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自然,那里有灵气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jun6422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散文集《湖光心影》即将付梓电子书,我想谈谈我的写作感受。
  写作早已是我生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更进一步扎实确定写作大自然这一重要题材或曰永恒题材,缘于我的年近古稀之年的又一次搬迁。记得我随着搬家公司的车辆,将自己的“破家值万贯”的东西运到离市里六七十里远的津郊一个开阔的湖边寓所,已是夕阳西沉的时光了。我慌慌张张布置了家人给我把电脑安装好,不要影响我翌日清晨早起使用,便兴致勃勃地跑向湖边临水的最低一个石阶,专心致志地欣赏那日落天涯的雄浑景象去了。应该说,这样磅礴的落日景象只有在苍茫大海行驶的游轮上才能遇到。我顿时感到,平日说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完全指早晨的感觉,有些偏激模式化了,而此辰此景,令我笃信这夕阳每天也总是新的。我眼珠不离地目送夕阳,又一面构思明晨要写的《送别夕阳》的全景过程以及全新感受。令我激动不已的是,站在湖畔看夕阳,与往日的夕阳竟有很大的不同。红红,灼灼,焰焰,焚焚……我敬畏夕阳的默默沉落,是那样隐忍与镇定,大气与磅礴。
  后来结集编辑审稿时,编辑也充分肯定了篇首的这一篇,只是说,作为篇首,稍显低沉抑郁,看能否再改动一下,使之活力一些,阳光一些,我迅疾改为《夕阳之魅》,编辑亦迅疾回复道,好,很好。
  愈是迟暮如我者,愈要贴近自然,那里有灵气,灵犀相通;愈要靠近儿童,他们身上有稚气,有天真,当然也就有灵气。倘既不亲近自然,也不亲近孩子,我不知道又能写出什么来。臧克家为什么老年散文,写得更甚于诗的好,盖由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孩子,保持了灵性的缘故。精神的老不老,要在对待自然和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来检验来考量。
  写作,按自己意愿写,按自己体验写,按自己性灵写,别的什么也不要顾及,只求对得起自己,对自己(思想、灵魂、道德、良知)负责。灵感(光)来自真诚,来自热爱,来自天真。灵感远离浮躁。找像我居住的这样地方,沉下心静下心来之后,灵感自然会源源不断而来。
  美不美当然重要,但先于美的首要是思想,是灵魂的有无。人们的情感思绪往往是因压抑而呐喊,因悲愤而鞭挞,触景而生情。我时刻提醒自己,灵感若来,务必捕捉住,千万别让它跑掉。联想,抒发,宣泄,淋漓尽致。这样的灵感、机敏永远需要。没有灵感、机敏,何来闪光之点,何来犀利议论,何来铭心警句?我俨然成了挣脱羁绊缰绳的野马,逃出笼子的欢鸟,光着屁股的裸猴,游曳于江河湖海的鱼儿,拱破茧儿的飞蛾,我是个自由人,自由神。
  我把写作大自然,当作散文写作的重要题材。每当出门环湖散步,就已将散步的散,下意识地理解为散心的散,懒散的散,散淡、散漫的散了,不再有指标性,完全是随意地看见海燕翩飞停下来,听见蝉唱停下来,听见蟀鸣蛙鼓停下来……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一枝一叶一波一漪,一花一草一蝶一蜂、雁燕鹊雀的形影与鸣啭,总是勾魂牵魄,情动于中,情不自禁。
  譬如每遇鹊巢,都伫立凝望许久,总有新感受,新亮点。一座座鹊巢,一只只音符,高高低低、错错落落、曲曲折折次第相连,正是一排绵延跌宕的五线谱,洋溢着浪迹天涯的豁达与乐观的旋律。不是孤独零落的荒冢,却像蕴蓄深邃、仪表端肃的古刹。天真无猜的选择,巧夺天工的造化。历经磨砺与陶冶,竟臻成一种景观文化,古朴、拙雅、粗犷、豪放、玄渺、空冥。永远的构建,永远的风景,永远的经典。
  譬如秋雨。过去我总是偏怜春雨冷淡秋雨的。春雨迷蒙,我不只一次地哗啦哗啦地雨中漫步,享受湖面缝纫机一般编织着的雨脚,和天空弹拨着琵琶的轻响。而今之于蒙蒙秋雨,亦有了更特殊的好感。秋雨的特点,不只在于它的凉,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跟“春雨贵如油”一样,说“秋雨贵如油”,“当秋”“乃发生”,“润物细无声”,更是“喜雨”,也丝毫不过分,至少农民会由衷渴望,喜滋滋称快庆幸的。秋雨总是那么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不张不扬,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应节而降,恰到好处,仿佛醇醪,仿佛甘霖。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细腻温情地送走酷烈的夏,含情脉脉地迎迓着冷峻的冬。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没有宽阔诚挚的胸怀,没有充沛丰盈的储备,怎会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样匀实,这样耐心,这样慷慨呢?秋雨呀,浸沐着我的头脑,激溅着我的键盘,促我敲击着清醒、清新、清亮的文字。
  湖对岸曾有七八只如雪莲如白云的天鹅,我常站在桥头与它做神灵气息的沟通。与天鹅幸会,祛我浮躁,涤我尘垢,抚我心灵,长我精神,启我睿智。
  每年我还总是要如孩子般天真无羁地躺卧几次茸茸草坡,享受《草坡晒日图》如诗如画般饶有野趣的天之厚赐美赉。
  我熟练地借鉴了画家碳笔素描、静物写生的基本功。日以目观,晨以笔耕,且将步与心、心与靈做了既自然又灵动的有机融合。迈步,即带着心——心动与步履同节奏。其意是强调写自己,写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脉动,自己的亮点。全在融入、投入、拥抱、感受——即兴的如癫如狂的完全是自己的感受。当然,这样做,于老年之养生健身也是必需的。看书中《湖畔茶座》诸篇是不同于一般的同类文章的。
  选择这水面辽阔浩浩汤汤的湖,是很惬我意的。余年,向往不会改变。我以湖为圆心,辐射我的联想与思悟,将是永恒的主题之一。我几乎每一天都牵着一只爱尔兰红鬃蹲猎犬,兴致勃勃悠悠闲闲地徜徉于湖畔湖湾的弯弯曲曲、袅袅娜娜的草丛野花簇拥的小径上。
  黎明呼唤我,我呼唤黎明。仰望星宇,净化心灵。定格于大地与蓝天之间。大江东去,小桥流水,风格各异,真情永恒。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永不禁锢自己想象的翅膀。离童年愈远,距童心愈近。与月儿沟通,与星宇沟通,与土地沟通,与地气沟通。与大自然密切真诚自觉而永久地沟通,流淌着幸福的溪泉。
  当然也累,也苦,但乐趣也就在其间相伴生焉。尤其灵感之来的即景生情的联想、想象,以为是自己敏锐而丰富的心灵展现,遂有“独成一片绿荫”,“风景这边独好”的自矜自美。这个时代喧嚣、浮躁之极,作家应该避开热闹与喧哗,保持沉静,潜心积蓄深藏,总有一天会喷涌出一袭汪与冽的清泉。
  中信出版社庄重而大气地出版了我的这本写作大自然为主题的散文。想来已经四五个年头,而我也早已进入古稀。岁月只能憔悴容颜,不能苍老心境。不求伟大,但也决不平庸;不慕辉煌,但也绝不自感黯淡。以小为美,小自为之,小中见大,由小及大。我将继续心贴心地与大自然对话,链接心灵,升华思想,提高情趣,随(己)意(随心所欲),随(天)缘(天人合一),写下去,写下去。我属于天地,我属于晨曦,我属于文学。
  这也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坚持自己的“垄上行”,撒自己的种子,哼自己的“信天游”。人世间,毕竟风云诡谲,吾侪,只有“尽人事耳听天命”矣。
  守望大自然,守望键盘,守望老母——第三辑的《寸草春晖》便是湖畔黎明写下的《母爱与孝道》(计发162篇)总题目中的一部分。在孝道这方面我以为我持守着一种敬业精神。
  这就是我。我的文字,渗漾着我自己的血津,呈现着我自己的血型,跳荡着我自己的心音。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愧于自己。自己瞧得起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时时)为自己鼓掌,为自己敬上一杯酒。在湖侧,在黎明,也算没有辜负湖光晨曦的拂照。现在回眸,也展示了我的未来,亲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写作大自然……
  (作者系作家、诗人。)
其他文献
盛世读王维,能够触摸历史的温度;盛世读李白,便会感知时代的热度。按照阎琦先生的观点,李白的一生可分为五个阶段:蜀中时期、去蜀漫游及“酒隐安陆”时期、移家东鲁与待诏翰林时期、去朝漫游与南寓宣城时期、从璘流放与病卒当涂时期。(阎琦《李白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导言”P4—10)而我想写的李白青年时期,起于开元十二年(724),李白24岁,止于开元二十三年(735),这一年李白35岁。李白崇
柯岩《“小兵”的故事》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 年第 4 期,由《帽子的秘密》《两个“将军”》和《军医和护士》三首叙事短诗组成,在1980年全国儿童文学评奖中被评为一等奖,通过对儿童的行动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勾勒出他们对未来美好理想的憧憬,歌颂了他们的勇敢与智慧。如今重读,依然可以被柯岩轻松活泼的诗歌语言所感染,能感受到激进的诗行里饱含着精神之昂扬、信念之坚定,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充满着革命激情
《马可·波罗行纪》(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一般被翻译为《马可·波罗游纪》。我以为,用“行”翻译原文“travels”更加准确,因为马可·波罗前往各地主要不是旅游——游山玩水,而是旅行——或做生意或出公差;可惜,除了著名史学家冯承钧先生1935年的译本用“行纪”之外,诸多中文译本都用的是“游记”;可能是因为游记书更受大众读者青睐更有市场吧。  书中有一段话引起我的特别注
大熊猫这个名字虽然在历史上不存在,但作为一种有血有肉的动物,它一直在人们的专注之外不声不响地繁衍生息。历史上,它也有个名字,叫“貘”。古生物学史家郭郛在《尔雅注证》第十八章中,引郭璞对该动物的描述后,说:“大熊猫古称貘。”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貘”字条下,语言学家王力亦引郭璞对它的描述后,断言:“所述有似大熊猫。”专家的意见,值得高度重视:由此,我们可以放心地说,大熊猫在古代叫貘。  那么,快两
1933年《雷雨》创作完成后,曹禺将稿件交给好友靳以。因属熟人来稿,靳以不便贸然推荐,所以稿件暂时压在编辑部。一次偶然的机会,靳以得以向巴金提起该稿,巴金看后当即决定把《雷雨》一次刊登在1934年7月出版的《文学季刊》第三期上。1940年12月,在为曹禺《蜕变》所写的后记中,巴金回忆道:  我想起了六年前在北平三座门大街十四号南屋中那间用蓝纸糊壁的阴暗小屋里,翻读《雷雨》原稿的情形。我感动地一口气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暮年失女,贫病交攻,某日拄着拐杖街前散心时,来了一跛足道人,口念《好了歌》,有言:“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第一回历来被视为一部书的总纲和作者命意所在,按这个逻辑,这部作品应当阐发贾府孝道尽失之义为《好了歌》作注脚,那么作品实际所写是否如此呢?《红楼梦》所展现的孝悌图景  在对《红楼梦》所展现的孝悌观进行考察之前,需要首先从经典中 “孝悌”概念的要义做一溯源。孝是中
秀兰·邓波儿粉丝注定多,这没什么奇怪,谁不爱小萝莉呢?  问题是再清新可人的小萝莉也会长大——总会有那么一天,小姑娘再也不愿穿上宽松的蓬蓬短裙和白色花边短袜,并终于用一条瘦腰丰臀的红色礼服长裙,包裹住发育中仍显单薄的躯体。她又骄傲又羞涩地挺胸颔首,在晚风中摇曳着,用踩着亮晶晶高跟鞋的脚步跌跌撞撞、急不可耐地撞开成人的世界。  世界便是这样失去了她们。  女孩成长为女人的过程,似乎总令人隐隐担忧。成
在中国文学史上,老病体衰的现象,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孔子就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潘岳《秋兴赋序》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诗歌中表现叹老悲衰,杜甫是较早的开风气者。他晚年的诗作中写到了多种病症,如“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客亭》)、“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衰”(《送舍弟颖赴齐州》)、“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日聋”(《耳聋》)、“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
曾几何时,人类的历史观难逃地理、技术和思想的三元框架。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将历史划分为:长时段—地理环境、中时段—社会经济结构、短时段—帝王将相的历史,他在《文明史》(History of civilization)中言之凿凿地写道:“讨论历史,就是讨论空间、土地、气候、动植物等地理环境是如何被人类所利用。”后来,人们逐渐跳出地理决定论的窠臼,认识到观念和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同样深远。英国思想
2006年6月9日,海南省2007届高中基础会考技术科目考试顺利结束。共约4万名高二应届生参加了此次基础会考,这次会考与高考“两考连接”,将按基础会考总成绩的10%折算入明年高考成绩总分。基础会考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评卷、统一报告成绩,考生的基础会考成绩单将存入考生学籍档案。会考考点和监考队伍与刚刚结束的高考使用同一班人马,其考试要求与高考相同。各科会考结束后,考生普遍反映试题难易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