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制度建设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和保障,学校管理者应重视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校本培训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研管理制度、教师进修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制度建设;中学教师;专业发展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强调中学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尤其强调教师个体职业生命质量的成长。[1]同时,专业发展也是教师个体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来自周围的推动力有助于教师形成良性的学习动机并外显为学习行为。在学校管理中,制度建设可视为一种强劲的推动力,管理者通过建立和推行多种有效制度,创造出各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从而真正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与行为的形成。
一、校本培训制度的建立
校本培训是一种由学校领导者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行策划、自行组织、自行实施、自行考核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2]当前校本培训的方式丰富多样,但往往缺乏规划,致使培训缺乏延续性,大大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培训制度化有助于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也有助于增强培训的“实效化”和“系统化”,从而切实提高中学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
为搞好校本培训,校长及其主要管理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应组织教师到其他知名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同时,学校还应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校园授课,为教师拓宽他们的视野;二是学校坚持每学期向每位教师推荐几本必读书籍,让中学教师在业余的时间里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养成读书、思考、研究的习惯,从而构建一种“书香园地”的学术氛围。同时,为了给中学教师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中学可以为教师创办自己的科研刊物,让教师在不断的写作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三是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其核心在于做到“三化”:制度化,即中学教师定期写一篇理论文章,做好业务笔记。“实效化”是指培训内容必须是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迫切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化”是指培训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四是定期举办教育沙龙。让中学教师在思想的碰撞中得以启迪,在交流的对话中观念得以改变,在思想的创新中得以提升,这种以“对话、发展、生成、创造”为论坛主题的培训模式,让广大中学教师在对话中,在理念的碰撞中建构出新的教育思想。
另外,针对部分中学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足的问题,学校除了有计划地通过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参与观摩、校际交流、讨论和学习等形式帮助教师开阔眼界、增广视听以外,学校还可以在双方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建立师徒结对制度,要求“徒弟”结合自己的需求制定计划,而“师傅”则根据“徒弟”的需求制定辅导计划,并且这种指导过程要有记录和反馈。同时,学校还可以自荐的方式将有经验、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各科教师组成一个“讲师团”,他们定期分学科向中学的各科教师传授一些教学经验,如讲述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教学,怎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如何创建中学生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及政治课程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等等。另外,这种“师徒式”的培训模式还可以在日常的班级中得以体现,如一个班之中,可以在教师配备方面采取“一对一”配对模式,即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一名新教师相互搭配,这会使新教师在教学组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以迅速提升和发展。
二、教师评价制度的建立
教师评价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方向和程度,合理的评价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导向、诊断和激励作用。[3]因此,学校应重视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以激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笔者认为,评价应把中学教师的成长过程与其做事的能力结合起来。同时抛开一些过于功利的评价色彩,让中学教师在一个宽松、愉快的评价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首先,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评价制度强调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它不以奖惩为目的,超越功利,着眼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使得评价的矫正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指标,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量的增加,如教师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经验的积累;二是质的提高,如中学教师由新手阶段到向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发展;三是自主发展,如中学教师具有自觉、自信、自理、自立的教育教学态度与能力,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主动性;四是个体价值的实现,如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具有强烈的职业情感、职业期望和职业承诺。
其次,建立开放性的中学教师评价制度。开放性的中学教师评价制度强调评价是一种民主、协调、共建的过程,通过采取教师之间互评的方式,进行参与方式的评价。它激发中学教师自愿地参与评价标准与程序的编制过程,依此作为提高和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
最后,建立中学教师自我评价制度。学校要定期举行一次教师个人述职,对教师自己近一段时间来的师德表现、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将促进中学教师的自我反思,使中学教师在总结中进行自我评价,在和其他教师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从而为以后的发展确定新的目标。
三、教研管理制度的建立
校本教研是立足本校展开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主要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4]学校组织开展校本教研,应该建立以下相关制度来保障。一是理论学习制度。学校有计划地组织中学教师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引导中学教师学习相关的教学组织知识;二是对话交流制度。学校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优秀中学教师与本校教师就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研讨,相互对话,从而实现经验的有效共享;三是课题研究制度。学校教研须善于将本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为校本课题,有条件的可以申报区级课题或省级课题,从而获得科研经费的支持。四是评价制度。学校制定优秀活动课的评估办法和教研或课题的认定制度,并将其纳入职称评价制度。
进一步讲,校本教研的核心是以校本教研带动学校课程资源全面开发,有效提高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以校本教研为引领,积极开发课程教育资源,使广大中学教师步入专业发展的良性轨道。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积极探讨的教研氛围,才能切实解决中学学科教育实践过程中随时发生的问题。从而使教研活动由事务型、应付型向学术型转变,就是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环。
(四)教师进修制度的建立
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管理者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比如,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与加薪、职称晋级、职务提升等多种奖励挂钩。另外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持教师带薪进修、休假进修及长期进修、中期进修和短期进修的制度,从时间上、经费上教师给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保障。[5]同时,学校应尝试建立“教师努力能够得到回报”的评价机制,这将为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總之,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整合各种资源,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首先要组成研究小组,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建立各种教研机制;其次在经费、时间、信息上要创造条件,特别是要争取校外专家来指导;最后要完善相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积极营造“科研兴校”、“科研强校”、“让中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氛围。从而有效、持久地促进中学教师自觉、主动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君利。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J]。早期教育,2009,(3)。
[2][4][5]陈勇,李森。从教学管理到教学领导: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选择[J]。学前教育研究,2008,(6)。
[3]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2,220-221。
关键词:制度建设;中学教师;专业发展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强调中学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尤其强调教师个体职业生命质量的成长。[1]同时,专业发展也是教师个体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来自周围的推动力有助于教师形成良性的学习动机并外显为学习行为。在学校管理中,制度建设可视为一种强劲的推动力,管理者通过建立和推行多种有效制度,创造出各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从而真正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与行为的形成。
一、校本培训制度的建立
校本培训是一种由学校领导者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行策划、自行组织、自行实施、自行考核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2]当前校本培训的方式丰富多样,但往往缺乏规划,致使培训缺乏延续性,大大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培训制度化有助于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也有助于增强培训的“实效化”和“系统化”,从而切实提高中学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
为搞好校本培训,校长及其主要管理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应组织教师到其他知名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同时,学校还应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校园授课,为教师拓宽他们的视野;二是学校坚持每学期向每位教师推荐几本必读书籍,让中学教师在业余的时间里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养成读书、思考、研究的习惯,从而构建一种“书香园地”的学术氛围。同时,为了给中学教师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中学可以为教师创办自己的科研刊物,让教师在不断的写作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三是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其核心在于做到“三化”:制度化,即中学教师定期写一篇理论文章,做好业务笔记。“实效化”是指培训内容必须是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迫切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化”是指培训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四是定期举办教育沙龙。让中学教师在思想的碰撞中得以启迪,在交流的对话中观念得以改变,在思想的创新中得以提升,这种以“对话、发展、生成、创造”为论坛主题的培训模式,让广大中学教师在对话中,在理念的碰撞中建构出新的教育思想。
另外,针对部分中学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足的问题,学校除了有计划地通过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参与观摩、校际交流、讨论和学习等形式帮助教师开阔眼界、增广视听以外,学校还可以在双方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建立师徒结对制度,要求“徒弟”结合自己的需求制定计划,而“师傅”则根据“徒弟”的需求制定辅导计划,并且这种指导过程要有记录和反馈。同时,学校还可以自荐的方式将有经验、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各科教师组成一个“讲师团”,他们定期分学科向中学的各科教师传授一些教学经验,如讲述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教学,怎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如何创建中学生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及政治课程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等等。另外,这种“师徒式”的培训模式还可以在日常的班级中得以体现,如一个班之中,可以在教师配备方面采取“一对一”配对模式,即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一名新教师相互搭配,这会使新教师在教学组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以迅速提升和发展。
二、教师评价制度的建立
教师评价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方向和程度,合理的评价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导向、诊断和激励作用。[3]因此,学校应重视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以激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笔者认为,评价应把中学教师的成长过程与其做事的能力结合起来。同时抛开一些过于功利的评价色彩,让中学教师在一个宽松、愉快的评价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首先,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评价制度强调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它不以奖惩为目的,超越功利,着眼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使得评价的矫正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指标,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量的增加,如教师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经验的积累;二是质的提高,如中学教师由新手阶段到向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发展;三是自主发展,如中学教师具有自觉、自信、自理、自立的教育教学态度与能力,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主动性;四是个体价值的实现,如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具有强烈的职业情感、职业期望和职业承诺。
其次,建立开放性的中学教师评价制度。开放性的中学教师评价制度强调评价是一种民主、协调、共建的过程,通过采取教师之间互评的方式,进行参与方式的评价。它激发中学教师自愿地参与评价标准与程序的编制过程,依此作为提高和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
最后,建立中学教师自我评价制度。学校要定期举行一次教师个人述职,对教师自己近一段时间来的师德表现、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将促进中学教师的自我反思,使中学教师在总结中进行自我评价,在和其他教师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从而为以后的发展确定新的目标。
三、教研管理制度的建立
校本教研是立足本校展开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主要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4]学校组织开展校本教研,应该建立以下相关制度来保障。一是理论学习制度。学校有计划地组织中学教师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引导中学教师学习相关的教学组织知识;二是对话交流制度。学校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优秀中学教师与本校教师就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研讨,相互对话,从而实现经验的有效共享;三是课题研究制度。学校教研须善于将本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为校本课题,有条件的可以申报区级课题或省级课题,从而获得科研经费的支持。四是评价制度。学校制定优秀活动课的评估办法和教研或课题的认定制度,并将其纳入职称评价制度。
进一步讲,校本教研的核心是以校本教研带动学校课程资源全面开发,有效提高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以校本教研为引领,积极开发课程教育资源,使广大中学教师步入专业发展的良性轨道。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积极探讨的教研氛围,才能切实解决中学学科教育实践过程中随时发生的问题。从而使教研活动由事务型、应付型向学术型转变,就是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环。
(四)教师进修制度的建立
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管理者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比如,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与加薪、职称晋级、职务提升等多种奖励挂钩。另外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持教师带薪进修、休假进修及长期进修、中期进修和短期进修的制度,从时间上、经费上教师给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保障。[5]同时,学校应尝试建立“教师努力能够得到回报”的评价机制,这将为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總之,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整合各种资源,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首先要组成研究小组,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建立各种教研机制;其次在经费、时间、信息上要创造条件,特别是要争取校外专家来指导;最后要完善相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积极营造“科研兴校”、“科研强校”、“让中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氛围。从而有效、持久地促进中学教师自觉、主动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君利。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J]。早期教育,2009,(3)。
[2][4][5]陈勇,李森。从教学管理到教学领导: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选择[J]。学前教育研究,2008,(6)。
[3]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2,220-221。