本文通过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来分析退休老年人在退休时角色转换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实践意义: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来帮助退休老年人进行成功的角色转换,从而增强老年人退休以后的幸福感,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二、文献综述
由于我国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有关于老年人的论文也层出不穷。针对老年人的论文大概可分为三大方面:如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如何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从生物学角度探讨如何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以及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如何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但是鲜有论文针对退休后老年人的角色转换问题进行探讨,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分析影响退休老年人的角色顺利转换的因素,从而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介入,促进退休老年人顺利的进行角色转换。本文通过对退休老年现状的分析,从社会工作者的视角出发,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对不能顺利进行角色转换退休老年人进行干预,从而促进退休老年人顺利地角色转换。
三、概念及理论
(一)老年人的概念
老年人,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65岁)占总人口比重8.9%;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9.1%;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9.4%。截至2014年底,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人,[1] 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面临着养老、医疗以及精神赡养等诸多社会问题,值得各界关注。我国历来称60岁为“花甲”,并规定这一年龄为退休年龄。同时由于我国地处亚太地区,这一地区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我国现阶段以60岁以上为划分老年人的通用标准。
(二)退休老年人在角色转换中所遇到的问题
1、退休导致的落差心理:“退休”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出工作岗位,其中包括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公、因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离开岗位。退休,也是一个人职业角色的转变,从一线转到二线,从忙碌转到清闲,从领导变为闲人。这一系列的转变是突然的,在他们心里是很难接受的,就会产生许多离退休综合症。一种情绪表现在伴随他们常年的权威思想没有改变,特别是在退休前担任单位领导的老年人,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退休后仍然是习惯去支配、领导、命令身边的人去做某些事,但是这种期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们,进一步就会影响他们的心情并为此生气、发牢骚、引起矛盾和冲突。另一种情绪是认为自己老了,没有任何用处了,被社会抛弃,以点带面的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无用之人,平日沉默寡言,情绪低落。
2、机体变化导致的不安心理: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处于程度不等的退化状态,既有生理性衰老,又有心理上的不安。从生理上来看,老年人往往感知能力逐步退化,跟外界的交流和获取信息就变得迟钝些;记忆力也在随年龄的增加不断的减,体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从心理上来看,不少老年人害怕衰老,退休后的老年人表现的更为明显。因为他们青年时期努力奋斗过,创造过美好生活,体现过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他们更不肯接受自己的衰老。
3、收入变化导致的心理压力:对于退休老年人而言,退休金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由于我国养老金的双轨制,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退休的老年人,其退休金和退休前的工资相比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企业退休老年人的退休金相比就要少很多。退休后收入的减少,会导致生活水平的降低,再遇到生病住院等情况,家庭的经济就更是捉襟见肘了,这时候老人就会有许多心理压力。有许多老人表示,他们的退休金足够他们老两口的日常开销,但是一旦生病住院,经济就比较拮据了。
4、“空巢”导致的空虚心理: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据调查,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化,我国老人家庭的空巢率还将进一步上升。“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是多数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没有信心重新设计晚年生活,不少人心情郁闷、沮丧,食欲减低,睡眠失,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老年人的相关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会工作所背离的, (二)、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有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社會损害理论是反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三)、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在社会中,大多数老人掌握的权力资源比年轻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鉴于此,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即,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且应帮助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作出过的巨大贡献。
五、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个案工作
老年人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分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原因。从物质性因素来解释,主要是由于退休之后老年人收入减少而导致的居住条件、养老照顾条件、身体自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非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性格障碍、自我接纳等方面的问题。不同的诱因对退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选择介入策略时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退休老年人在几乎是“一刀切”的方式离开自己原有的单位之后,在与过去生活的对比中容易产生挫败感、失落感、颓废感,继而引发一系列消极自卑的情绪。社会工作者应该在价值观上去尊重和接受老年人,对于他们的改变给与肯定,以重塑他们社会适应的信心。面对此类问题,个案工作者可以采用精神分析治疗模式与行为治疗模式,对老年人情感、认知、行为方面进行适当介入。帮助老年人认识到当前不心态的心理机制,协助老年人反省自己的心理结构与目前的行为,通过细化、分析、梳理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而认识到自己的当前心理问题的根源。社会工作者在与老年人进行积极交流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想法感受,引导他们分析和理解自身的问题,结合行为治疗模式鼓励他们在行为上进行转变,通过心理认识和自身行为调整转变两方面的结合,让他们发挥有效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进行良好的适应,以改善当前的生活状态。老年人的社会适应与家庭系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而我们可以综合利用家庭治疗模式。社会工作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通过对其家庭组织结构、家庭形态、家庭成员的交往方式进行评估,靠家庭资源的整合和家庭的成长增进老年人心理成长的自身效能感,改善老年人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提升老年人生活态度的积极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小组工作
根据不同小组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组活动、问题探讨、经验分享,促使其社会适应的正常化。逐步去接受和认同退休之后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实现老年人的再社会化。针对老年人不同需求组成不同类型的小组。对于老年人兴趣小组和发展小组,小组活动旨在拓展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不仅要加强组员之间的交流,更要提高退休老年人与区内居民互动的频率,帮助他们重新构建社会互助网络。在社区内展开小组活动,提升小区居民之间的互助与关怀,使老年人之间形成一种守望相助的社区和谐氛围。在小组活动实施运行中,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改善老年人之间的互动状态,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去引导组员展开讨论,活动以趣味性的活动或游戏为主,使老年人易于明白,避免老年人产生被小组抛弃的感觉。老年人在小组工作中取得成绩,社会工作者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赞赏,肯定老年人的进步,调动老年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协调老年人的兴趣,强化小组的正面功能。当发现某些老年人对活动反应冷淡甚至没有丝毫兴趣时,要及时调整活动程序,对过渡性活动项目和服务进行干预。社会工作者要灵活地解决组员的增减变化,对于中途退出的成员予以及时疏通并向小组内其他成员恰当解释,对新进成员要及时进行关系调整,促进新老成员和谐相处。社会工作者给予必要的支持与指导,处理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协调小组活动中所需的资源,在必要时提供技术支持,认清组员在每个阶段中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三)、社区工作
退休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动力主要来自社区给与他们的尊重、关注和支持,因而社区在退休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退休老年人与平常生活互动的重要平台。西方社会工作者罗斯曼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社区工作方法的三类常用实施模式:社区发展模式,用于增进社区功能的重建,提高社区居民互动能力;社区计划模式,用于解决社区各种实际问题和发展具体项目;社会行动模式,用于改善社区老年资源分布不均,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以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走访、观察法、个案访问等方法去分析社区内退休老年人的适应状况,分析退休老年人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社区方面的问题,引导社区管理者、社区组织不断完善社区照顾模式,促进社区照顾的长期有效性,以建立老年人适应生活的社区支持网络,使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社区工作方法的实施中通常是增能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综合运用。利用增能方法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通过鼓励和支持,改善退休老年人在生活中的舆论、政策、人际交往环境,增强退休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提升其获得资源的社区支持力。为退休老年人提供再学习相关知识的培训机会,提高老年人自我发展潜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转型不断加快,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在面临一系列挑战和考验。在思考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应该积极介入其中,对退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困境进行个案辅导,开展小组活动,组织社区活动,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关注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让老年人度过幸福的晚年。
【关键词】:老龄化;退休;理论;方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首先,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此外,未富先老跡象显现,经济发展压力增强。去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中国仅用不到20年时间就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翟振武介绍,中国人口老龄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将贯穿整个21世纪。目前老年人口年均增长800万人,到2050年将达到4.3亿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退休人员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社会角色转型不当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研究的理论意义:本文通过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来分析退休老年人在退休时角色转换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实践意义: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来帮助退休老年人进行成功的角色转换,从而增强老年人退休以后的幸福感,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二、文献综述
由于我国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有关于老年人的论文也层出不穷。针对老年人的论文大概可分为三大方面:如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如何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从生物学角度探讨如何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以及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如何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但是鲜有论文针对退休后老年人的角色转换问题进行探讨,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分析影响退休老年人的角色顺利转换的因素,从而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介入,促进退休老年人顺利的进行角色转换。本文通过对退休老年现状的分析,从社会工作者的视角出发,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对不能顺利进行角色转换退休老年人进行干预,从而促进退休老年人顺利地角色转换。
三、概念及理论
(一)老年人的概念
老年人,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65岁)占总人口比重8.9%;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9.1%;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9.4%。截至2014年底,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人,[1] 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面临着养老、医疗以及精神赡养等诸多社会问题,值得各界关注。我国历来称60岁为“花甲”,并规定这一年龄为退休年龄。同时由于我国地处亚太地区,这一地区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我国现阶段以60岁以上为划分老年人的通用标准。
(二)退休老年人在角色转换中所遇到的问题
1、退休导致的落差心理:“退休”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出工作岗位,其中包括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公、因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离开岗位。退休,也是一个人职业角色的转变,从一线转到二线,从忙碌转到清闲,从领导变为闲人。这一系列的转变是突然的,在他们心里是很难接受的,就会产生许多离退休综合症。一种情绪表现在伴随他们常年的权威思想没有改变,特别是在退休前担任单位领导的老年人,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退休后仍然是习惯去支配、领导、命令身边的人去做某些事,但是这种期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们,进一步就会影响他们的心情并为此生气、发牢骚、引起矛盾和冲突。另一种情绪是认为自己老了,没有任何用处了,被社会抛弃,以点带面的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无用之人,平日沉默寡言,情绪低落。
2、机体变化导致的不安心理: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处于程度不等的退化状态,既有生理性衰老,又有心理上的不安。从生理上来看,老年人往往感知能力逐步退化,跟外界的交流和获取信息就变得迟钝些;记忆力也在随年龄的增加不断的减,体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从心理上来看,不少老年人害怕衰老,退休后的老年人表现的更为明显。因为他们青年时期努力奋斗过,创造过美好生活,体现过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他们更不肯接受自己的衰老。
3、收入变化导致的心理压力:对于退休老年人而言,退休金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由于我国养老金的双轨制,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退休的老年人,其退休金和退休前的工资相比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企业退休老年人的退休金相比就要少很多。退休后收入的减少,会导致生活水平的降低,再遇到生病住院等情况,家庭的经济就更是捉襟见肘了,这时候老人就会有许多心理压力。有许多老人表示,他们的退休金足够他们老两口的日常开销,但是一旦生病住院,经济就比较拮据了。
4、“空巢”导致的空虚心理: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据调查,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化,我国老人家庭的空巢率还将进一步上升。“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是多数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没有信心重新设计晚年生活,不少人心情郁闷、沮丧,食欲减低,睡眠失,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老年人的相关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会工作所背离的, (二)、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有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社會损害理论是反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三)、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在社会中,大多数老人掌握的权力资源比年轻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鉴于此,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即,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且应帮助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作出过的巨大贡献。
五、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个案工作
老年人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分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原因。从物质性因素来解释,主要是由于退休之后老年人收入减少而导致的居住条件、养老照顾条件、身体自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非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性格障碍、自我接纳等方面的问题。不同的诱因对退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选择介入策略时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退休老年人在几乎是“一刀切”的方式离开自己原有的单位之后,在与过去生活的对比中容易产生挫败感、失落感、颓废感,继而引发一系列消极自卑的情绪。社会工作者应该在价值观上去尊重和接受老年人,对于他们的改变给与肯定,以重塑他们社会适应的信心。面对此类问题,个案工作者可以采用精神分析治疗模式与行为治疗模式,对老年人情感、认知、行为方面进行适当介入。帮助老年人认识到当前不心态的心理机制,协助老年人反省自己的心理结构与目前的行为,通过细化、分析、梳理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而认识到自己的当前心理问题的根源。社会工作者在与老年人进行积极交流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想法感受,引导他们分析和理解自身的问题,结合行为治疗模式鼓励他们在行为上进行转变,通过心理认识和自身行为调整转变两方面的结合,让他们发挥有效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进行良好的适应,以改善当前的生活状态。老年人的社会适应与家庭系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而我们可以综合利用家庭治疗模式。社会工作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通过对其家庭组织结构、家庭形态、家庭成员的交往方式进行评估,靠家庭资源的整合和家庭的成长增进老年人心理成长的自身效能感,改善老年人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提升老年人生活态度的积极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小组工作
根据不同小组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组活动、问题探讨、经验分享,促使其社会适应的正常化。逐步去接受和认同退休之后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实现老年人的再社会化。针对老年人不同需求组成不同类型的小组。对于老年人兴趣小组和发展小组,小组活动旨在拓展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不仅要加强组员之间的交流,更要提高退休老年人与区内居民互动的频率,帮助他们重新构建社会互助网络。在社区内展开小组活动,提升小区居民之间的互助与关怀,使老年人之间形成一种守望相助的社区和谐氛围。在小组活动实施运行中,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改善老年人之间的互动状态,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去引导组员展开讨论,活动以趣味性的活动或游戏为主,使老年人易于明白,避免老年人产生被小组抛弃的感觉。老年人在小组工作中取得成绩,社会工作者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赞赏,肯定老年人的进步,调动老年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协调老年人的兴趣,强化小组的正面功能。当发现某些老年人对活动反应冷淡甚至没有丝毫兴趣时,要及时调整活动程序,对过渡性活动项目和服务进行干预。社会工作者要灵活地解决组员的增减变化,对于中途退出的成员予以及时疏通并向小组内其他成员恰当解释,对新进成员要及时进行关系调整,促进新老成员和谐相处。社会工作者给予必要的支持与指导,处理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协调小组活动中所需的资源,在必要时提供技术支持,认清组员在每个阶段中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三)、社区工作
退休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动力主要来自社区给与他们的尊重、关注和支持,因而社区在退休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退休老年人与平常生活互动的重要平台。西方社会工作者罗斯曼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社区工作方法的三类常用实施模式:社区发展模式,用于增进社区功能的重建,提高社区居民互动能力;社区计划模式,用于解决社区各种实际问题和发展具体项目;社会行动模式,用于改善社区老年资源分布不均,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以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走访、观察法、个案访问等方法去分析社区内退休老年人的适应状况,分析退休老年人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社区方面的问题,引导社区管理者、社区组织不断完善社区照顾模式,促进社区照顾的长期有效性,以建立老年人适应生活的社区支持网络,使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社区工作方法的实施中通常是增能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综合运用。利用增能方法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通过鼓励和支持,改善退休老年人在生活中的舆论、政策、人际交往环境,增强退休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提升其获得资源的社区支持力。为退休老年人提供再学习相关知识的培训机会,提高老年人自我发展潜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转型不断加快,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在面临一系列挑战和考验。在思考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应该积极介入其中,对退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困境进行个案辅导,开展小组活动,组织社区活动,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关注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让老年人度过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