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教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huaw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机能实验都是以学科为单位建立独立的实验室,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没有独立的教学体系。传统的机能实验课普遍存在验证性实验多,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使学生对学科间缺乏系统的认知和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被动性和盲从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和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把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技能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一体的全面质量观,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因此传统的机能实验教学必须进行改革[1]。
  一机能实验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
  机能教学实验要推行创新教育,必须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要实现创新教育这一目标,有必要从以下几个具体环节实施改革,才能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3]。
  1改革课程体系
  机能实验学是一门必修课,独立开课,独立考核。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打破学科界限,对实验课的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实现学科间教学内容的交叉渗透,于2013年重新修订了《医学机能实验学》教材。教学时数为54学时,实验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①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实验阶段;②综合性实验阶段;③自行设计性实验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占总学时的20%、60%及20%。
  2设置递进式实验课
  为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我们在原来三门课程中精选出最基本的经典实验,精心设计出能够实现学科间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实验,以及更能体现创新能力的自行设计性实验来进行实践。
  (1)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实验。开设了常用实验动物使用的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动物的手术方法;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其目的是使学生们能够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也是为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综合性实验。主要设置与生活、临床密切相关的探索性研究实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大大加强了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各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机会。
  通过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便于学生理清各学科知识点,加强了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分析问题的思路更加全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科研能力的综合素质。
  (3)自行设计性实验。学生掌握一定实验技能后开展自行设计性实验,实验安排在第三个阶段进行,首先由教师讲解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科学性等要点,再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独立完成。要完成整个实验就需要学生主动地查阅有关文献,写出完整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所需的主要仪器和试剂→操作过程→可行性→预期结果等→讨论(教师参与)→进一步完善,然后教师批阅学生的实验设计,选择出切实可行的学生能独立操作进行的实验,开始实施,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3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为使实验教学更有效地开展,我们在原有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基础上,将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部分综合性实验内容制作、拍摄成多媒体实验示教课件和教学光盘,在课堂和课后让学生使用,缩短了教学时间,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为配合教学改革机能实验室增配了多媒体教学软件———生理BL-420生物信号显示与处理系统,使机能实验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实验操作更加规范,课时也容易把握。特别是教学内容中比较重要、难度大、时间长的实验,通过选择性播放剪辑,学生能直观地学习到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启发式和互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寓科研于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融于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兴趣。
  针对研究生层次,开设了有一定难度的科研性实验:例如心肌缺血模型的制备及对心肌酶谱的影响。实验涉及多方面知识训练:(1)计算机软件及仪器的正确使用———利用生理BL-420生物信号显示与处理系统观察正常大鼠的心电图变化;呼吸机、生化分析仪、高速离心机参数的设置。(2)实验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及手术方法的选择———进行大鼠颈部气管插管手术,胸部手术及冠状动脉结扎制备心肌缺血模型。(3)生物化学指标测定———肌酸激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通过科研实验的学习,同学们的综合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增加了对整个科研活动过程的了解。这种科研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不仅对高校科研活动的开展有促进作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后的机能实验教育能否顺利实施,能否成功的实施,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机能学科实验内容融合后,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迫使教师一专多能。所以必须培养或引进一批能够从事本门课教学的师资骨干,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的教研学术氛围[3]。
  由于实验项目的重新整合,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机能教研室老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机能教研室对每位教师进行了培训工作。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机能实验学的教师已能胜任机能实验教学要求,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6健全合理的考评体系
  机能实验学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医学类五、七年制教学计划。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和客观依据。因此,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使其既能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又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机能实验学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考核评价项目的确立。医学机能实验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评价应从掌握理论知识和具备实践能力出发,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其考核体系应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既重理论知识,又重实际操作能力;既重视基础,又重视创新;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
  《医学机能实验学》考核内容应紧扣教学大纲。最后总评成绩由实验理论考试成绩(30%)、基础及综合实验成绩(40%)、设计性实验成绩(30%)三部分组成,并且有各自的计分方法。
  (2)评价开展的时间。理论成绩的评定一般可在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考试,通过测评,教师可了解学生对《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对于成绩达不到要求者,需经补测合格。
  基础和综合性实验评定以每次实验作为一个计分单位,共有11个题目,基本覆盖了机能实验学课程的全部内容。考察学生平时的实验情况,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的学习态度。教师应于下一次实验前把上一次实验成绩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实验中的不足,不断提高实验水平。
  设计性实验评定一般安排在最后阶段。此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对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法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开展设计性实验并对其评价较为合适。
  二改革带来的效果
  1课程体系的构建更科学合理
  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得以体现,使机能实验学成为一门涵盖医学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机能学科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独立、系统、完整的实验课程。不仅教会了学生医学基本知识,而且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医学人才的要求[4-5]。经过几年教改探索,我们认为本门课程以70~80学时更利于学生在临床前综合素质与各种能力的培养。
  2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一方面通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实验,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综合性实验、科研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可以系统地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获取知识的科学途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我们采用与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的方法听取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模式尽管整个过程很辛苦,但收获颇丰,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了优秀师资队伍
  通过这一改革调动了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教师逐步打破专业界限掌握了多门相近学科的理论和实验知识,近几年,先后培养、指导了多名青年骨干教师,锻炼培养了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4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改革后的“机能实验学”课程,覆盖了改革前的三科的实验课内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总学时的80%,这一举措同时节省了大量教学资源,与改革前相比实验课时数缩减,实验动物数、实验药品、实验试剂等用量明显降低,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却明显提高。
  总之,21世纪社会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对医学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机能实验教学创新改革实践,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勇.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7(1):85-86.
  [2]唐建平,曹弟勇,刘华.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向[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6,21(4):396-198.
  [3]丁伯平,黄帧桧,程慧珍.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新趋势[J].医学教育探索, 2008,7(7): 739-741.
  [4]赵灿国.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2):313-314.
  [5]杨静,王巧云,李金莲.我校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 (1): 32-33.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潜藏着许多的德育因素。中职数学教师应抓住这一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步成长为自信、自强的人。  关键词: 中职 数学教学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164  中职学生多数厌恶学习数学课,因为在
摘 要:根据技师学院学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技师学院化学教学;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167  化学是技师学院橡胶工艺专业、化工专业的基础课。我国经济与科技有了快速的发展,产业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迫使技师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技能,具有几个相关学科知识与多种职
摘 要:当前正是“双创”的黄金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通过丰富的培养内容、多样的培养方法,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双创时代;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161  当前正是“双创”的黄金时代。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
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第二种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只有当职业教育能够以同等价值进入到高等教育的渠道——“技能高考”
【摘 要】《孙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从《孙子》的文学艺术特点和其影响角度出发,先简单介绍了《孙子》这部著作的相关内容,然后从其逻辑性、语言、修辞三个方面分析了其文学艺术特点,最后探讨了其文学艺术特点的影响。  【关键词】文学艺术;孙子;影响  中國历史悠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历史在长河中,现代祖先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很多的文学名著,比如《诗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谆谆告诫全党“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发人深省.“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一句中国传统白话,人们常挂嘴边;如果文雅一点,可以
期刊
油田产能建设投资巨大,对油田未来的生产经营带来重大影响。由于油田企业的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逐年攀升,使每年的缺口日趋明显,严重影响了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企业的生存
企业的主体是人,协调好企业中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即雇佣关系,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企业的角度看,雇佣关系就是企业对员工提供的回报与期望的贡献之间的交换关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