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色家风作为老一辈优秀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体现了革命先辈及其子孙后代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本文以《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为例,通过对短视频传播方式和相关个案的研究,深入挖掘红色家风故事,分析以短视频形式传播红色家风的必要性,探究红色家风短视频化传播的具体路径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红色家风;短视频;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8883(2021)10-0001-03
一、前言
(一)红色家风传播现状
红色家风作为老一辈优秀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文明成果,从根本上体现了老一辈优秀共产党人及其子孙后代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唤醒历史记忆、巩固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价值风尚、贯通文化血脉等社会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家风、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1],一定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扎实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3]。因此,探究红色家风以及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在机理,构建红色家风以及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传播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五个方面分析红色家风的传播现状。
在传播主体方面,美国学者路易斯·霍奇提到,大众传媒对社会负有三种责任:第一种是指定式责任,由政府安排;第二种是契约式责任,是新闻业与社会订立的“契约”,自愿承担某些责任;第三种是自愿式责任,即新闻业将承担社会价值体系的责任作为一种自觉[4]。目前,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和主流媒体,人民群众自发参与、自主生产的情况较少,应调动多种资源,采用多种形式,促进红色家风的传承。
在传播内容方面,在问卷调查中,有超过85%的被试认为红色家风的内容与新时代价值观契合,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但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说教性,较为枯燥,有待挖掘更多动人、吸引人的故事或其他与红色家风相关的内容。
在传播媒介方面,问卷调查显示,人们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报纸、书籍、杂志等纸质媒体和相关网站、APP等网络媒体,且传播形式受限于理论知识及文艺作品,效果不尽如人意,仅有不到50%的被试认同“我国红色基地建设已经足够”的观点。此外,即便在网络媒体上,仅约50%的被试认为互联网已充分发挥弘扬红色家风的作用。
在传播受众方面,本研究的主要调查对象为在读大学生,他们更喜爱推送、H5、动画、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传播形式。约30%的被试表示,目前网络媒介上红色家风的传播形式不够新颖有趣,缺乏创造力。
在传播效果方面,红色家风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超过70%的被试表示会关注红色家风,并愿意将其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约63%的被试在接触红色家风后,愿意主动分享相关故事。但受众对红色家风文化的关注并不持久,上述人群中有超过20%的人认为自己难以长时间关注红色家风的后续内容。
(二)短视频发展现状
1.用户规模大,视听特性契合大众的观看需求。艾瑞数据监测产品iUserTracker显示,截至2020年2月,我国即时通信APP月独立设备12.7亿台,短视频APP月独立设备9.1亿台;截至2020年6月,移动互联网终端短视频渗透率已达65.8%,短视频传播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短视频具有易于情感唤起、场景适应性强、观看碎片化的视听特征。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时间稀缺的背景下,短视频能够满足人们在上下班路上、休息间隙、排队候车等多种场景下快速放松的需求。同时,由于短视频制作门槛低,无论在小众文化群体的交流方面,还是在主流价值观引导方面,其均占有一席之地。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分众各取所需的要求,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同时得到满足。
2.技术门槛低,创作特性调动大众创作的积极性。短视频的制作门槛低,社交属性强,包容度和开放性高,对拍摄设备、拍摄技巧、后期处理都没有太高要求。软件设计之初就包含了剪辑、配乐、调色等功能,仅需一部手机,就能满足短视频生产的基本要求。
在短视频平台,人们平凡生活里的小确幸、朴素却真诚的想法都可以被平等地看到和得到尊重,人们对媒介曾经“尴尬的接近权”如今通过短视频平台转化为人人都有的“金话筒”。
3.主流媒体下场,教化特征易于感染教育大众。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逐渐向短视频平台扩展。在政策的推动下,传统媒体积极发展“两微一端”的内容传播,以抖音平台为例,截至2020年8月,在“时事”标签下,粉丝量超过1000万的主流媒体账号已达31个。传统主流媒体具备受众基础深厚、内容生产专业、传播经验丰富、权威公信力强、舆论影响力强、政府资源支持的突出优势,对主流价值观引导、时政新闻报道有更强的把关能力。既有主流媒体开创短视频品牌、建设短视频平台,如“我们视频”“看看新闻”“央视频”“人民视频”等中央级短视频应用落地,也有主流媒体与短视频平台强强联合,如疫情期间,以“梨视频”为代表的资讯短视频媒体,通过直播、视频、微纪录片等多种形式记录疫情之下的点滴。
二、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个案分析——以《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为例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芒果TV、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四家视频网站联合出品的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为我们谱写了一个个有关家风的故事。整部纪录片共11集,每集5分钟左右,通过12名文艺工作者的深情讲述,再现了11位共产党人的感人故事。一封封家书彰显了他们以身许党的忠诚信念、流血牺牲的无私奉献。一条条短视频体现出了话语认同、情理交融、环境优化的特点,发挥出了对红色家风的宣传与推广作用。
(一)话语认同 话语认同在红色家风中的重要性分为两点:通过短视频转换红色家风话语内容的生产形式,紧跟时代潮流,引发认同;在短视频中发挥典型老革命示范话语的榜样力量,引发认同。
人们无法直接把握红色家风,却可以通过其外部表现——红色家风话语来了解它。人们可以通过话语来认识和学习红色家风,而红色家风可以通过有效的话语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并传递给下一代。因此,要红色家风经久不衰,必须让表征红色家风的话语获得大众认同[5]。从话语认同出发,根据《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的个案,笔者发现在短视频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发挥话语认同对红色家风传播的促进作用:一是在短视频中,发挥典型老革命示范的话语榜样力量,引发对红色家风的认同[6];二是提高红色家风话语内容的生产力,传播形式紧跟时代潮流(即短视频),引发认同[5]。
在传递红色家风的途径中,注重典型示范话语的榜样作用是一种较优的选择。贺页朵的“宣誓书”、傅烈的“绝命书”、寻淮洲的“请战书”、王尔琢的“托孤书”、卢德铭的“行军书”、张朝燮的“两地书”、陈毅安的“无字书”、夏明翰的“就义书”、赵一曼的“示儿书”、左权的“决心书”和陈然的“明志书”等,无不体现出了他们沸腾的热血、不屈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短暂的人生谱写出了对党忠诚、勇于担当、勇于牺牲和理想信念高于天的时代强音。《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放弃了传统单一的全知视角,改变了以解说词驾驭画面的形式[7],以英烈的视角和一封封家书再现了历史和战争场景,以典型示范话语的榜样作用,增强了大众对红色家风的认同感。
如何使红色家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是当前红色家风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根本的做法是构建一套较为成熟且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内容体系与表现形式。话语认同离不开优质的话语内容和新颖的表现形式,优质的话语内容和表现形式要求自发地建设与发展。作为红色主题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在保证内容写实性和主题红色性的同时,抛弃了宣教、理性、单向的创作范式和口号式的、死板的红色家风,选取了12知名文艺工作者担任讲述人与故事剧场式的演绎者[7],从一封封家书切入,述说了一位位革命先辈的一生。其将枯燥乏味、长篇大论的宣教内容转化为了精简又耐人寻味的家书故事,将政论片、文献片的严肃性转为短视频的文艺性,体现了红色家风宣传内容与形式的时代变化。由此可以看出,红色家风主题以短视频形式传播有助于获得大众的自主认同与传承。
(二)情理相融
家风故事有了亲情的底色,更容易打动人内心。无论采取何种宣传方式,都需要找到具备吸引力的切口。短视频的时长限制要求创作者直切主题,从情理相融、晓之以理的角度出发,对受众进行红色家风主题的教育。
红色家风的情理相融性体现在传播过程中。相较于传统的说教模式,家风故事具有贴近生活、代入感强、易于唤起情感的特征,其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在讲述家书的过程中,不仅会体现先辈的个人信念,还将英烈置于夫妻、父子、母子等重要亲属关系中,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们的内心思想与抉择[7],以日常的行为举止、感情交流深深打动观众。如《示儿书》中,赵一曼为能够全身心地参加抗日活动,给儿子提供一个安全又平静的成长环境,将其寄养在亲戚家中,谁曾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趙一曼在就义前夕写道:“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红色家风故事以亲情为温柔底色,在短视频的加持下,帮助大众回味晓之以理的瞬间,只有唤起大众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深化道理的内核。
三、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传播优势
(一)降低生产成本,体现UGC优势
目前,红色家风乃至红色文化主题影片主要由电视台或其他主流媒体制作播出,多为政论片、文献片或纪录片等,具有生产成本高、材料多、权威性强、形式单一等特点[7]。在生产制作上,往往需要较长的策划、拍摄、后期制作周期。此外,主创团队还需获取放映许可,与多方磋商播出事宜,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相较而言,短视频则具有传播者多元化、内容制作门槛低、传播内容娱乐化、传播速度快、传播模式互动化、传播受众广泛等特点[8]。
目前,按照生产主体划分,短视频主要可分为UGC和PGC两种,即用户生产内容和专业生产内容。互联网的发展使短视频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机构,从最初的“拍客”到“up主”“抖主”,用户可以用较为简便的设备完成视频的制作与发布,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播范围。
(二)创新红色家风输出形式,增强传播过程的交互性
目前,大部分红色家风传播内容形式较单一、叙事方式不灵活,与青年一代的认知习惯相去甚远。短视频在视觉上囊括了人物符号、色彩符号、叙事符号等,在听觉上囊括了音乐符号、台词符号等象征符号,可以传递尽可能多的元素,完善现有红色家风的输出形式。
此外,短视频的传播渠道主要为社交媒体平台,点赞、评论、转发、发送实时弹幕等功能,极大地增强了红色家风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其中,发送实时弹幕已成为用户互动的主流方式,用户的弹幕内容可以对短视频的内容进行丰富与补充,并表达个人观点,这将对观看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的其他用户进行引导与解惑,也能为创作者提供改进思路。
(三)完善“前喻”传递,扩大“并喻”传递,建构“后喻”传递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前喻”指晚辈向长辈学习,知识呈线性传承状态;“并喻”指同辈人之间相互学习,知识呈平面扩散状态;“后喻”则指长辈向晚辈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以结构、重构和反哺等多元化方式产生和扩散。
红色家风的弘扬离不开新媒介的参与,与青年的良性互动将赋予红色家风新的内涵与生机。短视频内容可以使青年人理解传承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立场坚定等红色家风的精神实质;短视频主创团队年轻化的创作方式,能够让青年人看到同辈人对红色家风故事的思考与提炼,也能让老一辈看到红色家风在不同时代被赋予的不同含义,从而感受到青年一代对红色家风的新认识。 四、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创作要求
(一)言之有物,夯实内容
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生产的中心环节是内容输出,短视频作为载体,不能喧宾夺主。在生产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时,切忌使用内容空洞的廉价文案。时效性是短视频的突出特征,但也造成了生产内容质量低的痼疾。红色家风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被生产者碎片化传播后随意拼凑,其核心价值也会消失殆尽。因此,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的生产应当注重内容夯实问题,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深挖红色家风的精神内核,深入浅出地揭示其精神内涵,使红色家风发挥其精神激励、价值引领功能。
(二)正本清源,防止娱乐庸俗化
当前,短视频传播娱乐化倾向严重,部分创作者底线意识缺位,一心博观众的点赞关注,导致短视频平台庸俗化。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部分短视频创作者将红色经典、红色家风内容娱乐化,忽视了红色文化原有的严肃性;将红色家风故事随意改编、删减,使红色文化的感召力不断削弱。因此,需要激发红色家风文化作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正本清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在不损害严肃性和感召力的前提下进行视频创作。
五、结语
以红色家风为主题的短视频传播之路,任重而道远,既要守党性有深度,也要尊重人民性有温度,既要有变革的形式,也要有不变的价值导向。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巧妙运用短视频传播方式,能在新时代更好地感染人、引领人、塑造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 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3] 习近平.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陆军转型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N].人民日报,2016-07-28(1).
[4] 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43-144.
[5] 宋健林.试论提升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的三个着力点[J].理论与改革,2017(05):94-101.
[6] 于成學,王娟,邸抗.构建富有时代内涵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28-32.
[7] 唐俊,黄彩良.论红色主题微纪录片生产和传播的模式创新——以《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为例[J].中国电视,2020(03):58-61.
[8] 徐琳.新视听传播下党媒的微视频研究——以新华社《红色气质》为例[J].视听,2018(09):121-123.
作者简介:杨楚晗(2000—),女,湖南长沙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
俞懿(2000—),女,浙江诸暨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
杨扬(2000—),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韦翠玉(2000—),女,广西河池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
曹浩华(2001—),男,广东佛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关键词:红色家风;短视频;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8883(2021)10-0001-03
一、前言
(一)红色家风传播现状
红色家风作为老一辈优秀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文明成果,从根本上体现了老一辈优秀共产党人及其子孙后代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唤醒历史记忆、巩固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价值风尚、贯通文化血脉等社会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家风、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1],一定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扎实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3]。因此,探究红色家风以及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在机理,构建红色家风以及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传播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五个方面分析红色家风的传播现状。
在传播主体方面,美国学者路易斯·霍奇提到,大众传媒对社会负有三种责任:第一种是指定式责任,由政府安排;第二种是契约式责任,是新闻业与社会订立的“契约”,自愿承担某些责任;第三种是自愿式责任,即新闻业将承担社会价值体系的责任作为一种自觉[4]。目前,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和主流媒体,人民群众自发参与、自主生产的情况较少,应调动多种资源,采用多种形式,促进红色家风的传承。
在传播内容方面,在问卷调查中,有超过85%的被试认为红色家风的内容与新时代价值观契合,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但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说教性,较为枯燥,有待挖掘更多动人、吸引人的故事或其他与红色家风相关的内容。
在传播媒介方面,问卷调查显示,人们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报纸、书籍、杂志等纸质媒体和相关网站、APP等网络媒体,且传播形式受限于理论知识及文艺作品,效果不尽如人意,仅有不到50%的被试认同“我国红色基地建设已经足够”的观点。此外,即便在网络媒体上,仅约50%的被试认为互联网已充分发挥弘扬红色家风的作用。
在传播受众方面,本研究的主要调查对象为在读大学生,他们更喜爱推送、H5、动画、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传播形式。约30%的被试表示,目前网络媒介上红色家风的传播形式不够新颖有趣,缺乏创造力。
在传播效果方面,红色家风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超过70%的被试表示会关注红色家风,并愿意将其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约63%的被试在接触红色家风后,愿意主动分享相关故事。但受众对红色家风文化的关注并不持久,上述人群中有超过20%的人认为自己难以长时间关注红色家风的后续内容。
(二)短视频发展现状
1.用户规模大,视听特性契合大众的观看需求。艾瑞数据监测产品iUserTracker显示,截至2020年2月,我国即时通信APP月独立设备12.7亿台,短视频APP月独立设备9.1亿台;截至2020年6月,移动互联网终端短视频渗透率已达65.8%,短视频传播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短视频具有易于情感唤起、场景适应性强、观看碎片化的视听特征。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时间稀缺的背景下,短视频能够满足人们在上下班路上、休息间隙、排队候车等多种场景下快速放松的需求。同时,由于短视频制作门槛低,无论在小众文化群体的交流方面,还是在主流价值观引导方面,其均占有一席之地。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分众各取所需的要求,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同时得到满足。
2.技术门槛低,创作特性调动大众创作的积极性。短视频的制作门槛低,社交属性强,包容度和开放性高,对拍摄设备、拍摄技巧、后期处理都没有太高要求。软件设计之初就包含了剪辑、配乐、调色等功能,仅需一部手机,就能满足短视频生产的基本要求。
在短视频平台,人们平凡生活里的小确幸、朴素却真诚的想法都可以被平等地看到和得到尊重,人们对媒介曾经“尴尬的接近权”如今通过短视频平台转化为人人都有的“金话筒”。
3.主流媒体下场,教化特征易于感染教育大众。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逐渐向短视频平台扩展。在政策的推动下,传统媒体积极发展“两微一端”的内容传播,以抖音平台为例,截至2020年8月,在“时事”标签下,粉丝量超过1000万的主流媒体账号已达31个。传统主流媒体具备受众基础深厚、内容生产专业、传播经验丰富、权威公信力强、舆论影响力强、政府资源支持的突出优势,对主流价值观引导、时政新闻报道有更强的把关能力。既有主流媒体开创短视频品牌、建设短视频平台,如“我们视频”“看看新闻”“央视频”“人民视频”等中央级短视频应用落地,也有主流媒体与短视频平台强强联合,如疫情期间,以“梨视频”为代表的资讯短视频媒体,通过直播、视频、微纪录片等多种形式记录疫情之下的点滴。
二、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个案分析——以《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为例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芒果TV、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四家视频网站联合出品的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为我们谱写了一个个有关家风的故事。整部纪录片共11集,每集5分钟左右,通过12名文艺工作者的深情讲述,再现了11位共产党人的感人故事。一封封家书彰显了他们以身许党的忠诚信念、流血牺牲的无私奉献。一条条短视频体现出了话语认同、情理交融、环境优化的特点,发挥出了对红色家风的宣传与推广作用。
(一)话语认同 话语认同在红色家风中的重要性分为两点:通过短视频转换红色家风话语内容的生产形式,紧跟时代潮流,引发认同;在短视频中发挥典型老革命示范话语的榜样力量,引发认同。
人们无法直接把握红色家风,却可以通过其外部表现——红色家风话语来了解它。人们可以通过话语来认识和学习红色家风,而红色家风可以通过有效的话语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并传递给下一代。因此,要红色家风经久不衰,必须让表征红色家风的话语获得大众认同[5]。从话语认同出发,根据《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的个案,笔者发现在短视频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发挥话语认同对红色家风传播的促进作用:一是在短视频中,发挥典型老革命示范的话语榜样力量,引发对红色家风的认同[6];二是提高红色家风话语内容的生产力,传播形式紧跟时代潮流(即短视频),引发认同[5]。
在传递红色家风的途径中,注重典型示范话语的榜样作用是一种较优的选择。贺页朵的“宣誓书”、傅烈的“绝命书”、寻淮洲的“请战书”、王尔琢的“托孤书”、卢德铭的“行军书”、张朝燮的“两地书”、陈毅安的“无字书”、夏明翰的“就义书”、赵一曼的“示儿书”、左权的“决心书”和陈然的“明志书”等,无不体现出了他们沸腾的热血、不屈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短暂的人生谱写出了对党忠诚、勇于担当、勇于牺牲和理想信念高于天的时代强音。《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放弃了传统单一的全知视角,改变了以解说词驾驭画面的形式[7],以英烈的视角和一封封家书再现了历史和战争场景,以典型示范话语的榜样作用,增强了大众对红色家风的认同感。
如何使红色家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是当前红色家风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根本的做法是构建一套较为成熟且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内容体系与表现形式。话语认同离不开优质的话语内容和新颖的表现形式,优质的话语内容和表现形式要求自发地建设与发展。作为红色主题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在保证内容写实性和主题红色性的同时,抛弃了宣教、理性、单向的创作范式和口号式的、死板的红色家风,选取了12知名文艺工作者担任讲述人与故事剧场式的演绎者[7],从一封封家书切入,述说了一位位革命先辈的一生。其将枯燥乏味、长篇大论的宣教内容转化为了精简又耐人寻味的家书故事,将政论片、文献片的严肃性转为短视频的文艺性,体现了红色家风宣传内容与形式的时代变化。由此可以看出,红色家风主题以短视频形式传播有助于获得大众的自主认同与传承。
(二)情理相融
家风故事有了亲情的底色,更容易打动人内心。无论采取何种宣传方式,都需要找到具备吸引力的切口。短视频的时长限制要求创作者直切主题,从情理相融、晓之以理的角度出发,对受众进行红色家风主题的教育。
红色家风的情理相融性体现在传播过程中。相较于传统的说教模式,家风故事具有贴近生活、代入感强、易于唤起情感的特征,其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在讲述家书的过程中,不仅会体现先辈的个人信念,还将英烈置于夫妻、父子、母子等重要亲属关系中,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们的内心思想与抉择[7],以日常的行为举止、感情交流深深打动观众。如《示儿书》中,赵一曼为能够全身心地参加抗日活动,给儿子提供一个安全又平静的成长环境,将其寄养在亲戚家中,谁曾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趙一曼在就义前夕写道:“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红色家风故事以亲情为温柔底色,在短视频的加持下,帮助大众回味晓之以理的瞬间,只有唤起大众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深化道理的内核。
三、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传播优势
(一)降低生产成本,体现UGC优势
目前,红色家风乃至红色文化主题影片主要由电视台或其他主流媒体制作播出,多为政论片、文献片或纪录片等,具有生产成本高、材料多、权威性强、形式单一等特点[7]。在生产制作上,往往需要较长的策划、拍摄、后期制作周期。此外,主创团队还需获取放映许可,与多方磋商播出事宜,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相较而言,短视频则具有传播者多元化、内容制作门槛低、传播内容娱乐化、传播速度快、传播模式互动化、传播受众广泛等特点[8]。
目前,按照生产主体划分,短视频主要可分为UGC和PGC两种,即用户生产内容和专业生产内容。互联网的发展使短视频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机构,从最初的“拍客”到“up主”“抖主”,用户可以用较为简便的设备完成视频的制作与发布,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播范围。
(二)创新红色家风输出形式,增强传播过程的交互性
目前,大部分红色家风传播内容形式较单一、叙事方式不灵活,与青年一代的认知习惯相去甚远。短视频在视觉上囊括了人物符号、色彩符号、叙事符号等,在听觉上囊括了音乐符号、台词符号等象征符号,可以传递尽可能多的元素,完善现有红色家风的输出形式。
此外,短视频的传播渠道主要为社交媒体平台,点赞、评论、转发、发送实时弹幕等功能,极大地增强了红色家风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其中,发送实时弹幕已成为用户互动的主流方式,用户的弹幕内容可以对短视频的内容进行丰富与补充,并表达个人观点,这将对观看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的其他用户进行引导与解惑,也能为创作者提供改进思路。
(三)完善“前喻”传递,扩大“并喻”传递,建构“后喻”传递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前喻”指晚辈向长辈学习,知识呈线性传承状态;“并喻”指同辈人之间相互学习,知识呈平面扩散状态;“后喻”则指长辈向晚辈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以结构、重构和反哺等多元化方式产生和扩散。
红色家风的弘扬离不开新媒介的参与,与青年的良性互动将赋予红色家风新的内涵与生机。短视频内容可以使青年人理解传承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立场坚定等红色家风的精神实质;短视频主创团队年轻化的创作方式,能够让青年人看到同辈人对红色家风故事的思考与提炼,也能让老一辈看到红色家风在不同时代被赋予的不同含义,从而感受到青年一代对红色家风的新认识。 四、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创作要求
(一)言之有物,夯实内容
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生产的中心环节是内容输出,短视频作为载体,不能喧宾夺主。在生产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时,切忌使用内容空洞的廉价文案。时效性是短视频的突出特征,但也造成了生产内容质量低的痼疾。红色家风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被生产者碎片化传播后随意拼凑,其核心价值也会消失殆尽。因此,红色家风主题短视频的生产应当注重内容夯实问题,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深挖红色家风的精神内核,深入浅出地揭示其精神内涵,使红色家风发挥其精神激励、价值引领功能。
(二)正本清源,防止娱乐庸俗化
当前,短视频传播娱乐化倾向严重,部分创作者底线意识缺位,一心博观众的点赞关注,导致短视频平台庸俗化。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部分短视频创作者将红色经典、红色家风内容娱乐化,忽视了红色文化原有的严肃性;将红色家风故事随意改编、删减,使红色文化的感召力不断削弱。因此,需要激发红色家风文化作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正本清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在不损害严肃性和感召力的前提下进行视频创作。
五、结语
以红色家风为主题的短视频传播之路,任重而道远,既要守党性有深度,也要尊重人民性有温度,既要有变革的形式,也要有不变的价值导向。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巧妙运用短视频传播方式,能在新时代更好地感染人、引领人、塑造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 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3] 习近平.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陆军转型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N].人民日报,2016-07-28(1).
[4] 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43-144.
[5] 宋健林.试论提升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的三个着力点[J].理论与改革,2017(05):94-101.
[6] 于成學,王娟,邸抗.构建富有时代内涵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28-32.
[7] 唐俊,黄彩良.论红色主题微纪录片生产和传播的模式创新——以《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为例[J].中国电视,2020(03):58-61.
[8] 徐琳.新视听传播下党媒的微视频研究——以新华社《红色气质》为例[J].视听,2018(09):121-123.
作者简介:杨楚晗(2000—),女,湖南长沙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
俞懿(2000—),女,浙江诸暨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
杨扬(2000—),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韦翠玉(2000—),女,广西河池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
曹浩华(2001—),男,广东佛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