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空巢期指的是核心家庭中所有子女都长大离家,只剩下父母两人一起生活的阶段。现代生活中因子女去外地上学、工作而产生越来越多的中年空巢家庭,即空巢家庭不再与单一的老龄人口挂钩,而趋向于在中年这一年龄层次中扩大。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当家庭中唯一的孩子因异地求学离开家庭就产生了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家庭。中年空巢父母一般不会感觉孤单,会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对于空巢这一现象有着比较乐观的看法。中年空巢父母与许多空巢老人不同,他们愿意接受空巢这个现象,无论在日常经济还是情感层次的生活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此外,中年父母提前进入自我养老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特别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中年;空巢家庭
一、问题的提出
空巢期指的是在家庭生命周期中,当所有的子女都长大离家,家庭只剩下父母两人一起生活的阶段①。1979年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多年以来,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不断扩大,城市中家庭形式几乎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接近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在老年人口的增加的同时,中年夫妻也迎来了生命中的空巢期,即子女外出求学而留下父母在家。空巢家庭呈现出向中年人偏移的状况,其中独生子女的父母们也逐渐步入空巢家庭。
笔者着重研究的是中年这一阶段的独生中年父母的情况,以往的研究重点多是老年人并且有多个子女的空巢现象,以及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调查,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
二、文献回顾
童风莉,方金友认为21世纪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空巢化”伴随着老龄化、高龄化同时出现并快速发展。老年空巢家庭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生活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甚至无任何收入、多种疾病缠身、没有参加医疗保险或合作医疗、未收到政府和社会的帮扶、缺乏精神慰藉,并有侵害老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他们提出的建议是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并且在老人生活的社区建立养老服务体系,运用政府的力量保障空巢老人的生活。
林明鲜,刘永策,展光祚分析了影响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的主要因素,首先,同分住与老人孤独与否并没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其次,大多数老人是自愿选择与子女分住;第三,子女与老人的交往受居住距离的影响;第四,影响老人孤独感的主要因素有婚姻状况(有没有老伴)子女是否孝顺以及对赡养现状和子女照顾的满意程度等②。其中“婚姻状况”和“子女是否孝顺”是影响老人孤独感的最重要的因素。
陆学艺、周伟文对空巢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其中一种分类:一种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则是年轻的空巢家庭——譬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少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而且空巢期在延长③。在本书中已经提到了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还提出针对的问题,即中年独生父母空巢期的提前与延长,空巢期的提前到来对他们有何影响,空巢期的延长是否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不便,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谭琳关注的新“空巢”家庭是指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后出现的一批以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家庭成员的中年“空巢”家庭,这类家庭会在独生子女离家后产生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和家庭关系的骤变④。以往的非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的离巢是陆续进行的,家庭的变化是个逐渐改变的过程,父母对于空巢生活可以有缓冲时间慢慢适应,而独生子女家庭是相对一直稳固的家庭结构,所以独生子女的离开是对其父母是较大的冲击。
风笑天的定量显示目前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空巢期的比例大约在35-40%,其中上大学是最重要的因素,大约45%的家庭是在子女上大学时进入空巢期。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子女结婚,约有25%的家庭是在子女结婚时进入空巢期⑤。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发现
笔者运用的是质性研究方法,研究的是中年这一年龄层次的空巢父母,访谈了三位父母,通过访谈初步了解他们在儿女离家后基本情况,包括日常生活和情感方面。
根据对三位受访者(受访者1是非独生子女父母,受访者2,3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资料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与非独生子女父母对比,独生子女父母通常会在孩子刚离家时特别想念,不久便会习惯,与非独生子女父母并无较大差别。我们可以说很习惯,不会出现孩子走了就很想念,担心,失魂落魄的(受访者1)刚走那会真的很想的,毕竟是刚走,经常想,觉得家里有点冷冷清清的。(受访者2)开始是蛮难过的,刚走那会很不舍,我还会哭的。过了2个月就好了。想女儿的话就打打电话,有时间的话就会去看看她。(受访者3)
由此可见中年的独生子女父母不会像一般的空巢老人们那么想念子女,他们明显更加“独立”,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不大。笔者之前设想对比非独生家庭父母,独生子女父母肯定会更加不适应,会更想念孩子。在访谈过程中发现独生子女父母的确会在孩子离家初期不习惯,与谭琳认为的家庭结构骤变相关联,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结构长期比较稳定,孩子的离开会对其父母带来心理上巨大的震动,所以会在孩子离家初期有强烈的不适应。但家庭结构的骤变并不会持续特别长的时间,独生子女父母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适应这种家庭结构突变的环境,同时方便的信息沟通与便捷的交通方式为父母提供缓解思念的方法,例如在访谈中提到想念孩子可以电话联系,子女节假日寒暑假也会回来,有时父母会去子女所在的城市看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缓解孩子离家后的不适感,从而更好得开始空巢生活。
第二,中年空巢父母一般不会感觉孤单,而且生活比较有保障,心态较好,平时会有自己的活动。首先,自己还年轻啊。等老了,不会动了,就会很想念了。平时去串个门,或者在家休息,很随意。偶尔会上网的,看看新闻,财经,关心一下国家大事,过得不空虚。生活方面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总能找到点乐趣的。早上就去打打羽毛球,爬爬山,饭后去散散步,都在动的。年纪大了要锻炼了。(受访者1)时间长了就会想,女儿是在那里读书,是正常的嘛,每个人必走的道路,也知道她一切好就不担心了。周末会到野外去旅游,吃完晚饭会出去跳跳舞,散散步。也会到朋友家串串门。(受访者2)生活也很轻松的。周末会出去玩的,和街坊邻居一起走走。(受访者3) 中年空巢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并不是全部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生活自得其乐。一个是他们身体状况原因,中年父母身体健康,有能力到处走走,行动能力没有受到限制,平时也会与亲朋好友联系,时刻与社会接触,因此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第二个是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学习能力,能接受新事物。中年空巢父母大多还没有到达退休年龄,固定的工作以及收入意味着稳定的经济能力,即他们有能力保证自己的生活水平。职业对于适应空巢生活有着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分散父母因孩子离开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移情于工作;在另一方面,职业对物质生活有较好的保障,因此父母可以在保证自身生活水平与供养老人和孩子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中年父母处在一个重要中间地带,与传统的老年空巢家庭不同,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组成的中年空巢家庭巢虽空,经济压力不减。一方面,孩子虽然离家生活,但孩子求学、求职、结婚所需的经济支持常使父母倍感压力;另一个方面,这一代人正值中年正处于供养父母的关键时刻⑥。中年父母处于大家庭重要的中坚力量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中年父母稳定的经济能力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有余的情况下才会有更多的追求。中年空巢父母还有余力学习接受新知识,如访谈中提到的上网看看新闻、开车自驾游、网购等,说明中年空巢父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这对他们未来也有好处。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配偶,三位受访者均表示与配偶的关系较好,因此在子女外出后二人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两人相互依靠,相互照顾,因此可以推断在一定程度上与配偶感情的深厚可以缓解对子女的思念。
第三,他们对空巢现象都有比较乐观的看法。可能我性格比较强吧,对孩子“狠”一点,让2个孩子从小就开始独立,就这样一直生活过来了。(受访者1)按照现在社会的发展吧,肯定会出现空巢这种现象的,这现在也是必然的,作为家长要有心理准备。(受访者2)对空巢老人,我觉得主要要政府带头,建较好的敬老院,需要有爱心的人员去照顾。希望政府把福利院办得好一点。(受访者3)
对于空巢这一现象,中年空巢父母表示理解,非独生子女父母经历的是子女陆续离开的变化,父母自己很早就开始感受“空巢”,即谭琳提到的家庭结构是逐渐变化的一个过程。独生子女父母经历了适应期后不会因成为空巢家庭而感到失落,因为这是意味着子女出去深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有考虑到未来的养老方面,独生子女父母倾向于选择养老院安享晚年,他们不希望自己会拖累子女,特别是子女在外地工作定居之后,同时寄希望于政府,期待政府能落实满意的养老院,保障以后的养老生活。风笑天认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与普通家庭养老问题的主要差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具有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即只有一个孩子的现实使得独生子女父母更早地步入、并且更长地经历着人生的“空巢”阶段的生活,同时也将它们置于一种更为脆弱的家庭养老基础之上⑦。丁杰,郑晓瑛的总结是在经济支持方面,部分城市独生子女与老人互相独立,家庭内部的代价流向是互惠为主;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是由老年人自身与配偶完成;精神赡养则表现为城市家庭的较高空巢率,成年独生子女与老人之间处于疏离状态⑧。中年空巢父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空巢父母,未来将要面对更多的挑战。
四、小结
经过对中年空巢父母的分析,笔者认为他们无论在日常经济还是情感层次的生活都很充实,而且现代科技也能很好解决他们对孩子的想念,同时能依靠新兴科技丰富他们的生活。与许多空巢老人不同,他们愿意接受空巢这个现象,并且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龄层次。在访谈中他们也提到工作对生活的重要性,目前中年空巢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像空巢老人一直呆在家里,无所依靠。因此工作对中年空巢父母有及其关键的作用,让他们的精神生活有所寄托。同时联想到空巢老人,可否通过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进而减缓他们的孤独感。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中年空巢父母终有一天会加入这一大军。他们能否改变空巢老人孤单无助的形象不得而知,不过笔者相信,现在的他们适应得很好,未来的他们也会有新的生活。(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周伟文主编 《挑战孤独·空巢老人》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2] 丁杰 郑晓瑛 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及其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人口与发展 2010年第5期
[3] 风笑天 独生子女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 社会科学 2009年第1期
[4] 风笑天 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 河北学刊 2006年第26期
[5] 乐章 陈璇 风笑天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 青年研究 2000年第3期
[6] 林明鲜,刘永策,展光祚 城市“空巢”老人与孤独现象的实证研究—以烟台市城市社区为例 山东工商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009
[7] 谭琳 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 人口研究 2002年第4期
[8] 童风莉,方金友 关注“空巢老人”的物质与精神贫困 社会科学报 2007年002版
[9] 王庆华,杨玉霞,丁志荣,姚晖,段晓明,宋荣荣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7年第4期
[10] 赵莉莉 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生命历程——从中年空巢家庭的出现谈起 青年研究 2006年第6期
注解:
① 风笑天 独生子女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 社会科学 2009年第1期
② 林明鲜,刘永策,展光祚 城市“空巢”老人与孤独现象的实证研究—以烟台市城市社区为例 山东工商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009
③ 陆学艺,周伟文主编 《挑战孤独·空巢老人》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④ 谭琳 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 人口研究 2002年第4期
⑤ 风笑天 独生子女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 社会科学 2009年第1期
⑥ 赵莉莉 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生命历程——从中年空巢家庭的出现谈起 青年研究 2006年第6期
⑦ 风笑天 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 河北学刊 2006年第26期
⑧ 丁杰 郑晓瑛 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及其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人口与发展 2010年第5期
关键词:中年;空巢家庭
一、问题的提出
空巢期指的是在家庭生命周期中,当所有的子女都长大离家,家庭只剩下父母两人一起生活的阶段①。1979年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多年以来,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不断扩大,城市中家庭形式几乎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接近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在老年人口的增加的同时,中年夫妻也迎来了生命中的空巢期,即子女外出求学而留下父母在家。空巢家庭呈现出向中年人偏移的状况,其中独生子女的父母们也逐渐步入空巢家庭。
笔者着重研究的是中年这一阶段的独生中年父母的情况,以往的研究重点多是老年人并且有多个子女的空巢现象,以及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调查,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
二、文献回顾
童风莉,方金友认为21世纪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空巢化”伴随着老龄化、高龄化同时出现并快速发展。老年空巢家庭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生活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甚至无任何收入、多种疾病缠身、没有参加医疗保险或合作医疗、未收到政府和社会的帮扶、缺乏精神慰藉,并有侵害老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他们提出的建议是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并且在老人生活的社区建立养老服务体系,运用政府的力量保障空巢老人的生活。
林明鲜,刘永策,展光祚分析了影响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的主要因素,首先,同分住与老人孤独与否并没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其次,大多数老人是自愿选择与子女分住;第三,子女与老人的交往受居住距离的影响;第四,影响老人孤独感的主要因素有婚姻状况(有没有老伴)子女是否孝顺以及对赡养现状和子女照顾的满意程度等②。其中“婚姻状况”和“子女是否孝顺”是影响老人孤独感的最重要的因素。
陆学艺、周伟文对空巢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其中一种分类:一种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则是年轻的空巢家庭——譬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少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而且空巢期在延长③。在本书中已经提到了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还提出针对的问题,即中年独生父母空巢期的提前与延长,空巢期的提前到来对他们有何影响,空巢期的延长是否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不便,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谭琳关注的新“空巢”家庭是指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后出现的一批以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家庭成员的中年“空巢”家庭,这类家庭会在独生子女离家后产生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和家庭关系的骤变④。以往的非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的离巢是陆续进行的,家庭的变化是个逐渐改变的过程,父母对于空巢生活可以有缓冲时间慢慢适应,而独生子女家庭是相对一直稳固的家庭结构,所以独生子女的离开是对其父母是较大的冲击。
风笑天的定量显示目前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空巢期的比例大约在35-40%,其中上大学是最重要的因素,大约45%的家庭是在子女上大学时进入空巢期。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子女结婚,约有25%的家庭是在子女结婚时进入空巢期⑤。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发现
笔者运用的是质性研究方法,研究的是中年这一年龄层次的空巢父母,访谈了三位父母,通过访谈初步了解他们在儿女离家后基本情况,包括日常生活和情感方面。
根据对三位受访者(受访者1是非独生子女父母,受访者2,3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资料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与非独生子女父母对比,独生子女父母通常会在孩子刚离家时特别想念,不久便会习惯,与非独生子女父母并无较大差别。我们可以说很习惯,不会出现孩子走了就很想念,担心,失魂落魄的(受访者1)刚走那会真的很想的,毕竟是刚走,经常想,觉得家里有点冷冷清清的。(受访者2)开始是蛮难过的,刚走那会很不舍,我还会哭的。过了2个月就好了。想女儿的话就打打电话,有时间的话就会去看看她。(受访者3)
由此可见中年的独生子女父母不会像一般的空巢老人们那么想念子女,他们明显更加“独立”,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不大。笔者之前设想对比非独生家庭父母,独生子女父母肯定会更加不适应,会更想念孩子。在访谈过程中发现独生子女父母的确会在孩子离家初期不习惯,与谭琳认为的家庭结构骤变相关联,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结构长期比较稳定,孩子的离开会对其父母带来心理上巨大的震动,所以会在孩子离家初期有强烈的不适应。但家庭结构的骤变并不会持续特别长的时间,独生子女父母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适应这种家庭结构突变的环境,同时方便的信息沟通与便捷的交通方式为父母提供缓解思念的方法,例如在访谈中提到想念孩子可以电话联系,子女节假日寒暑假也会回来,有时父母会去子女所在的城市看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缓解孩子离家后的不适感,从而更好得开始空巢生活。
第二,中年空巢父母一般不会感觉孤单,而且生活比较有保障,心态较好,平时会有自己的活动。首先,自己还年轻啊。等老了,不会动了,就会很想念了。平时去串个门,或者在家休息,很随意。偶尔会上网的,看看新闻,财经,关心一下国家大事,过得不空虚。生活方面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总能找到点乐趣的。早上就去打打羽毛球,爬爬山,饭后去散散步,都在动的。年纪大了要锻炼了。(受访者1)时间长了就会想,女儿是在那里读书,是正常的嘛,每个人必走的道路,也知道她一切好就不担心了。周末会到野外去旅游,吃完晚饭会出去跳跳舞,散散步。也会到朋友家串串门。(受访者2)生活也很轻松的。周末会出去玩的,和街坊邻居一起走走。(受访者3) 中年空巢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并不是全部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生活自得其乐。一个是他们身体状况原因,中年父母身体健康,有能力到处走走,行动能力没有受到限制,平时也会与亲朋好友联系,时刻与社会接触,因此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第二个是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学习能力,能接受新事物。中年空巢父母大多还没有到达退休年龄,固定的工作以及收入意味着稳定的经济能力,即他们有能力保证自己的生活水平。职业对于适应空巢生活有着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分散父母因孩子离开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移情于工作;在另一方面,职业对物质生活有较好的保障,因此父母可以在保证自身生活水平与供养老人和孩子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中年父母处在一个重要中间地带,与传统的老年空巢家庭不同,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组成的中年空巢家庭巢虽空,经济压力不减。一方面,孩子虽然离家生活,但孩子求学、求职、结婚所需的经济支持常使父母倍感压力;另一个方面,这一代人正值中年正处于供养父母的关键时刻⑥。中年父母处于大家庭重要的中坚力量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中年父母稳定的经济能力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有余的情况下才会有更多的追求。中年空巢父母还有余力学习接受新知识,如访谈中提到的上网看看新闻、开车自驾游、网购等,说明中年空巢父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这对他们未来也有好处。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配偶,三位受访者均表示与配偶的关系较好,因此在子女外出后二人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两人相互依靠,相互照顾,因此可以推断在一定程度上与配偶感情的深厚可以缓解对子女的思念。
第三,他们对空巢现象都有比较乐观的看法。可能我性格比较强吧,对孩子“狠”一点,让2个孩子从小就开始独立,就这样一直生活过来了。(受访者1)按照现在社会的发展吧,肯定会出现空巢这种现象的,这现在也是必然的,作为家长要有心理准备。(受访者2)对空巢老人,我觉得主要要政府带头,建较好的敬老院,需要有爱心的人员去照顾。希望政府把福利院办得好一点。(受访者3)
对于空巢这一现象,中年空巢父母表示理解,非独生子女父母经历的是子女陆续离开的变化,父母自己很早就开始感受“空巢”,即谭琳提到的家庭结构是逐渐变化的一个过程。独生子女父母经历了适应期后不会因成为空巢家庭而感到失落,因为这是意味着子女出去深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有考虑到未来的养老方面,独生子女父母倾向于选择养老院安享晚年,他们不希望自己会拖累子女,特别是子女在外地工作定居之后,同时寄希望于政府,期待政府能落实满意的养老院,保障以后的养老生活。风笑天认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与普通家庭养老问题的主要差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具有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即只有一个孩子的现实使得独生子女父母更早地步入、并且更长地经历着人生的“空巢”阶段的生活,同时也将它们置于一种更为脆弱的家庭养老基础之上⑦。丁杰,郑晓瑛的总结是在经济支持方面,部分城市独生子女与老人互相独立,家庭内部的代价流向是互惠为主;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是由老年人自身与配偶完成;精神赡养则表现为城市家庭的较高空巢率,成年独生子女与老人之间处于疏离状态⑧。中年空巢父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空巢父母,未来将要面对更多的挑战。
四、小结
经过对中年空巢父母的分析,笔者认为他们无论在日常经济还是情感层次的生活都很充实,而且现代科技也能很好解决他们对孩子的想念,同时能依靠新兴科技丰富他们的生活。与许多空巢老人不同,他们愿意接受空巢这个现象,并且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龄层次。在访谈中他们也提到工作对生活的重要性,目前中年空巢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像空巢老人一直呆在家里,无所依靠。因此工作对中年空巢父母有及其关键的作用,让他们的精神生活有所寄托。同时联想到空巢老人,可否通过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进而减缓他们的孤独感。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中年空巢父母终有一天会加入这一大军。他们能否改变空巢老人孤单无助的形象不得而知,不过笔者相信,现在的他们适应得很好,未来的他们也会有新的生活。(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周伟文主编 《挑战孤独·空巢老人》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2] 丁杰 郑晓瑛 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及其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人口与发展 2010年第5期
[3] 风笑天 独生子女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 社会科学 2009年第1期
[4] 风笑天 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 河北学刊 2006年第26期
[5] 乐章 陈璇 风笑天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 青年研究 2000年第3期
[6] 林明鲜,刘永策,展光祚 城市“空巢”老人与孤独现象的实证研究—以烟台市城市社区为例 山东工商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009
[7] 谭琳 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 人口研究 2002年第4期
[8] 童风莉,方金友 关注“空巢老人”的物质与精神贫困 社会科学报 2007年002版
[9] 王庆华,杨玉霞,丁志荣,姚晖,段晓明,宋荣荣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7年第4期
[10] 赵莉莉 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生命历程——从中年空巢家庭的出现谈起 青年研究 2006年第6期
注解:
① 风笑天 独生子女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 社会科学 2009年第1期
② 林明鲜,刘永策,展光祚 城市“空巢”老人与孤独现象的实证研究—以烟台市城市社区为例 山东工商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009
③ 陆学艺,周伟文主编 《挑战孤独·空巢老人》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④ 谭琳 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 人口研究 2002年第4期
⑤ 风笑天 独生子女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 社会科学 2009年第1期
⑥ 赵莉莉 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生命历程——从中年空巢家庭的出现谈起 青年研究 2006年第6期
⑦ 风笑天 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 河北学刊 2006年第26期
⑧ 丁杰 郑晓瑛 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及其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人口与发展 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