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片澄澈的湖泊被黛色的群山环绕,两侧木质的客栈与摩梭人居住的祖母屋三三两两坐落在绿水青山之间。这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在泸沽湖女儿国徐徐展开。
我们的车停在景区附近一座僻静的村庄里,路的两边横着一排低矮的房屋,仅仅有几间较新的房子贴上了农家乐的招牌。像我们这样暂时歇脚的游客很少,村里十分冷清。不过,林间或白或黄的野花和绿叶间鲜艳的山果给这里带来了生机,让村庄显得不那么萧条。
刚下车,路旁立即蹿出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径直向我跑来,让我很意外。他瘦瘦小小的,身上裹着一件旧外套。
男孩高高地举起手中的一袋山菌,在我眼前晃了晃说:“姐姐,买一袋吧,10块。”男孩身后树丛中鲜红的果子映衬着他充满希望的眼神。我看了一眼他手中那一袋黑黑的、干瘪的山菌,委婉地拒绝:“不用了,我不需要。”
男孩又道:“姐姐,这菌是我家人从很远的山里花了好几个小时背回来的,买一袋吧。”我还是摆摆手,准备走开。
男孩恳求着:“就当扶贫吧……”
男孩原本如泸沽湖水般清澈的眼里充满着可怜与哀伤,透露出与小小年纪不相称的忧郁和成熟,我的心软了:他只是个孩子,只希望有好心人能买下这袋山菌,我不能伤害他。刚要掏钱,同行的好友一把把我拉到一边,并严肃地说:“别给,这种孩子可多了,你买了他一个,会有好几个出来继续缠着你,都是家长教他们这样挣钱的!”
“真的?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我半信半疑,用余光偷偷地瞥着那个男孩,他也在警觉地看着我。
男孩似乎从我们的窃窃私语中猜出了几分,“姐姐,买一袋吧!”我清楚地看到他眸子里的可怜和哀求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焦急和对钱的迫切渴望,语气也变得不容拒绝,我心中一怔……
那一瞬间,天似乎阴了下来。野花在风中瑟瑟发抖,原本闪着光泽的山果黯然失色。
“对不起,小朋友,我们没有钱。”男孩的话音未落,好友就抢在我前头说,然后拉着我走了。身后传来男孩充满怨气和悲伤的声音:“为什么不买?!”他追着我们走了几步,见同伴催促着我加快了步伐,终于放弃了。
我回头看着那瘦小的身影消失在路的拐角,不敢想象本应纯洁可爱的孩子对金钱竟有如此强烈的渴望。好友叹了口气,道:“唉,这也不能怪他,家里穷,实在没办法。”
几片乌云从远山渐渐聚拢过来,空中飘起了蒙蒙细雨。我们上了车,当车驶过那处拐角时,我又看到了那个男孩,他正与其他五六个孩子在一起,而每个人的身旁都摆着几袋山菌。天空一片阴暗,我的心隐隐地疼。
与那云南山区儿童的不期而遇,使我感到悲伤与痛惜。巴尔扎克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我相信这些孩子本是天真无邪的,如娇艳的小花、鲜美的果子,他们给家庭带来希望和快乐。可是在贫困落后的山区里,家境的窘困使父母不得不让稚嫩的他们出来挣钱,他们的童年昙花一现,在残酷的现实和生活的压迫中渐渐枯萎。
卢梭曾说:“儿童第一步走向邪恶,大抵是由于他那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缘故。”每个孩子都应拥有纯净无瑕的心灵,我们应永远为他们守护童年的那份美好。
教师点评
本文的构思在情节方面做到“尺水兴波”,一波三折,小作者的感情由同情到怀疑再到最终的心疼,前后有对比。随着情节的推进,小作者对男孩的了解逐渐加深,逐渐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孩子是天真的,但是生活的残酷让他们背上不属于那个年龄的重担,这不是眼前唯一的现象,而是落后山村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情节的波折能让读者真实地发现事实,产生共鸣,进而呼吁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关爱和守护。(谢晶)
我们的车停在景区附近一座僻静的村庄里,路的两边横着一排低矮的房屋,仅仅有几间较新的房子贴上了农家乐的招牌。像我们这样暂时歇脚的游客很少,村里十分冷清。不过,林间或白或黄的野花和绿叶间鲜艳的山果给这里带来了生机,让村庄显得不那么萧条。
刚下车,路旁立即蹿出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径直向我跑来,让我很意外。他瘦瘦小小的,身上裹着一件旧外套。
男孩高高地举起手中的一袋山菌,在我眼前晃了晃说:“姐姐,买一袋吧,10块。”男孩身后树丛中鲜红的果子映衬着他充满希望的眼神。我看了一眼他手中那一袋黑黑的、干瘪的山菌,委婉地拒绝:“不用了,我不需要。”
男孩又道:“姐姐,这菌是我家人从很远的山里花了好几个小时背回来的,买一袋吧。”我还是摆摆手,准备走开。
男孩恳求着:“就当扶贫吧……”
男孩原本如泸沽湖水般清澈的眼里充满着可怜与哀伤,透露出与小小年纪不相称的忧郁和成熟,我的心软了:他只是个孩子,只希望有好心人能买下这袋山菌,我不能伤害他。刚要掏钱,同行的好友一把把我拉到一边,并严肃地说:“别给,这种孩子可多了,你买了他一个,会有好几个出来继续缠着你,都是家长教他们这样挣钱的!”
“真的?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我半信半疑,用余光偷偷地瞥着那个男孩,他也在警觉地看着我。
男孩似乎从我们的窃窃私语中猜出了几分,“姐姐,买一袋吧!”我清楚地看到他眸子里的可怜和哀求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焦急和对钱的迫切渴望,语气也变得不容拒绝,我心中一怔……
那一瞬间,天似乎阴了下来。野花在风中瑟瑟发抖,原本闪着光泽的山果黯然失色。
“对不起,小朋友,我们没有钱。”男孩的话音未落,好友就抢在我前头说,然后拉着我走了。身后传来男孩充满怨气和悲伤的声音:“为什么不买?!”他追着我们走了几步,见同伴催促着我加快了步伐,终于放弃了。
我回头看着那瘦小的身影消失在路的拐角,不敢想象本应纯洁可爱的孩子对金钱竟有如此强烈的渴望。好友叹了口气,道:“唉,这也不能怪他,家里穷,实在没办法。”
几片乌云从远山渐渐聚拢过来,空中飘起了蒙蒙细雨。我们上了车,当车驶过那处拐角时,我又看到了那个男孩,他正与其他五六个孩子在一起,而每个人的身旁都摆着几袋山菌。天空一片阴暗,我的心隐隐地疼。
与那云南山区儿童的不期而遇,使我感到悲伤与痛惜。巴尔扎克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我相信这些孩子本是天真无邪的,如娇艳的小花、鲜美的果子,他们给家庭带来希望和快乐。可是在贫困落后的山区里,家境的窘困使父母不得不让稚嫩的他们出来挣钱,他们的童年昙花一现,在残酷的现实和生活的压迫中渐渐枯萎。
卢梭曾说:“儿童第一步走向邪恶,大抵是由于他那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缘故。”每个孩子都应拥有纯净无瑕的心灵,我们应永远为他们守护童年的那份美好。
教师点评
本文的构思在情节方面做到“尺水兴波”,一波三折,小作者的感情由同情到怀疑再到最终的心疼,前后有对比。随着情节的推进,小作者对男孩的了解逐渐加深,逐渐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孩子是天真的,但是生活的残酷让他们背上不属于那个年龄的重担,这不是眼前唯一的现象,而是落后山村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情节的波折能让读者真实地发现事实,产生共鸣,进而呼吁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关爱和守护。(谢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